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点击


上方「章黄国学」可订阅哦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古代货币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在汉字中一探究竟吧~


汉字与


古代货币

文 / 王立军 张靓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商业活动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在甲骨文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只不过那时的货币是用实物来充当的。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甲骨文中所见到的主要货币形式是贝,这也是我国考古资料所能证明的最早的货币。「贝」字甲骨文字形,像贝壳之形;西周金文中,逐步将贝字上部和下部的开口处写成闭合状,并在字的下部衍生出「八」形;战国睡虎地秦简字形,进一步将字形顶部的两个尖角拉平,使字形主体部分写作「目」形,与繁体字「貝」已经十分接近。《说文》说:「贝,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海介虫」就是海洋中带甲壳的动物,「泉」就是「钱」。这段大意是说,贝是一种带甲壳的海洋生物,古时代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周代起开始有了钱这种货币形式,至秦代废弃了贝,而钱得以广泛流通。这里讲述了贝作为货币通行的大致历史。贝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曾长期充当一种等价交换物,在当时社会具有稀缺性。贝产自南方海中,对于北方的夏、商、周来说,是一种外来物品。而且贝壳不用分割,本身即可成为天然的计算单位,是充当货币的好材料。而在夏商时期,即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时期以后,贝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直至春秋时期,金属铸币广泛流通,这时它才逐渐退出流通而成为单纯的装饰品。至秦始皇统一货币之时,贝最终在法律上失去了货币资格。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贝作为货币,其计量单位为「朋」。「朋」字甲骨文、金文,形似两串玉或贝连在一起。后来,原本连缀一体的字形逐渐分为两部分,同时笔画稍加延长,已近似于现在的写法。王国维《观堂集林·说珏朋》:「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其用为货币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贝玉,于玉则谓之珏,于贝则谓之朋,然二者于古实为一字。」一「朋」贝的数量,有人说是五个,有人说是十个。《诗经·小雅·青青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笺:「古者货币,五贝为朋。」这是一朋五贝的例证。而王国维则认为一朋十贝,其《说珏朋》云:「余意古制贝、玉,皆五枚为系,合二系为一珏,若一朋。」郭沫若也赞同一朋即十贝的观点。就「朋」字的金文形体来看,双数似乎更具合理性。

贝是古代流通的货币,很多与钱财有关的字,都选择「贝」作义符,如「财、购、贷、赚」等。货币的「货」字自然也离不开「贝」。《说文》:「货,财也。从贝,化声。」其实,其中的声符「化」在「货」的构形中也有示源作用。货的词源是「化」,货表示通过交易使自己所拥有的财物发生变化。在文献中,也有将货币之「货」直接写成「化」的,如战国时期齐国的刀币上就写有「齐之法化」,意思就是齐国的法定货币,这就更加证明了「化」和「货」之间的密切关系。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齐之法化」

除了用贝充当货币外,上古时期还曾尝试用其他实物作为交换媒介。如货币的「币」最初也曾发挥过类似的作用。「币」字繁体作「幣」。《说文》:「幣,帛也。从巾,敝声。」可见,币本指缯帛之类的丝织品。由于丝帛华美贵重,古人常用以祭祀或赠送宾客,所以「币」在古汉语中常特指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也就是「束帛」。如《史记·货殖列传》:「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广土众民。」「束帛」是有特定数量的,每束十卷,每卷一丈八尺,共十八丈。正是由于币同时具有贵重和数量一定的特征,因而逐渐引申为货币的称谓,与货币之「货」同义。如《史记·吴王列传》:「乱天下币。」


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用实物充当货币的办法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一种新型的货币——金属铸币。最初的金属货币是殷周之际的铜仿贝,后来逐渐出现了铸造成农具样式的钱和鎛。


「钱」繁体字作「錢」,从金,戔声。《说文》:「錢,铫也。古田器。」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农具,类似于现在的锹铲。《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鎒於是乎始修。」《说文》用「铫」解释「钱」,可见,「钱」也是一种农具。「钱」字从金,说明这种农具与金属有关;「戔」除了具有表音的作用外,还兼示源功能。古人已经注意到,从「戔」之字多有小、少之义,如「贱」(钱少曰贱)、「浅」(水少曰浅)等。「錢」字从「戔」,义为一种小型的农具。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国家的金属货币常常铸成钱这种农具的样式,从那个时候开始,货币便开始有了「钱」这个名称。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钱」古人又称「泉」。《礼记·檀弓》郑玄注:「古者谓钱曰泉。」《说文》也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泉」为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泉水从泉眼中涓涓流出的样子。「泉」字形体与货币本不相关,之所以用「泉」称「钱」,主要是由于「钱」与「泉」古音相同,而且「泉」有流布广远的特点,与钱的流通特点很相似,于是后人附会其义,把「泉」当作了「钱」的代名词。王莽钱文有「大泉五十」,即是「钱」、「泉」通用的例证。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布币


除了钱之外,金属货币也常铸成另一种农具鎛的样式。《广雅·释器》:「鎛,鉏也。」其实,「鉏」是锄头的「锄」的异体字,鎛是一种像锄头一样的农具。《诗经·周颂·臣工》:「庤乃钱鎛。」意思是说,准备好你们的铁锹和锄头。铸成锄头样式的货币,理应称作「鎛币」,但人们却常常把它们称作「布币」。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得从「鎛」字的字形结构找原因。「鎛」是个形声字,从金,尃声。「鎛」的声符「尃」也是个形声字,从寸,「甫」声。「尃」的声符「甫」仍为形声字,从用,父声。这样,追查到底,「鎛」字是间接从「父」得声的。而「布」的字形,「从巾,父声」。原来,作为锄头的「鎛」和纺线织成的「布」,都是直接或间接从「父」得声的。鎛和布,古音相近,可以构成通假的关系。同时,由于「布」有铺展开的特点,也可以引申为流布广远之义,这跟货币广泛流通的特点十分接近,因而,「鎛币」称为「布币」,既有声音上的联系,又有理据上的根据,这与以「泉」称「钱」的道理是极其相似的。《诗经·卫风·氓》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周礼·天官·外府》有「常邦布之入出」,其中的「布」都是货币义。


另外,考古发现,古代还有刀币,这也是一种模仿生产工具铸造的金属货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越、中山等国。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董京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专业博士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货币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蔡若葵 孙雯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黄国学 的精彩文章:

失落中的诗意——读贾岛《寻隐者不遇》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建筑文化

TAG:章黄国学 |

您可能感興趣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