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如果我在十七歲讀過這本小說,不知道還會不會談昏了頭的戀愛

如果我在十七歲讀過這本小說,不知道還會不會談昏了頭的戀愛

如果我在十七歲讀過這本小說,不知道還會不會談昏了頭的戀愛



「因為她們看小說啊,那些小說讓他們知道了男人的這些鬼花樣;可是我從來沒有機會可以了解那些事情,你又不幫助我!」上述這段話是 19 世紀一位名叫苔絲( Tess )的英國鄉村姑娘失貞後沖她母親喊到的。就在幾天前剛過去的七夕當晚,我終於結束了這部愛情大悲劇,窩在床尾的角落裡,感嘆與《德伯家的苔絲》的相見恨晚。

文 | 自行車


好了,標題是個玩笑。十七歲時我的確喜歡過一個男孩,可惜他無情地拒絕了我,現在回想起那段茶飯不思的日子,恐怕只有當時的消瘦令我心嚮往之了。

如果我在十七歲讀過這本小說,不知道還會不會談昏了頭的戀愛


少女結婚了,不是和孩子父親,後來她就死了。——100 年以後如是說


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某個村子裡,有位上了歲數的小販對生意不太上心,喜歡平日喝點酒吹個牛,家裡並沒有一畝三分地,只有一個旗鼓相當的老婆和一窩孩子。oneday,一位神叨叨的牧師跟他講,他的家族祖上其實出自名門,就在方圓幾里之外有個同姓氏的闊親戚。單純的老兩口信以為真,便希望他們秀麗標緻的大女兒前去攀親。闊親戚家裡有一位風流少爺,老爺走的早,少爺與卧床的老母親關係很糟糕,這位送上門的傻白甜同姓表妹如果能來莊園料理養雞場或許是個不錯的故事開頭呢。可是別忘了,文章開篇就告訴你們了,這姑娘不讀小說!so,這根本不是一個浪漫的故事。


美麗的苔絲終於還是把開始發芽的穀粒撒在了地里(這是一句當地俗語,「使自己懷孕」的意思)。於是黯然返鄉,不請自來的劣等「禮物」也因病夭折。


不久,新的工作開啟新的起點同時也迎來新的愛情——苔絲遇到一位天使般的暖男。好像似曾相識,看上去很美,而且真的就成了看上去的樣子。沒錯,世界都只是一個心理現象。因為戀愛中的他們都沒有任何有關對方秘密的線索,也不打算探尋對方的歷史,只是等待著能更多了解心情與性格。然而,最純潔的美以肉體的形式向人顯示,性,採取了外在的表現形式。苔絲新婚夜的坦率不料到這位離經叛道不甘庸俗的完美少年竟然有著無法控制的處女情結。丈夫狠下心遠走巴西,苔絲在承受被愛人拋棄的同時,最愛她、仍舊做著那貴族舊夢的酗酒父親也永遠的離開了她們一家。


故事當然還沒有結束,苔絲同她夭折孩子的父親重遇了,這位才知道自己曾是一位父親的少爺似乎覺醒。誰知道他是因為愛、可憐還是贖罪?誰又知道苔絲是因為窘迫、虛榮還是無奈呢?也許是宿命吧,總之他們在一起了。那可憐的巴西難民終於在一天歸來,可是他恍惚了,他來晚了。這位他依舊深愛著的女人到底是誰的妻子?生活的嚴厲無情使得成長的少女終於按捺不住了,她揮刀殺了曾傷害也曾幫助過她的這位「表哥」回到丈夫的懷抱。就這樣,再也不願忍受分離的一對愛人度過他們生命中瘋狂又浪漫的時光。僅在五天後,鐐銬少女與此生摯愛永遠相隔於銅牆鐵壁內外了。

如果我在十七歲讀過這本小說,不知道還會不會談昏了頭的戀愛



百年都無法孤寂——或曰悲愴


一個女人同她生命中重要的兩個男人的情感糾葛故事到此結束,很遺憾,我對書中的主人公們既無好感也討厭不起來,但我喜歡這部小說,因為道出了人性悲憫的情懷。書里有句話說到:「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與其說它美麗的一面,還不如說是它悲愴的一面。」


小說中表哥對苔絲好感的欲求逐漸上升到親密接觸,這種渴望在少女看來違背自己的意願,是一種貿然的危險。失貞後回到家鄉的她在懷疑與現狀中徘徊,往好的方面想,似乎經驗送去了教訓,甚至說是得到了一種高水平教育。而恰恰受過良好教育、崇尚自由、懂得大道理的天使般少年卻並不接受不太清白的過去,也許是因為他太理想了,深愛著的女子頃刻間與他印象中的美妙形象背離了,他不敢相信,無法接受。所以他對苔絲說了句,「我一直愛著的那個女人不是你,是你的模樣的另外一個女人。」一些讀者因此厭惡這位丈夫,質疑他局限而不完整的愛,甚至指責他道貌岸然。我卻有些理解少年這種強迫的細膩感受,這種幻想的愛過於縹緲,敏感甚至到了害怕的地步。正如所說,那些直率的人發現自己受到別人外表的欺騙,心裡就會長時間存有厭惡情緒。因而他沒有同意苔絲的離婚建議卻選擇暫別,把理智交付於訣別般的折磨,讓無法預見隨著時間與記憶自行生長。如果我是克萊爾,我也會這麼做吧。

可少女又為何要承受一切突如其來的變化與怨念呢?她單純美好,有責任心,在第一次被表哥的熱烈蒙蔽並屈從後幡然醒悟決斷離開,原本決意不再接受任何求愛後不可抗拒的直面那種尋找快樂的自發傾向,接受了她同樣在乎的少年的表白。她有過自我保留的時刻,但依然真誠坦率。即使她以為丈夫再也不會回來的絕望之時選擇做一個俘虜,最終以一種無望的殺人方式自決宿命。可現實太悲哀了,這樣的結果對於苔絲也許早就不是痛苦了。


那麼這位表哥,到底是不是渣男呢?他曾罪孽深重,風流放蕩,後因宗教天恩的影響立志改過。重逢後了解到苔絲的情況想要幫助她們一家改觀窘迫,也許他定義的愛就是一種掌控與征服,然而最後無聲息的死去卻不含一絲的濃墨重彩。


文明民族的人們隨著對於一個仁慈的神的信仰漸漸衰退而被一種難以革除的憂鬱所控制,就像誕生這部小說的維多利亞時代距今已百餘年,可在閱讀中似乎女王距離我們好像也沒多遠。

如果我在十七歲讀過這本小說,不知道還會不會談昏了頭的戀愛


我是怎麼認識「托馬斯·哈代」的?——不會寫詩的教堂建築師不是好小說家


我在讀其它喜歡的文學作品時,總是想快些讀完好圖個痛快,可是當我讀哈代,喜歡的要命,慣性引領著我迫不及待同時又強行與不忍倉促的意識扯拽,生怕漏下哪怕是微粒的精彩。


托馬斯·哈代生於 1840 年,卒於 1928 年。就在他的父親無力支持他完成系統教育的狀況下跟著一位當地教堂建築師做學徒。閑暇時他自學經典著作並練習寫作,1871 年才正式開啟了專註的文學生涯。可是從實際上講,哈代只做了二十六年的小說家,一方面由於當時的眾多批評家不太買他的賬,小說頻頻遭受冷遇,另一方面是因為哈代作為一名詩人的標籤。在他生命後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將精力集中於詩歌創作,因此為後代留下九部長篇小說和近千首詩作。


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大篇幅的景物描寫美輪美奐,畫面感十足,哈代的比擬沒有絲毫造作。我想這得益於早年的建築手藝被他得心應手的放進了文章布景里,在閱讀過程中,甚至會因水草、土壤、季節、空氣迷失情緒。


評論家們為哈代貼上「悲觀」「宿命論者」「反宗教」這樣的標籤,哈代自己似乎從不追求響亮,他聚焦現實、聚焦人性。約瑟夫·布羅茨基這樣形容哈代:「他用無處不在的意志目不轉睛地直面糟糕。」哈代與他的作品對於我的誘惑來自他悲憫卻不冷漠,從容地辨證理性與現實;他沒有擺出一副預言家和先知的姿態抗爭秩序,因而對無窮盡保持極大熱情和興趣。


作者在此書序言提到,一部小說是作者的一種印象,不是他的一篇論證。我想這話對讀者同樣。說這麼多,反正我想我是不會再把托馬斯·哈代放回書架上了。


-END-


LCA 整理 轉載請提前告知


圖片來自影片《德伯家的苔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CA的家 的精彩文章:

我相信,沒有什麼比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更抽象、更不實在的東西了
我的秘訣是,永遠別去取悅大多數
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方法
藝術=人=創造性=科學

TAG:LCA的家 |

您可能感興趣

這是我讀過的最蒼涼的童話,沒有之一。每次閱讀,都是潸然淚下。今天,我把它講給你聽
就算左右了自己,也不後悔讀過這十句話
如果你讀過這9本書,你的人生會開始變得不一樣
你讀過他們的好詩,卻不知道他們的趣事
不是讀過莫泊桑,看過《我的前半生》,就真知道怎麼過好這一生了
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走過的路,我讀過的書!
如果你讀過這篇寓言,你會知道如何面對當下的迷茫
看不夠!耶穌的話這麼厲害,你讀過沒有?
太羞恥了,那些年讀過的愛范兒文章,可能讓你嘔吐
讀過這些話,我相信你的人生一定會不同了
只在語文課讀過他們,那你就錯過太多了
深夜沒讀過潘幸知的人,不足以談婚姻
說一下你讀過最讓人心酸的句子是什麼
這些童星她幼兒班都沒讀過,學歷最高的已去世,她居然騙了我們那麼多年?
那些把天聊死的人,真的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讀過書?
沒讀過這首詩,你敢說你看懂了《異形·契約》?
讀過「山無棱,天地合」,卻沒讀過這首詞就太可惜了!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本你還記得多少?
如果一輩子只讀你讀得懂的書,那你其實沒讀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