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關於耳鳴的科普小知識

關於耳鳴的科普小知識

談到耳鳴,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種聲音,因此我們先向大家普及一下,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我們的聽覺系統和大腦是如何來處理聲音併產生語言含義的。


聲音是一物體振動產生的一種能量縱波,我們的耳朵收集到聲波能量,傳入外耳道振動中耳的鼓膜,聲能轉化為聽骨鏈的機械能,引起內耳聽器內液體的波動,這種波動引起聽器內聽毛細胞的運動,而聽毛細胞的運動將機械能轉化為神經能夠傳遞的電信號,沿著聽神經傳遞到我們的大腦一級、二級聽覺中樞,在哪裡進行處理加工後,就被我們「聽到了」,聽覺中樞與大腦其他相關中樞相互作用,聲音就被我們「理解了」。


聲音的第一站是到達我們的耳朵,我們的耳朵並不像它看起來那麼簡單,它其實是非常非常神奇的一個器官。

按照生物進化理論,我們人類由生活在海洋中進化成生活在陸地上的空氣中,對聲音的感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水中,聲音是從水中傳入內耳(液體環境),聲音從液體傳遞到液體,是相同介質之間的傳遞,而在空氣中,聲音是從空氣中傳入內耳,聲音從氣體傳遞到液體,是兩種不同介質之間的傳遞,按照聲音傳播理論,如果不採取措施,空氣中傳播的聲音將無法傳入內耳,絕大多數能量將損耗掉。


但是大自然總是那麼神秘和超乎想像,竟然讓人類進化出了外耳和中耳,來解決不同介質聲音傳播耗損的問題。外耳包括我們的耳廓和外耳道,功能相對簡單,耳廓負責收集空氣中的聲音,並有輔助判斷聲音來源的作用,外耳道負責將耳廓收集的聲音信號傳遞到中耳,同時由於外耳道的長度和橫截面的物理特徵,其對2000Hz的聲音有共振作用,從而增強了2000Hz聲音的強度,這也是為什麼噪音性聾最先受損的頻率在2000Hz的倍頻區4000Hz的緣故。


中耳包括圓錐形的像紙一樣薄的耳膜,連接耳膜與內耳的活塞式傳動裝置----聽骨鏈,以及發揮固定聽骨鏈和改變中耳傳聲強度的韌帶和肌肉。與外耳相比,中耳的結構和功能就複雜的多了。首先如上所述中耳結構包括了耳膜、聽骨鏈、肌肉、韌帶,甚至咽鼓管和半封閉的氣腔。中耳正常情況下是充滿氣體的,氣體的正常壓力和成分依賴於氣腔周圍的黏膜和咽鼓管的開合。


中耳正常的壓力和空氣成分可以使中耳的這些精細結構得以正常的發揮作用,像外耳道傳入的聲音振動耳膜,將聲音信號轉化為機械運動,引起連接耳膜與內耳的聽骨鏈振動,後者將機械振動轉化為內耳液體的振動,從而實現了聲音信號從空氣介質傳入到內耳液體介質,而最為奇妙的是,這種傳遞過程幾乎是沒有聲音能量消耗和變異的,也就是聲音信號保真的傳入到了內耳。

前面已經提到聲音由空氣介質傳遞到液體介質,如果是直接傳播會受到大量的耗損,幾乎無法傳遞,但是由於增加了中耳,耳膜、聽骨鏈和肌肉的存在使得正常的人耳能夠毫不費力的使聲音從空氣傳到內耳液體中。其中的奧妙在於,耳膜、聽骨鏈兩者的神奇結構就像一個精細的放大裝置,能夠完全補償聲音從氣體到液體的耗損。中耳除了放大作用外,還有許多神奇的功能,比如突發巨大響聲傳入會引起中耳肌肉的收縮,從而拉緊鼓膜減少鼓膜的運動幅度,從而減少聲音的傳入,起到保護作用,當然這種保護作用相對較弱,對於現代化社會中能夠產生遠遠高於自然界聲音的機械發出的高強度聲音則失去作用,比如爆炸聲。


另外我們自己身體產生的聲音也會傳入我們的耳朵,比如吃飯咀嚼的聲音,血管的聲音,這些聲音會影響到我們對外界聲音的感知,此時中耳肌肉就會收縮改變聲音傳遞的特性,減少這些聲音的傳入。最後當我們突然聽到大的聲音時出現的驚嚇反應也與中耳肌肉相關。而這些精細的結構都與耳鳴有關。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義烏惠耳助聽器 的精彩文章:

TAG:義烏惠耳助聽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