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虔贈寶刀——張大千的神來之筆
畫作題材取自《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呂虔贈寶刀」的故事。魏文帝時,徐州刺史呂虔聘他為別駕,入了政府,自此王家步步高升,成為魏、晉年間的第一家族。王璞提起呂虔寶刀,全場心中恍然,登時明白了狂妄自大的王璞投入胡人劉聰的麾下。
琅琊王氏的始祖是王祥,便是以「卧冰求鯉」聞名後世的孝子。呂虔有一把吹毛斷髮的寶刀,點刀之人曾為此刀看相,此刀只有福分達到三公之位的人,方可相得益彰,否則反受其殃,呂虔自知無此福分,便把寶刀送給王祥,而王祥亦不負所望,終於當了司空、太尉,真的成為了「三公」。
鎏金銅鏤雕龍琫禮儀刀
這把呂虔寶刀,從此世代相傳,成為王家的家長信物。憑此寶刀,號令王家子弟,莫敢不從!六年前,石勒在寧平一戰,殺晉軍十餘萬人,手擒太尉王衍,亦即是王家的家長,從此呂虔寶刀便落入漢王之手。
王璞雖然志不在將軍之位,對於呂虔寶刀倒是在乎得很,他雖然狂妄荒唐,畢竟也是王家子弟。王家家訓基於國法,向以識時務保聲名,護族人為主,忠君主,護國家,安人民為次,是以歷盡魏晉兩朝,始終屹立不倒。
這柄寶刀,只要是王家子弟,沒有不想拿回的。而且有了此刀,他便名正言順,登上家長寶座。畫中場面即故事題為「贈刀」的關鍵處,著重描劃「贈給」和「推辭」的「人情拉鋸」,人物神態生動,所現表情與身份貼切,無論臉部容顏、身上衣裙服飾,以至背景的陳設,具細緻描劃,規整井然,無一筆苟且,特別在設色運用上,見古艷典雅,極具古意。
贈刀圖
款識:呂虞贈刀圖。呂虞有佩刀,上相之,以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虞謂王祥曰:蜀非其人,刀成為害,卿有公輔之量,故以相與,祥固辭強之乃受。祥臨斃以刀授覽曰:汝後必興,足稱此刀,覽後裔世多賢才,興於江左。晉楚王覽傳。蜀人張大千爰。
張大千截取呂虔贈刀這一典型場景,以其嫻熟的線條,典雅的色彩加以表現,畫中五個人分為兩組,場景簡潔,主次分明,各個人物姿勢動態合體,將故事演繹得栩栩如生。
在風格上,張大千有效地從敦煌壁畫中汲取精華,這種藝術的借鑒包括從構圖到線條、色彩的諸多方面。張大千的繪畫,尤其是人物畫,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到五十年代上半期達到高峰,這幅《贈刀圖》正是其人物畫高峰時期所作,是一幅優秀作品。此圖中人物較多,張大千將人物的安排服從於主題和故事情節的展開線索,井然有序,體現了畫家在構圖方面的遊刃有餘
金桃皮鞘鎏金五爪龍紋大閱刀
拾遺君(lantiancaoyi)





TAG:左右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