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社會科幻的領路人,現代科幻的奠基者——威爾斯本紀

社會科幻的領路人,現代科幻的奠基者——威爾斯本紀

?


「從文明興起以來,政治和權力一直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由於這種現狀,各時代的預言者和改革者都提倡促進社會正義和社會平等的種種計劃」,但受社會和時代背景的限制,前人的種種嘗試均因缺乏「科學」的理念等而宣告破產。然而,到了「19世紀前半期,人們看到有若干試創人類新型社會的實驗。」即以歐文、聖西門、傅立葉為代表的社會改革者——「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改革理念及相關實驗,為後來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①


也因此,「空想主義者」們的「唯心主義」身份顯然在思考問題時不同於身為「唯物主義者」的馬克思,使之不能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將自身所精心製作的社會藍圖付諸實現。這樣一來,處在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居於主導地位的資產階級則在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開展之下繼續沿著「資本主義」的方向昂首闊步,其所暴露的社會問題也愈發嚴重。這個時候,「科學社會主義的推動者」馬克思基於畢生多數時間對「資本主義」的研究,在1848年發表「標誌著社會主義由空想發展為科學」的《共產黨宣言》,正式將19世紀中期以後的歐洲乃至世界拖入充滿「革命與階級鬥爭」的洪流之中。

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866年9月21日,威爾斯降生於當時工業發達的倫敦城外東南部的肯特郡。與英倫高度發展的工業文明相對應的,是他童年貧困的家境。他的雙親均屬於社會的下層人士,按他的說法屬於「小資產階級」。父親約瑟夫是一位園丁,並同時兼任職業棒球員及教練;母親莎拉則是一家名為「上花園」宅邸里的貴婦人的侍女,且在威爾斯眼裡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婚後約瑟夫花光了積蓄買下其堂弟的一家名為「阿特拉斯屋」的瓷器店,經營起來卻十分不理想。小威爾斯即是在店內陰暗的地下室里長大,自小就感受著底層社會的貧苦生活……


7歲那年,小威爾斯在一位地主家少爺的戲弄下意外跌斷了脛骨,不得不在家中休養。然而,身為病人的特殊待遇卻讓他嘗到了難得的甜頭——地主家夫人為賠禮道歉送來的好吃好喝不說,還送來了不少文具玩具,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改變他之後人生方向的——書籍。


因此,養病期間的小威爾斯在同時受一直以來酷愛閱讀的父親約瑟夫的影響下,開始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從人文地理自然史,到期刊文學名人傳,只要是圖書期刊,不管是地主家送的還是父親約瑟夫收藏訂閱的,他都有興趣飛快地讀完。當然,也不論讀完後還記得些什麼……


1873年,在英國頒布教育法後的第三年,7歲的小威爾斯在家裡有力支付學費後得以進入學校學習。閱讀的興趣也一度伴隨著小威爾斯進入接下來的學生時代,以至於到10歲時他就有產生了寫小說、畫插畫的興趣。但卻在他11歲那年,父親因為在一次修剪葡萄藤的過程中意外跌落梯子,從此成為一個活動不便的跛子。除此之外,這次意外所連帶產生的高額醫藥費還造成本就面臨倒閉危機的瓷器店「阿特拉斯屋」境況日益惡化,生活也變得愈發艱難。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就在威爾斯一家為一貧如洗的生活困境所擔憂時,母親莎拉做侍女時的女主人正因宅邸缺乏一位可靠的管家而找上了她,而父親則留在瓷器店賣瓦器。雖然解決了燃眉之急,但家裡的經濟狀況似乎也不再足以支持孩子們的讀書費用,所以沒過多久,小威爾斯便在13歲那年早早進入社會謀生。


從這時起一直到1881年,他間斷地做了三回學徒,其中兩次是在賣布商手下,一次是藥劑師,還有一次是到小學裡當「小先生」(助教),但都沒做多久就被辭退。被辭退後,小威爾斯會跑到母親擔任管家的宅邸「上花園」來投靠,而他就是利用這短短的接觸上層社會的時間內,琢磨出了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的方法,一連幾個晚上不顧著涼地專心於觀察月相。並通過宅邸豐富的藏書,閱讀了諸如伏爾泰的散文、斯威夫特的《格利佛遊記》以及柏拉圖的《理想國》等對其後來思想及文學上具有啟發作用的名家名著。這之間,他還接受了不系統的教育,在一所中學寄讀,以高於同齡人的天賦學習了各種「現代」(基礎)科學的知識。


1883年,在最後一次做學徒後沒多久,他不顧母親的反對想重回校園當助教。寄讀時中學的校長拜特出於看重主動給他提供了職位,以此打消了母親的顧慮。期間,他既是教員,又做學生。在校長的熱心協助下,僅僅用了兩年時間,他便利用業餘時間修習了文學、數學、地質學、初等無機化學、物理學、天文學、人類生理學、植物生理學等學科,並以通過參加考試獲得獎學金的方式來報答校長。


福有雙至。當努力的學習換來獎金的回報之時,英國教育部突然下發了一則通告:將集合各地科學教員,統一組織到科學師範學校(後來的英國皇家學院)的「教師訓練班」進行培訓,以提高各地科教教員素質。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這所學校恰好有一定的免費生份額,且每人每星期還可得到生活補助,這對於一直處在貧困中掙扎的威爾斯來說絕對算得上是一次從下層社會翻身的絕佳契機。


1884年,18歲的威爾斯順利進入了科學師範學校學習,這一年最令他興奮的即是他的生物教師由大名鼎鼎的「達爾文鬥士」托馬斯·赫胥黎任教。在自傳中,威爾斯曾飽含欽佩地回憶道:「他用一種清晰堅定的聲音講解著,不慌不忙,也不躊躇,不時轉身在後邊黑板上畫些圖解。在他繼續講之前,常常要把他手指間的粉筆灰拂得乾乾淨淨,他是頗有潔癖的……這由赫胥黎擔任的生物學課程,在性質上是純粹而精確地屬於科學的。他除了充實,研究,完成在他範圍內的知識以外,沒有其他的(如經濟利益上的)目的……」②

不久,生物學課程由於赫胥黎的生病不得不由平時在旁製圖的教師G.B.豪斯代課。對於代課老師,威爾斯同樣報以十分的尊敬渴求知識,最終以甲等分數完成了當年的課業,而優異的成績也使他得以在第二年繼續留在師資訓練班中繼續深造。


然而,之後兩年所修的物理學、地質學課程由於講師授課的枯燥乏味,一度讓威爾斯的學習熱情逐步消耗殆盡,使之將這種熱情逐步轉移到了創作上。在一次學生辯論會上,威爾斯偶然聽到一個關於四維空間的宇宙理論的新觀念,這對於當時的物理學宇宙觀可謂是一種新見解 於是他把握住了這種思想,在將其作為後來成名作《時間機器》的理論設定基礎之前,嘗試著寫成了一篇題為《剛性宇宙》(Rigid Universe)的思辨性論文。 在大學期間,他還創辦並主編了名為《科學學派雜誌》的大學刊物。但在1887年的學年測驗中,因地質學成績的不及格,使他沒能在當年拿到學位,於是只好離開學校回頭教書。


教書期間,威爾斯曾試圖鍛煉一直以來瘦弱的身體,但卻傷病不斷。在一次踢球的過程中意外壓傷了左腎,直到察覺便血後的第二天,才被請來的醫生診斷出來。沒多久,可能是受工業化日益加劇的倫敦污濁空氣的影響,他又咳出血痰,並被診斷為得了癆病(當時還沒有對肺結核症的認知)。


1888年,受納撒尼爾·霍桑的作品《紅字》的影響,威爾斯在自己的《科學學派雜誌》連載了成名作《時間機器》的前身,一部名為《時空長河中的尋金羊毛者》(The Chronic Argonauts)的小說。只是在此之後他曾一度停筆,直到1893年後才在修改後擴大篇幅,將小說定名為《時間旅行者》。


在1890年順利取得倫敦大學學士學位後,他開始在大學函授院教書,並嘗試著給期刊與報紙投稿。不久,在又一次生病休養的期間,他在「上花園」寫下了《單一性的再發現》(The Rediscovery of the Unique) 一文,很快經由一個名叫弗蘭克·赫里斯的編輯發表到了《兩周評論》。文章被採納立刻鼓舞了威爾斯,於是他又乘勝追擊地將此前所提到的《剛性宇宙》一文寄出。然而,四維時空的概念對於當時的赫里斯編輯的認知而言著實過於超前,以至於他主動約見威爾斯並訓問了一通後,就此銷毀了這篇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論文底稿。這樣直到1894年,當赫里斯成為了《禮拜六評論》主編後才回憶起那篇稿件的價值,又悔不當初地向威爾斯約稿,並使其作為期刊的常期撰稿人之一。

1891年,向來反抗傳統道德約束與倫理觀念的威爾斯同表妹伊莎貝爾結了婚。 然而到了第二年,他卻又在學校的授課中開始對學生艾米·凱瑟琳·羅賓斯產生了好感。 1893年,威爾斯在工作的壓力下又一次的咳血,不得不又在病床上休養數周。這期間,他與學生艾米的通信日趨頻繁,也是在這時,他反抗傳統道德約束與倫理觀念的秉性悄然發揮了作用——他同艾米相戀了。不久後,他在出版的第一部專著《生物學讀本》中,將該書獻給了艾米,並在扉頁畫了一隻兔子正在解剖一個人的圖案。同年12月,他離開了妻子,與性情更為相投的艾米同居。1895年,在與伊莎貝爾離婚後,威爾斯最終同艾米結婚。


這一階段威爾斯的工作除了教師的身份外,還成了倫敦的一名記者。在那時,他似乎擔任的是類似於今天公共知識分子的角色,對各領域中的問題都有發表看法,甚至對通靈術都有其見解。可以感受的是,那時的他力圖通過他獨到的理解力將科學知識以通俗化表達,通過敏銳的察覺將社會問題以深刻化呈現。③


1893年起,在做新聞記者的同時,威爾斯還發表了不少短篇幻想作品。其中最具野心的早期作品是在《蓓爾美爾街公報》發表的短篇——《公元100萬年之人》(1893)。這篇小說「大膽地描述了一種在自然選擇下最終重塑的人類:一種因為太陽冷卻後才被迫撤離地下的生物體,他們有著碩大的頭顱,巨大的眼睛,雙手十分纖細,身體部分則占其中的小部分,且最終這種人類只能永久沉浸在營養液中。」這種新人類的設定很容易令人再度聯想起《時間機器》中生活在地下的莫洛克人和生活在地上的艾洛伊人的部分特徵。其他的作品還有《飛人現世》(1893)、《人的滅絕》(1894)、《淺游太陽》(1894),其中,《淺游太陽》討論了硅基生命的可能性。而除此之外他早期(1894)集中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被盜的芽孢桿菌及其他事件》(1894)中收錄的《被盜的芽孢桿菌》、《奇蘭花開》、《怪物大鬧天文台》等作品在歷險程度上雖然不如前述的短篇作品,卻也對於後世作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克拉克的短篇作品《扭捏的蘭花》就提到了《奇蘭花開》)。④


儘管如此,伴隨著世紀末的臨近,威爾斯在短篇主題創作上的想像力也愈發大膽。這在其1895年以後的短篇《刀下》(1896)、《星》(1897)、《一個石器時代故事》(1897)、《可顯神跡的人》(1898)足以見得。其中,《一個石器時代的故事》可以說是史前科幻作品中的一次偉大嘗試,作品以獸性的人類祖先的進化側面表達了其堅定的進化論信仰;而《星》這部作品則被詹姆斯·岡恩選入《科幻之路》系列第一卷,講述的是不明天體向地球逼近的宇宙災難故事。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情節在1906年的長篇作品《彗星來臨》亦有體現,相信兩者之間在創作上也聯繫匪淺。

即使到了新世紀(20世紀),威爾斯的短篇幻想作品同樣不乏佳作。1901年的《新加速劑》以一種漫不經心的構思方式對科技新發明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探討;1904年的《盲人國》被許多西方評論家認為「是其最好的短篇小說,儘管這篇小說並不描述未來,而是描述遙遠的山谷,但它具備了科幻小說的全部要素,使讀者動搖對傳統的信心,並引發人們去思考事物的本來面貌」;⑤1936年的《槌球手》是他又一篇可歸類史前科幻的作品,它被學者亞當·羅伯茨認為是「再度呈現了長篇作品《莫洛博士島》的某些主題,表達了作者在歐洲法西斯主義興起中對人類黯淡前景的憂慮的作品——具體表現在小說中提出『尼安德特人』的獸性、貪婪、嫉妒等特徵在遺傳學上可能仍然存在於智人中,且即將在現代人中爆發,以返祖的野蠻摧毀人類文明。」⑥


縱觀威爾斯的長篇科幻作品——當時還稱作SR的那些「科學傳奇」作品⑦,應是從1895年《時間機器》的出版作為起點的。當時他與美國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關係甚好,因此雖然這部作品最後只獲得了亨利支付的一百英鎊稿酬,但卻使其在當時就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小說里,威爾斯利用藉由《剛性宇宙》就已闡述的觀點,借「時間旅行者」之口為讀者解釋四維時空的概念以及探討時間旅行的可能性等橋段,無疑會令眾多將此書作為科幻啟蒙的讀者感到眼前一亮。而在後續的時間旅行者的旅程經歷中,威爾斯繼承了斯威夫特的諷喻風格,利用艾洛伊人與莫洛克人的共生關係尖銳地揭示了進化論對人類歷史演進即將面對的冷酷現實以及階級暴力對於社會分工最終分化的某種惡性循環。


隨後其具有代表性的長篇作品分別是1896年的《莫洛博士島》和1897年的《隱身人》,兩部作品均展現了這個生活在「霧都」倫敦的小個子男人對科技新發明所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深深的憂慮和對濫用科技所將帶來的後果的反思及預想,從一定程度上說這兩部作品與同時代的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和更早之前的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似乎有著某種奇妙的聯結。


1898年的《世界大戰》及1908年的《大空戰》分別呈現出兩種極為不同「末日」即視感。在《世界大戰》中,入侵者並非敵國,而是地球以外的火星人。火星人被敘述成猙獰的怪物,且依靠吸食人類的血液維生,降落後在英國進行大肆破壞,倫敦剎那間彷彿變為人間地獄。而威爾斯卻從一個尋常之極的市民視角,以荒蕪蕭索的筆觸營造一種凄涼之美的絕望,在平淡與掙扎中呈現世界由人間墮入地獄的恐怖末日……故事的收尾亦實在耐人尋味,相比今天美國科幻電影的各種個人英雄主義救世,《世界大戰》的結局卻將末日的轉折交給了為人所忽略的細微之物,著實再令人眼界大開(以至於後來據此作改編的電影《獨立日》沿用了許多類似的老梗,卻無法像同期上映的《火星人玩轉地球》那般翻出花樣)。到了《大空戰》中,具有敏銳洞察力的威爾斯再度通過小人物的視角預想出他想像中的空中戰場。故事講述了身為社會中下階層的主角在意外中捲入了德國空襲美國的戰爭,隨之引發了一場飛艇對飛艇、飛機戰飛機的世界性戰爭(有趣的是,威爾斯在《大空戰》里受「黃禍論」影響下所描寫的中日聯軍以絲綢竹子為原材料製成的空中戰機與歐美國家的激戰橋段,不難令人聯想到時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所推動的「絲綢朋克」運動,而晚清-民國受「科學救國」影響下的部分「沙文主義」向科幻作品又或可與之形成呼應)。這樣的戰爭無疑最終將可能把世界拖入萬劫不復的末日之境,然而在《大空戰》中關於「廢土世界」的結局書寫卻與《時間機器》一般開放悲涼。


1899年的《昏睡百年》是一部出彩的作品,其對宗教的諷刺與近乎反烏托邦的故事架構也相當引人入勝。小說講述的是一個19世紀的主人公格雷漢姆在長期失眠後終於昏睡過去,卻在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然身處兩百年後的世界。由於存款複利的神秘增長使他牢牢控制世界經濟從而「莫名其妙」的成為了世界之主,且有12名受託人以他的名義組成管理團體。只不過,管理團體對格雷漢姆的蘇醒原來毫無準備,以至於為了維護統治地位,管理團體試圖隱瞞和控制格雷漢姆的行動。然而東窗事發,格雷漢姆最終還是成為了反抗管理團體統治的人民領袖,與管理團體決一死戰。故事的結局,作為首領的格雷漢姆親自架機阻擊敵軍的大無畏犧牲精神的書寫實在令人可歌可泣——「儘管他不敢向下看,但驟然意識到大地離他已近在咫尺。」


1901年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或許可以稱之為威爾斯版的《真實的故事》(盧奇安的這部作品對他影響匪淺)。故事幻想了一位天才科學家卡沃爾研製出了一種「反重力」金屬,在製成飛行艙後卡沃爾便攜朋友柏德福進行了一番驚險的登月實驗。其中,兩位冒險者在成功登月後所遭遇的「月球人」是一種近似螞蟻的「蟲族」生物,卻十分脆弱且不堪一擊。而威爾斯對於月球人扼殺個人自由的分工明確、細緻入微等管理體制,則似乎是對維多利亞時代社會分工的一種剖析。同年的《從機械和科學的進化過程預測人類生活及思想的反應》倒不像是科幻小說,反而像是嚴肅的預想作品,該文的發表直接導致了威爾斯在1903年受邀加入費邊社,參與進英國的社會主義改良運動,與蕭伯納等人結為好友並最終因政見分歧而又分道揚鑣。


1904年的《神食》乍看之下很容易被誤認作《莫洛博士島》和《隱身人》的延續,從而被認為都是對科技盲目發展和濫用下的警示寓言作品,實則不然。故事講述的是一種新的營養品「神食」能讓食用者生長加速且變得巨大——雞吃了後大得能食人,蟲子和老鼠吃了後也能大得攻擊人,嬰兒吃了後則很快長成了巨嬰乃至於巨人。然而就在讀者們眼看著故事中的世界即將陷入一場恐怖的危機時,威爾斯卻筆鋒一轉,轉而著筆於描繪起被排擠的巨人們。這些巨人們在人類的壓迫下組成了一種「新人類」團體,為了突破傳統人類蠻橫無理的各種約束壁壘,他們最終決定奮起反抗,為自由而戰。這種劇情上的轉變與威爾斯那段時間世界觀的轉變是有聯繫的,許多評論者認為這是威爾斯由前期悲觀主義向後期樂觀主義的轉變,筆者則認為值得商榷,畢竟這種轉變實際上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是漸進式且還有所穿插的。關於這一點,如果把1905年的《現代烏托邦》和1906年的《彗星來臨》兩部作品與之前提到的1908年《大空戰》稍作對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如前所述,1906年的《彗星來臨》可以看作是1897年短篇作品《星》的延續,其以一種「散文式」的記述緩慢推進著危機劇情,卻在關鍵節點上再次反轉成了一部令人咋舌的烏托邦故事。其故事背景是一顆彗星即將接近地球的消息不斷在劇情中跟進,而情節上則講述的是一位四處碰壁的主人公,在接連的失敗與對剛剛分手不久的女友立馬尋獲歸宿的妒意之下,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決定謀殺前女友及其情夫。但就在決定下手殺人的當晚,一顆彗星的尾巴掃過地球,其通過與空氣中的氮氣反應所產生的「綠色煙霧」,給予世間人心以光明、友愛等良善品質。於是,世界成了個烏托邦,故事變成了個大團圓。


1908年後一直到1914年,威爾斯開始著重於在主流(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先後寫下了《托諾·邦蓋》這樣的半自傳小說,《安·維羅妮卡》這種疑似倡導性解放及女權和塑造新女性形象的作品⑧,《波利先生》這樣的幽默小說和《婚姻》這樣的婚情小說。這些小說都不同程度地諷刺了維多利亞時代陳腐的社會觀念與傳統思想。


1914年,《獲得自由的世界》的發表以其在預想核武器的使用及其應對管控等方面的先見之明而顯得格外的不同尋常。故事中描繪了近未來人類掌握了利用核能的相關技術進行生產生活,人類由此步入核能時代。但不久後在伴隨而來的戰爭中人類卻研製出了一種名為「原子彈」(Atomic bomb)的核武器,「原子彈」給世界帶來了毀滅性的後果。就在人類即將因濫用核武器而走向無從挽回的深淵時,一位富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像當時各國發起建議並成立起世界國管控核武器,局面發生了扭轉——人類於是走向了大同。這部作品展現了威爾斯極為敏銳的洞察力,也充滿對反戰思想及世界主義的說教。而正是這種飽含感染力的說教在看似精明的同時也弱化了小說的閱讀性,這又恰恰體現其中後期幻想作品的一個明顯特質——小說更像是作為一種工具,用以「福音書」般的說教傳播思想。這種特質的典型例子還有1923年的《神秘世界的人》和1937年的《新人來自火星》。


一戰爆發後,威爾斯暫時放下烏托邦的夢幻轉而全力支持英國參戰,期望以此能結束一切戰爭,以促成「世界國」的建立。戰爭結束後,威爾斯四處奔走宣揚其理念,而當時美國的部分資產階級和平團體也主張建立一個調解國際糾紛的機構。這一主張得到了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的贊同,於是在威爾遜在巴黎和會後不斷的努力且同時基於英法兩國的操縱下,國際聯盟(聯合國前身)於1920年得以最終成立。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威爾斯編寫出了他那聞名遐爾的大部頭歷史著作《世界史綱》。之所以說是編寫,是因為這部作品的完成實際上是由其先頭起草,列印成多份後,分送給他認為可能給予幫助的人(其中有關中國部分的內容請教的是傅斯年),再請這些人在起草文章上批評指正並提出修改建議,最後收集回來重新編寫。這部歷史著作的一經問世,使得威爾斯的名氣更加大增,它的暢銷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以後的數十年都位列前茅,以至於《世界史綱》這一書名即便對今天的不少國人來說或許都並不會感到陌生。⑨


依靠《世界史綱》一舉成名後的威爾斯在20世紀20年代起開始四處走訪結識各式人物,一面探尋資本主義社會的改良道路,一面繼續著在反抗傳統道德約束與倫理觀念的道路上愈走愈遠。這期間,他訪問了蘇聯並受到了列寧的接見(1920年);這期間,他採訪了華盛頓會議並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的報道(1921年);這期間,他的婚外情也錯綜複雜。在與妻子艾米保持婚姻關係的同時又和情人同居,過上了雙重生活。而據說「性情思想開放程度」不亞於威爾斯的艾米甚至能夠欣然容忍他的「出軌」行為,還十分和諧的與其情人保持著友好的關係。直到1927年艾米因患癌症去世後,威爾斯才真正意識到艾米對自己的重要性,不久後便患上抑鬱症,還有過自殺的傾向。⑩


其實,如果非要在探求威爾斯的愛情觀中下一個定論,在筆者看來,或許布萊恩·奧爾迪思在《億萬年大狂歡:西方科幻小說史》中所總結的一句話便可作為一個不錯的參考答案,「對於他(威爾斯)來說,變化是所有事物中的必然因素,包括相愛的伴侶。」?


同樣誠如奧爾迪思所言,「到了30年代,小說家威爾斯讓位於世界名人威爾斯。他成了一個大名人,忙於規劃一個更好的世界。他同高爾基交談。與喬治·蕭伯納鬥嘴,飛往白宮與羅斯福會談,或者飛往克林姆林宮與斯大林會談」。確實,關於這一點早在前十年就已然能夠想見。但在這個時期威爾斯同樣沒有停止科幻作品的創作,如1933年取得一定成功的《未來世界》,儘管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嚴肅的政治小說且依舊充滿說教意味。?


1934年以兩卷本出版的《自傳實驗(韋爾斯自傳)》可謂是關於威爾斯個人最具可讀性的作品之一,該作品充分展現了他不為人知的方方面面,本作關於威爾斯的生平部分就多取於此書。但與此同時,這部作品也不時透露出了對當時剛剛上台的德國元首希特勒執政的深深憂慮。很快,二戰的爆發肯定了威爾斯的這方面憂慮,當時的威爾斯剛從美國返回故土,眼看著自己曾經一度為之努力的國聯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阻止又一次的世界大戰,他毅然再度跳入政治的漩渦——與羅斯福夫人為首的人權委員會成員、法律顧問、學者等協助起草了後來著名的聯合國基本法之一《世界人權宣言》的草案。


除此之外,古稀之年的威爾斯還有另外一個一直以來難以平復的心結,即至今未能進入科學的殿堂——英國皇家學會。儘管他在1936年得到了皇家學會成員朱利安·赫胥黎(威爾斯恩師托馬斯赫胥黎之孫)的斡旋引薦,儘管他在年過七十向倫敦大學提交了博士論文並獲得了博士學位,儘管他創作生涯的科普作品著述頗豐且常刊登於今天近乎人人皆知的《自然》科學雜誌,但最終這個「科學殿堂」之門仍舊沒有為他打開。究其原因,恐怕至少有兩點是明確的:其一,皇家學會當時只接受從事科學研究或對知識做出原創性貢獻的人士為成員,而威爾當時所取得成就並不在此範圍之列;其二,至少在20世紀40年代,《自然》雜誌在英國學界眼中還只是一份普通的大眾科學讀物,當時甚至還發表有其晚年有關『通靈術』的論述文章,因而也並不為皇家學會所認可。?


1945年8月,兩枚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爆炸的原子彈,造成了兩地超過二十萬人的死亡。核武器真正可怕的威力在那時揭露無疑,這大大超出了威爾斯當初在《獲得自由的世界》的預想。而事實上,雖然威爾斯確確實實在該作品中使用的是「原子彈」(Atomic bomb)一詞,但按照作品中的描述,他想像的「原子彈」倒是更像一種能夠加速核物質衰變引發「連鎖反應」(這一用語在這裡特別用來區分核裂變之鏈式反應)的持續性燃燒彈,本質上還是區別於現代原子彈的一種局限於當時科學認知的核武器推想。(按亞當·羅伯茨引用的帕特里克·帕林德的說法,威爾斯關於核戰爭的想法可能來自弗雷德里克·索迪1908的作品《鐳的介紹》)儘管如此,核武器超乎尋常的威力不由得讓人看到《時間機器》中人類可能的未來,這在冷戰時期以其改編電影《時空大挪移》(1960)中仍有所表現。1945年出版的《窮途末路的心靈》再回到老作家創作早期的對人性的悲觀傾向,而在此之前(據說是73歲時)他甚至已為自己準備好了一個既充滿惡趣味而又引人深思的墓志銘:上帝將要毀滅人類——儘管我警告過你們。


生命都有終結的時刻,這一點威爾斯自然也清楚。因此即便是到了將要踏上人生歸途的1946年,他卻也沒有完全陷入對人類的徹底絕望,仍舊熱心於參與公共事務。那年8月13日,威爾斯最終因患肝癌逝世,享年79歲。在隆重的葬禮舉辦完後,他生前的情人、小說家麗貝卡·韋斯特與其子安東尼一起將他的骨灰灑向了茫茫大海。


個人之於宇宙猶如一粟之於滄海。威爾斯知道,無論走訪多少個國家,途經多少座城市,結交多少位名人,其所能帶來的影響、留下的印跡與書籍傳播的力量相比無論如何都將是微不足道的。書籍作為那個時代的最佳思想載體有著無可比擬的「延展性」,而思想對於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意義誠如科幻對於我們這個群體的意義一般不可或缺。


當幻想的烏托邦還未曾從其思想中迸發於現實之際,現實的敵托邦卻已跳脫出其思想悄然在我們身邊埋下了種子。就這樣,科幻之中最晦澀最具價值的一股力量就此顯現,無數詭妙深沉的未來世界也將依此展開。


他是社會科幻的領路人,更是現代科幻的奠基者,他是H.G.威爾斯。(本文於2015年10月首發在科幻小說吧幻迷自製的電子刊物《科幻雙月雜誌》第三期)


注釋:


①引號內容分別節選自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第7次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吳象嬰、梁赤民、董書慧、王昶等譯校;以及H.G.威爾斯1970年修訂版《世界史綱》,譯林出版社出版,吳文藻、冰心、費孝通等譯。


② 引述自《韋爾斯自傳》(1933)相關章節內容,上海光明書局民國25年版,林淡秋、方土人譯。


③?引述自《新發現》2014年第6期江曉原的《威爾斯為何無法成為皇家學會會員?》,有刪改。


④部分轉述自西方《科幻百科全書》官網H.G.Wells詞條,相關短篇的譯名為筆者粗淺理解下自譯或沿用國內現有之譯名,英文原名讀者可到鏈接內自查:http://sf-encyclopedia.com/entry/wells_h_g,其出版作品則可以參照本人自製的威爾斯作品中英年表:http://weibo.com/p/1001603886206239803069


⑤引述自詹姆斯?岡恩的《科幻之路》第五卷相關章節內容,郭建中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⑥引述自亞當?羅伯茨《科幻小說史》,馬小悟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⑦此為18至19世紀對古典科幻小說及類科幻小說的一種說法,而威爾斯本人也常對自己的科幻作品沿用該說法,「科學傳奇」之譯名則引述自馬小悟譯亞當?羅伯茨著《科幻小說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⑧⑩部分內容轉述自楊瀾主編的《差距在哪裡II:全球財富精英的傳奇歷程》「科幻大師:威爾斯」之章節,藍天出版社。


⑨部分內容引述自1971年增訂版《世界史綱》一書中沿用的1930年修訂版導言《<世界史綱>編著的經過和宗旨》,選用譯本為2015年譯林出版社再版吳文藻、冰心、費孝通等譯之譯本。


??部分引述自布萊恩?奧爾迪思的《億萬年大狂歡:西方科幻小說史》,舒偉、孫發理、孫丹丁譯,安徽文藝出版社。


 


後記:  寫這篇查資料花了大概有三個月左右,實際寫也有花了至少七八天。中間曾經不斷想過要放棄,甚至還重寫過不止一遍,因為確實自己這種純興趣的研究並不系統,質量也難以盡如人意。


當然在此還是要感謝凡爾納吧吧主始真兄在這篇作品提供的幫助,以及《科幻雙月雜誌》主編大嬸與雙月編輯部各位朋友的賞識與協助,說實話沒有這麼些網友的幫助也許我真不會有耐心和動力去寫這樣的文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illBlack 的精彩文章:

TAG:BillBlack |
您可能感興趣

卡德的科幻世界
中國科幻作家在芬蘭世界科幻大會的奇幻經歷
科幻、科普、科學結合經典,《宇宙的光榮》再版
魅力科幻嘉年華展現絢麗的科幻世界
虚拟现实≠科幻?
《異形:契約》曝特輯 文藝界大V科幻粉力挺雷德利·斯科特
時空穿梭中的哲思:克里斯托弗?諾蘭與他的科幻藝術
美國科幻傳奇大師卡德科幻小說《沃辛傳奇》中文版首發
科幻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紀念邁克爾·克萊頓
墨比斯和他的科幻視界
專訪劉嘉麒:科幻是基於科學的幻想 並為科學創新提供靈感
藝術與科幻——虛構的烏托邦
科幻尤物:斯嘉麗 約翰遜
科幻:来自人类社会基底的思考
西部科幻,這個科幻流派中奇葩也許是人類科技觀演變的最好體現
傑弗里·蘭蒂斯:最「硬」的科幻也有文藝的心
科學家開始研究人類冬眠,科幻成現實還是烏托邦技術?
埃德加·賴斯·巴勒斯:冒險科幻的締造者!
克里斯托弗·諾蘭和他的科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