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道士為什麼喜歡背劍而不是背刀?

道士為什麼喜歡背劍而不是背刀?


道士為什麼喜歡背劍而不是背刀?



今天咱們的話題就是大寶劍。

只要看看古代小說、戲劇就知道:道士一般都是拿劍的,一般都是像呂洞賓那樣,背後背一把寶劍。就沒有見過背一把刀的。道士是出家人,天天背一把兇器幹什麼?而且,為什麼喜歡用劍而不喜歡用刀呢?


先聊第一個問題,出家人為啥背兇器?


並不是出家人都喜歡用劍,比如和尚,就很少用劍。雖然少林七十二絕技里有一部《達摩劍譜》,但也沒聽說什麼人練。和尚使的,要麼是禪杖,要麼是戒刀,要麼就是棍子。



道士為什麼喜歡背劍而不是背刀?


(話說,你見過使劍的孫悟空嗎)


然而和尚們的禪杖也好、戒刀也好,都是隨身的物品,禪杖是用來敲醒打盹的和尚的,戒刀是用來裁衣服、剃髮、修指甲的。道士又不剃頭,拿把寶劍修指甲?


如果我們稍微翻翻史書甚至小說,就會發現,天天劍和印不離身的,只有兩種人,一種就是道士,另一種就是將領。所以《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在新野,第一次調兵遣將,必須請來劉備的劍印,才能發號施令。而劍對於道士來講,也幾乎就是標配,比如道教的傳承,重要的一件信物就是法劍。張天師張道陵去世前說:「吾升天之後,留太上所賜寶劍、都功印籙,以付子孫。」此後印和劍就成了天師府的信物。茅山宗師相傳,也是有印有劍。


這其實就透露了一點消息:道教,甚至道家,具有很濃厚的軍事背景。

只要稍熟悉一點道教史的朋友就知道,天師道始創於東漢末年的張陵,張陵設立二十四治,這本身就是一種宗教組織。傳到孫子張魯手裡,割據一方,形成政教合一的勢力。初學道者名「鬼卒」,帶著一種濃濃的軍事味道。張魯獨佔漢中二十年,如果不是軍民合一,如何能撐下來?


另外一個派系,張角太平道,更是不得了,本來就是造反的。道眾差點把漢朝滅了。


所以,道教創教之初,就是建立在軍事基礎之上的。成員往往既是修道者,又是戰鬥人員。攜帶兵器當然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只要看看近代的太平天國,就可以推想魏晉時期道徒的面目。



道士為什麼喜歡背劍而不是背刀?


(《太平經》西壁圖局部,轉引自馮渝傑《道教法劍信仰衰落原因考》)


張魯降曹操後,天師道仍然在到處傳播,陳瑞(277年)、李特(310年)、孫恩(399年),這都是借天師道造反的。另外還有張昌「妄稱神聖,絳頭毛面」,東晉的「妖賊李弘」,「自稱聖王,聚眾為寇」。


這個李弘未必是真有其人,因為當時有句謠言:「老君當治,李弘應出。」東南西北到處有人冒名李弘造反。所以劉勰在《滅惑論》里說:「張角李弘,流毒漢季。」當時有部經典《太上洞淵神咒經》說「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木子(李)弓口(弘的異體字),就該王治天下;那麼木子二人,該飛到哪裡去呢?


一部道教的創教史,遠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養性修真,那樣虛無恬淡,而是在聚眾、在密謀、在反抗、在搏命。道教在最開始,是底層老百姓反抗用的。所以一方面修心養性,一方面聚眾造反——這兩者本來就是一體之兩面。葛洪說漢末的道教「刺客死士,為其致用,威傾邦君,勢凌有司,亡命捕逃,因為窟藪」,劉勰說道士「斬縛魑魅,以快愚情,憑威恃武,俗之舊風,故吏兵鉤騎,以動淺心」,這都是眼很毒的。

所以到今天為止,我們看道教的神里,有許許多多都是武將打扮的,不是什麼元帥,就是什麼將軍,手下多少萬天兵天將。這個只要翻翻《道法會元》就知道,不用多列舉。道教有靈符,軍隊有兵符;道教有法印,軍隊有將印;道教有令牌,軍隊有令箭;道教有召將謝將,軍隊有調兵遣將;道教有除妖斬魔,軍隊有攻殺戰鬥……一句話,道教隨處都帶著軍事制度的痕迹。



道士為什麼喜歡背劍而不是背刀?



(上清含象劍鑒圖)


這大概聊了第一個問題,道士為啥喜歡拿兵器,這和道教的軍事背景有關係。當然,這不是全部原因,但起碼是一個重要原因。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是劍而不是刀?


我們總有個感覺,在武俠劇里,拿劍和拿刀,雖然都是打架,但拿劍打架的,身份就高貴些;拿刀的,往往就是小嘍啰。除非是到了清代,這個感覺是正確的。劍和刀本身也存在著價值的區別。


侯寶林先生有一個著名的相聲《文昭關》。講的是伍子胥逃難過昭關的故事。說某戲班演這齣戲的時候,給伍子胥在後台上裝打扮的人,原本是管鍋爐的外行,本來伍子胥是要佩寶劍出場的,那人錯給他掛了一口腰刀,演員也沒察覺。可是伍子胥一出場,原本這裡有四句唱,必須提到寶劍:「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滾油煎。腰中枉掛三尺劍,不能報卻父母冤。」結果觀眾見伍子胥帶了刀出場,一齊喊倒好。伍子胥一急,臨時現編了四句:「過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滾油澆。路上的盤費我都花掉,賣了寶劍換了一口刀。」



道士為什麼喜歡背劍而不是背刀?



相聲也是有邏輯的,這裡的邏輯就是劍貴刀賤,那麼是不是合理呢?我們在《漢書》中看到另外一個故事:漢代名臣龔遂,做渤海太守。「命百姓賣劍買牛,賣刀買犢」,可見在漢代民間,劍就是比刀貴的。一口劍能換一頭牛,一口刀只能換一頭小牛犢,相差是這樣大。


居延漢簡里也有類似的例子,一口普通的劍,價值650錢到700錢之間。一口一尺二寸長的短刀只值30錢。就算普通的劍是三尺長的,把這短刀的成本擴大三倍,也不過90錢。比劍便宜多了。蜀地的刀,運到中原來,加上順豐快遞的價格,也不過「值數百」,勉強和一口劍相當。


其實長度相同的刀和劍,所用的料是差不多的,興許刀用的鐵還要多些。但是,造劍與造刀不同。造劍需要兩面開刃,手工當然比只開一面刃的刀繁難。且兩面開刃比單開一面的相比,至少憑空多了一道工序,那就是得找對稱,另外中脊還得找直。這些問題在一面刃的刀身上都不存在。我的一個朋友原本是開刀劍店的。我請教他,說與造刀劍的匠人師傅聊,都說造刀比造劍容易。



道士為什麼喜歡背劍而不是背刀?



有人問:既然造劍比造刀難,那麼為什麼先秦的時候多用劍而少用刀呢?我想這應該是材料的原因,先秦時期,大家用的都是青銅劍,而青銅劍是范鑄成型的,和鋼鐵發明後的打造的刀劍完全不一樣。范鑄成型,你鑄成什麼樣子都可以。當然,我沒有學過冶煉史,還得請專業人士解惑。


因為劍難造,刀容易造,這就更擴大了兩者的差異。刀往往可以批量生產,而劍總是定製。但凡限量版的,就肯定來得高貴。孫權一次造了十口劍,萬口刀。可見劍是孫權自用或者頒發給將領們的,而刀是發給普通小兵的。古代的帝王將相,不惜把最好的稱謂,最華美的裝飾加給劍。但對刀則冷落得多。


刀興起後,劍逐漸退出實戰,但還用於指揮戰鬥、權力象徵等場合。所以,將領佩劍以指揮,小兵佩刀去打仗。道士替天行法,自然要佩帶這種代表權力的劍了。比如:


洞神部道士佩陰陽斬魔劍。


高玄部道士佩金剛洞神劍。


中盟洞玄部道士佩陽光洞神劍。


三洞部道士佩銷魔劍。


大洞部道士佩景精劍。


……


那位說這些大寶劍各種各樣好聽的名字,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其實也沒啥,恐怕就是在劍上刻幾個字。比如《古今刀劍錄》里記載:


孫亮,以建興二年,鑄一劍,文曰流光,小篆書。


這口劍就可以叫做「流光劍」了,另外,劍的尺寸還有限制,比如:


正一法師佩斬邪之劍,長二尺四寸。


紫虛法師佩紫虛陽光之劍,長二尺八寸。


洞神法師佩太一三元之劍,長三尺。


……


到了唐宋以後,道教逐漸抹去了軍事的色彩,劍越來越帶有象徵性的意義,比如慧劍,實際上指斬斷雜念的內心修行;呂洞賓的劍,實際上也是指斷煩惱、貪嗔和色慾。但是至少我們應該知道,道教的劍,一直暗喻著底層民眾反抗的武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人能量 的精彩文章:

躲追兵鑽進磚窯十天不死,成唯一不殺功臣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不屑一顧的一個人,差點滅了明朝朱棣勝算不大
慈禧下葬時發生怪事,棺材出血了?李蓮英也害怕了
中國最牛省,省內三大一流城市,放其它省都能當省會

TAG:華人能量 |

您可能感興趣

男星背劍,胡歌帥氣,喬征宇做作,最後一個迷死人
古裝背劍都能這麼帥?胡歌秒變少俠,霍建華更加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