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中國古代任何產品的生產,都會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以及文化藝術緊密相關。政治經濟決定著社會財富,科學技術支持產品的生產,生產出的產品,即是當時文化藝術的載體。因此,中國每一面古代銅鏡鑄制工藝技術的發展,無不凝聚著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以及文化藝術的真實面貌。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照面飾容的需求是少不了的。春秋以前,人們多用黑色的陶質容器盛水照面,是有文獻可查的。出土的吳王光鑒,說明春秋仍在使用水鑒。這些都說明,春秋以前人們使用銅鏡的意識並不強烈。這可能與當時銅料的貴重以及銅礦開採技術有著直接關係。春秋中期以後,隨著銅礦開採技術的進步,青銅器逐漸商品化,銅鏡的鑄制技術日趨與青銅器的范鑄技術緊密關聯。至戰國早期,青銅鏡的鑄制技術才開始與銅器的鑄制技術完全同步【1】。


研究中國銅鏡鑄制技術的發展,必須要研究當時青銅器的鑄制技術,並要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科學技術,才能準確理解每個歷史時期銅鏡發展的內在因素,以及由此產生的一些必然性。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中國銅鏡的技術發展,始終與當時社會的科學技術密不可分。在齊家文化前至春秋約2000年的時間裡,中國銅鏡技術的發展十分緩慢,屬於初級的摸索階段,體現在形制沒定型、合金不穩定。從戰國早期開始,中國銅鏡的形制開始定型,形成了內凹式鏡緣、三弦鈕、底紋上疊壓主紋,合金也以含錫量23%為主流工藝。至此,中國高錫青銅鏡的鑄制工藝技術,才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直至唐代晚期。下面,就各個歷史時期銅鏡技術的發展,與當時的科學技術以及文化藝術的關係,作一對比說明。


1、春秋前的銅鏡

在夏至商早期,中國青銅器表面的紋飾都是凸起的陽紋,這是由於青銅器的紋飾技術剛剛起步,全是在范面進行手工壓塑的結果。可看到這時的紋飾歪歪扭扭,這是銅器紋飾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的初級階段,是必然要走的一個歷程。與此同時期銅鏡紋飾的製作,不可能超越時代,亦是在范面進行了幾何紋飾或十分簡單的動物紋飾的壓塑操作。春秋以前,鑄制一些小型器物包括鑄鏡時用石范較多,在石范的范面刻紋也較容易操作,其紋飾多為簡單的線條。當然,也鑄造了不少無紋飾的素麵鏡。


如果查資料較容易發現,春秋以前銅鏡的鈕是各種各樣的,說明其形制不規範。查化學成分又會發現,其含錫量亦是各種各樣的,也不規範。在春秋以前,銅鏡本不是人們生活的必備品,銅鏡的鑄制量較小,在人們心目中的認知度較低,其鑄制技術還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其形制未成熟、其合金技術未統一、其紋飾技術未規範,是理所當然的。


2、戰國銅鏡


中國青銅器的紋飾技術,從夏代至商早期,一直採用了范面的手工紋飾操作工藝。直到春秋早期,仍然採用這種工藝製作紋飾。這種范面的手工紋飾操作工藝,導致了一個現象,即在西周以前的青銅器表面,竟然找不到一件青銅器的紋飾左右完全對稱的。范面手工紋飾技術不但容易出現誤差,其耗費的勞動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春秋中期以後,逐漸發明了單元紋飾范拚兌技術,使得青銅器的紋飾技術得以進步,紋飾達到了高度統一,提高了勞動效率,使紋飾的製作簡單化。所以,春秋中期以後出現的九鼎八簋,其紋飾的統一,與當時發明的單元紋飾范拚兌技術是分不開的。


在山西侯馬東周鑄銅遺址中,出土了相當多的單元紋飾模及單元紋飾范。這些陶模陶范的出土,代表了當時范鑄工藝中,紋飾技術的主流工藝。在圖1中,左邊為上海博物館藏四葉紋戰國鏡【2】,此鏡通身黑漆古,被塗成綠色的長方形紋飾塊,即是一個紋飾單元。右邊為鄂州市博物館在戰國墓葬中發掘出土的銅鏡,也是四葉鏡,形制相同。將兩鏡作對比很容易發現,兩鏡並非同模鏡,有明顯的差異,但兩鏡的製作工藝完全相同,甚至鏡背的紋飾如同一人製作。這種四葉鏡在許多地方都有出土,其形制及紋飾也都差不多。毫無疑問天下的銅鏡不會由一人製造,應該是由各地的工匠自己分別鑄制的。由於當時鑄制青銅器紋飾的主流工藝是單元紋飾拚兌技術,銅鏡的紋飾技術不可避免地受到直接影響。採用這一技術製作鏡模,促成了戰國鏡紋飾技術的成熟。戰國鏡的紋飾技術,在中國銅鏡發展史上是第一次成熟。其成熟的基礎,則是建立在戰國青銅器的紋飾基礎上,而其紋飾的時代文化屬性,又是戰國時代的。其成熟的特徵,是鏡背紋飾中到處可看到長方形格子式的拚兌痕。以上所舉兩鏡的底紋上只有很小的四葉,其它戰國鏡如山字紋鏡、菱格紋鏡、龍紋鏡等,其實與四葉鏡一樣,都是在底紋上疊壓的主紋。不論製作什麼樣的主紋,都須先製作好底紋的陰模,再在陰模的底紋上直接壓刻出各種各樣的主紋。所以,在戰國鏡的紋飾中,不論主紋是什麼樣,在其底紋上都能找到拚兌底紋留下的格子。這種長方形的格子,也是區別戰國鏡與西漢初年鏡的根本所在。(圖1)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我們應當看到,戰國時期的范鑄工藝已延續了數千年,對於銅鏡這種幾何形狀的泥范造型,不存在任何問題。戰國青銅器的紋飾技術,是從夏代逐步發展進化而來的傳統工藝,應用到銅鏡上亦是時代的必然。但是,戰國以前的青銅器,包括銅鏡的合金成分在內一直是亂的。儘管《考工記》里有關於「六齊」的記載,但出土青銅器的化學成分與之多不相同。戰國時期能將銅鏡的合金成分得以規範,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戰國時期的人們對銅鏡的認知度提高,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使得銅鏡的合金成分日趨合理化。從此,中國銅鏡從戰國開始,直至唐晚期約1000年之間的實用鏡,一直保持了高錫青銅的化學成分。若論中國古代銅鏡合金技術的成就,應是戰國鏡開創了中國古代銅鏡專用的高錫青銅合金。從這一立場來看,戰國鏡最主要的成就及對後世銅鏡的影響,不是形制亦不是紋飾技術,應是合金技術的規範使用。


3、西漢銅鏡


與戰國鏡的形制比較,西漢初年鑄的鏡維持了戰國鏡的形制,但很快為適應新的歷史條件而改變了制模技術,形制也隨之改變。從形制學看,高祖時期鑄的鏡與戰國鏡幾乎沒有區別,但如果從技術角度看,西漢初年鏡雖然也是三弦鈕、內凹式鏡緣及底紋上疊壓主紋,但西漢初年鏡的底紋是整雕的,已不再是採用戰國那種單元紋飾拚兌的工藝鑄制底紋,再也沒有長方格的拚兌痕了。青銅器的紋飾技術,隨著青銅時代的結束而結束,西漢以後,雖然還有少量青銅器的鑄造,但戰國青銅器的紋飾技術再也沒有出現在西漢的青銅器表面。所以,西漢初年鏡雖然採用了戰國鏡的形制,卻無法繼承戰國鏡的紋飾技術,因大規模的青銅鑄造業已不存在,與青銅工業同步發展已是不可能,必須另開技術途經。所以,西漢初年鏡的底紋是沒有拚兌痕的整雕紋。因此,西漢初年鏡只是仿了戰國鏡的形,卻沒有使用戰國鏡的技術。

從文景之前的社會經濟看,「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3】。」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漢初社會的記載。由此可知,年輕男子大多去打仗,老弱者轉運糧餉,連年戰爭用錢巨大,使得西漢建國之初的社會經濟極度貧乏,以至天子出行都找不到四匹相同毛色的馬,而將相出行只能坐牛車,百姓無隔夜糧。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要發展銅鏡技術或其它生活用品,是不可能的。而當經過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後,邊遠官倉的存糧都已多得發霉,庫中串錢的繩子已朽,說明社會的財富在不斷地積累。這說明,西漢早期的文景之治,促使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文景兩朝採用道家無為而治的觀念,對外沒有採取大的動作,對內則採取與民生息政策。中國的銅鏡從戰國時期與百姓無緣,到西漢銅鏡普及到平民百姓,這與西漢早期的文景之治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與戰國鏡的歷史屬性不同的是,戰國鏡是青銅器作坊中的附屬產品,而西漢鏡則是為發展社會經濟鑄造的一種產品,這種鑄造的運作是市場的需求,不是官方行為,是靠市場的認可度,進行民間的自由發展與自然淘汰。凡大量留傳下來的銅鏡,肯定是當時被市場認可的產品。


在古文獻中,銅多被稱之為「金」,是十分貴重的物品。由於進入市場的初期,平民的生活水平還很低,使得西漢早期的銅鏡都較小。如日光鏡、昭明鏡等,一般直徑多在7cm左右。又由於西漢早期鑄鏡的工匠不再是戰國那種青銅器作仿的工匠,不受青銅時代傳統范鑄工藝思想的制約,鑄造了大量形制簡單又無紋飾的銅鏡。紋飾在西漢的起步,是從幾何造型開始的,其制模技術完全受當時科學技術的影響,採用了簡單的圓規畫圖技術制模。


圖2為西漢早期的昭明鏡,圓形平面,素緣,半球形鈕,圓鈕座。內區裝飾內向連弧紋,外區裝飾銘文一圈。銘文帶外裝飾櫛齒紋一圈。這種鏡全國各地幾乎都有出土,與日光鏡一樣,其存世量都較大。在此鏡內區的凸棱上,可看到8個內向連弧。在西漢早期的這些小鏡背面,談不上紋飾,只有銘文及連弧紋。


青銅時代結束以後,中國當時最大的鑄造量,都集中在鑄錢與鑄鏡上。為發展社會經濟,文景時期採取了聽民放鑄的政策,郡國及百姓都可以自由鑄錢。鑄錢也需要制模或制范,西漢早期大量使用了石范鑄錢。石范多是用滑石料刻制的范,在出土的石范上,至今還能清楚地看到起稿線及圓規留下的痕迹。

圖3為西安北郊相家巷西漢鑄錢遺址出土鑄造銅範的陶范,從范面留下的製作痕迹看,此范是先在滑石面起稿後,用類似今天的銑刀銑出的錢腔,再用泥料翻製成現在看到的樣子。兩個白色箭頭所指之處,為制模時在滑石板上畫的起稿線被帶到了泥范表面,綠色箭頭所指之處,是一個明顯的凸起圓線,圓線的正中心有一個凸點,應是圓規的一個支點。這些現象說明,西漢時期圓規技術在鑄錢的工藝中應用是廣泛的,亦是普及的。圓規技術在西漢的熟練應用,會不自覺地用於鏡模的製作,應是時代技術的使然。(圖2)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圖4為武帝時期的星雲鏡及星雲鏡的機械製圖,可看到鏡緣一周有16個內向連弧。不但鏡緣有16個內向連弧,鏡背中間的凸棱上,也是由16個內向連弧組成,並且與鏡緣的內向連弧完全平行。這種現象不但出現在星雲鏡上,亦出現在西漢同時期其它一些鏡種上。如果說,這些十分規整的內向連弧都是用手工直接雕塑出來的,且不談2000多年前的西漢人們雕塑的技能,即使是現代也難以手工雕得如此規整。通過右邊星雲鏡的機械製圖可以看到,此鏡在制模時是先用圓規作的圖,再在理論圖上進行紋飾的製作。由於西漢的圓規技術在銅鏡上的廣泛應用,使得西漢時期出現大量銅鏡的內向連弧為16個,如出土數量較大的草葉紋鏡基本都是。西漢這種用圓規畫圖的制模技術,是與戰國鏡制模技術的根本區別。西漢時期的銅鏡,是以武帝為中心的歷史階段為西漢銅鏡技術發展最輝煌的時期。這個時期不但應用了圓規技術,並且應用了機械加工技術。在星雲鏡的圖中,可看到鈕中心有一周被磨亮了的同心圓細磨痕,這樣的磨痕也出現在星雲鏡的四個乳釘紋上。毫無疑問,這些磨痕應出自某種專用的磨削工具,絕不可能出自手工的打磨。如果採用手工打磨,不但同心圓的細磨痕不可能存在,星雲鏡緣的連弧紋面上亦沒有可能磨得如此稜角分明。因此,採用了鑄後的機械加工是無疑的。(圖3)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通過對西漢鏡制模及鑄後加工技術來看,中國銅鏡在西漢時期至少有兩項進步,其一,是圓規技術在銅鏡鑄造技術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二,是銅鏡的鑄後加工採用了機械加工技術,這兩項技術明顯是戰國鏡不具備的。從西漢早期的社會經濟來看,西漢銅鏡制模技術的發展,始終是與當時鑄錢的制模技術同步發展的。(圖4)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4、東漢銅鏡


經過武帝數十年平定北方,在武帝晚年,又採取了與民生息的國策來發展生產,社會相對穩定,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西漢鑄鏡的技術基礎上,東漢鏡開始出現線雕藝術。


在以王莽時期至東漢中期偏晚的歷史階段,為東漢鏡技術發展最輝煌的時期。這個時期銅鏡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從線雕技術發展到浮雕技術上的成就。從西漢到東漢,錢幣上的字全是凸起的,這與戰國以前絕大多數青銅器的銘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戰國及其以前,青銅器的銘文多是用泥條粘貼在范面或泥芯表面,鑄後形成凹槽式銘文,西漢的錢幣則是在陰模上雕刻的文字,鑄後成為陽銘文。至王莽時期,在陰模上刻銘文的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從王莽的貨泉、大布黃千等錢幣上就可看到其水平。在陰模上刻銘文與刻紋飾,其刻制技術完全是一樣的,只是紋飾與銘文形狀的不同。乳釘紋亦是在陰模上用成形鑽頭鑽出的,以達到分區的目的。以王莽為中心的前後數十年間,應是銅鏡線雕技術發展最快的時期。


與西漢在陰模上製作紋飾相比,東漢鏡的制模技術則多改為在陽模上製作紋飾了。圖5為東漢時期的四神博局鏡,這種紋飾的製作技術,在王莽時期已十分成熟,後世只是延用。西漢開創先採用機械製圖起稿定位的制模技術,在東漢早期的鏡上仍在使用。如果不製圖畫線,四神博局鏡的各種紋飾,憑手工直接在陰模上雕刻,是刻不了如此規整的。東漢中期,銅鏡的紋飾技術從線雕逐漸發展到浮雕技術,這應是市場優勝劣汰自然法則的結果。(圖5)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東漢的人們多崇尚道家學說,升官發財、多子多孫、成仙封侯等願望遍及天下,神獸鏡的出現,符合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東漢至三國時期,中國有幾個較大的鑄鏡中心,浙江的紹興、江蘇的徐州、湖北的鄂州等,皆是當時的鑄鏡中心,並且都鑄制了大量的神獸鏡,現僅以鄂州出土東漢至三國時期的銅鏡為例,說明浮雕藝術在銅鏡上的應用。


圖6為東漢時期的畫紋帶半圓方枚神獸鏡,現藏鄂州市博物館。這種神獸鏡的制模工藝,是將鏡中的半圓、方枚、神、獸等都分別雕塑成一個個的單獨個體,再根據需要將神或獸一個個安置到鏡坯上成為母模,經翻陰模,再翻陽模。其中,半圓及方枚刻成如印章一樣,可在鏡的泥質陰模上壓出形。神獸鏡的紋飾為浮雕,與王莽以前的制模技術已相去甚遠。浮雕鏡模的製作,是用泥料車出素坯,將單另雕塑好的神或獸等形象一個個粘貼到鏡模的素坯上成為母模,在母模上用泥料翻出陰模,再翻成陽模就可制范了。東漢開創浮雕鏡的制模技術,一直被延用至唐代。(圖6)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圖7為在鄂州出土的一枚完整的東漢畫紋帶半圓方枚神獸鏡的局部圖,白色箭頭所指之處可以看到,緊靠凸棱的內側下面有一處高出鏡背底平面之處;造成這一處鑄造缺陷的原因,是夯型制泥范後,在從鏡模上脫范時,這一處的泥料被粘掉了;如果是平面,可用泥料填補,而這一處粘掉的是紋飾,其中有一「半圓」及一「方枚」,這就不可能如補平面那麼好補。若欲使修補的范與沒有粘掉過一樣,須將泥料填合適以後再進行雕刻。鑄鏡匠師畢竟不是專業雕塑師,不可能都具備雕塑技能,顯然這一枚銅鏡的鑄造師不具備這一技能,因此,這位鑄鏡師用一枚「半圓」及一枚「方枚」的模塊,分別在剛制出的濕泥范被粘破之處,各壓印出一枚「半圓」及一枚「方枚」,並用三角形工具在范的斜面上壓出一遛鋸齒紋。(圖7)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圖8亦為東漢時期的重列式神獸鏡,現藏鄂州市博物館。在這枚銅鏡的銘文帶中鑄的銘文為:「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月大,後面全是不可釋讀的符號。顯然,這時的鏡背紋飾注重的是浮雕的藝術形象,人們通過神人形象可知表現的文化內涵,文字並不重要。(圖8)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圖9為東漢畫紋帶環狀乳神獸鏡,藏鄂州市博物館。此鏡圓形,圓鈕,連珠紋鈕座。紋飾為八個環狀乳將紋飾分為四組,東王公、西王母對置坐於兩獸之間的龍鳳座,伯牙彈琴,兩旁一神、一燈侍分別坐環狀乳,對面一神,兩旁各一侍分別坐環狀乳,四獸皆銜矩。其外為半圓方枚一周,方枚上每枚一銘,全部不可讀。由龍、虎、鳳、鳥、獸、句芒、羽人導龍等組成畫紋帶,邊紋為變異雲紋。由以上所舉神獸鏡可見,東漢以後重視的是浮雕藝術的發展,銘文被逐漸淡化。鄂州的鑄鏡中心不但大量鑄制神獸鏡,還大量鑄制了獸首鏡及其它一些鏡種。(圖9)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圖10為鄂州出土的一枚四葉八鳳鏡,這個鏡種在鄂州市博物館有不少數量。這個鏡種北方出土的數量相對少,這是應地方文化造成的差異。鄂州地處楚國地區,楚國的青銅器上鳳紋較多,楚國雖然成為歷史,但其子民的楚文化意識並沒有隨歷史而去。因此,在古代的文化藝術作品上,都會體現出其地方文化特色。


5、唐代銅鏡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開放的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由於唐代與西方的交流,促使了文化藝術的空前發達。唐鏡的背紋藝術是緊跟時代的,狻猊鏡、鵉鳥銜綬鏡、海獸葡萄鏡等這些叫人悅目賞心的鏡種,只可能在唐代出現。前朝的鑄鏡技術並不比唐代差,因文化藝術沒有發展到位,是不可能鑄出唐鏡的。但從銅鏡的鑄造技術而言,唐鏡沒有任何創新,全是繼承漢代的鑄鏡技術,只是唐鏡的鑄後加工有所創新。如金銀平脫鏡、螺鈿鏡等,顯示了大唐盛世的經濟與文化的繁榮。


結語


縱觀中國銅鏡數千年的技術發展,從眾多出土的銅鏡中,就鑄制技術而言,可排出一個發展序列,即齊家文化期至春秋晚期,為中國銅鏡的發展階段,戰國時期是中國銅鏡技術真正的成熟期,並開始高速發展。西漢早期至西漢晚期,是中國銅鏡的一個技術大發展期。東漢早期至東漢晚期,亦是一個鑄制技術的發展期。以上所說的鑄鏡技術,是指范鑄技術而言。東漢以後,中國范鑄法的鑄鏡技術逐漸開始衰退。至宋代,基本採用了砂型鑄鏡,范鑄法鑄鏡技術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唐代早期的開元通寶,已採用先進的砂型鑄錢,銅鏡的范鑄技術終於被砂型取代,這是歷史的必然。從西漢早期開始,鑄鏡技術始終與鑄錢技術緊密相關,這也是唐以後採用砂型鑄鏡的一個重要原因。(圖10)



了解古代銅鏡「鑄造技術」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收藏門 的精彩文章:

宮廷里的寶貝:珠寶飾品
青銅器紋飾大全收藏好資料
坑蒙拐騙趁火打劫探險家和江洋大盜們偷走的中國歷史
物以載道,中國傳統器物之美!
古玩收藏門:青銅器的辨別竅門

TAG:古玩收藏門 |

您可能感興趣

現代科技下鑄造的刀劍 太完美
古錢幣歷史鑄造工藝解析
青銅劍鑄造千古之謎
一張圖了解古代青銅劍的鑄造,漲姿勢!
古錢幣的鑄造
「玉劃銀勾」瘦金體——宋徽宗把藝術和錢幣鑄造進行了完美融合
古風寶劍的誕生——鑄造與鍛造的區別
俄羅斯鑄炮工匠鑄造的一種銅製滑膛火炮
鑄造家園藝術,歐芝朗地板·木門的情懷時代
銅鏡是中國青銅器鑄造史一個延續和獨特風景
最全灰鑄鐵技術核心知識大全,鑄造人的必備技術帖!
黑科技「區塊鏈技術」鑄造網路安全的戰略前沿?
鑄造鐵人!一代拳王「泰森」教你如何鍛煉肌肉
學習!歐美鑄造廠的工藝控制!
3D列印殼砂鑄造技術將為金屬列印提供優良細節
試論鑄造工藝與「鑄母」鑒定
魔鬼訓練鑄造鋼鐵戰士 才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用泥土、青銅和玻璃鑄造的生命奇蹟!
光緒元寶的歷史文化價值,鑄造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