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光義的一句話,貽誤兩宋三百年!

趙光義的一句話,貽誤兩宋三百年!

一提到北宋,人們就立馬就會想起「積貧積弱」這個詞。北宋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奇葩的朝代,用四個字可以概括,富而不強!北宋時期,國家經濟繁榮,商品經濟尤為發達,甚至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堪稱富裕的北宋卻從未強盛過,不僅沒能收復燕雲地區,對外戰爭還屢吃敗仗,不得不用大量「歲幣」供養遼、西夏。北宋為何會「富而不強」呢?其實這緣自宋太宗趙光義的一句話!


一句話成為三百年國策


其實宋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銳意進取的,他完成兄長未竟的統一事業,收吳越,滅北漢,但在燕雲十六州問題上跌了跟頭。979年7月,宋太宗親率大軍與遼軍在幽州城外的高粱河展開激戰,結果宋軍慘敗,宋太宗身中箭傷,險些被擒。986年,宋太宗調遣20萬大軍北伐,結果在此遭遇慘敗,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


趙光義的一句話,貽誤兩宋三百年!



【影視劇中宋太宗的形象】


經過兩次失敗,宋太宗完全喪失了銳氣,畢竟他不是軍人,缺乏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991年,宋太宗對近臣們說了一句話,最終將北宋送上不歸路,影響兩宋近三百年命運,「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姦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後人將這句總結為四個字,「守內虛外」!

「守內虛外」出了大問題


其一,「冗兵」問題。宋朝皇帝為了維護統治,一遇到自然災害,就大量招募軍隊。宋太祖時全國軍隊才37.8萬,宋太宗時66.6萬,宋真宗時91.2萬,宋仁宗時125.9萬,此後北宋軍隊一直保持在110萬左右。龐大的軍隊給北宋造成的極大的財政負擔,根據宋人的說法,「十分之九以供之,而猶不足者,兵是也」。



趙光義的一句話,貽誤兩宋三百年!



【清明上河圖】

其二,武將地位低下,軍隊缺乏戰鬥力。宋朝皇帝通常用文官或者宦官領兵,武將地位極為低下,即使出現一兩個有能力的武將(如狄青),也備受文官集團的打壓。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宋朝空有數十萬大軍,可是戰鬥力極差。所以當金人進犯時,宋軍的數量雖是其數倍,但依然無法挽救王朝的覆滅。


兩宋王朝最後的命運


守內虛外,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兩宋三百年間,雖然農民起義次數很多,但沒有爆發過特大大規模的,換言之宋王朝沒有顛覆在自己人手裡。但防的住「內賊」,不見得就能防住外敵。1127年,孱弱的北宋王朝最終被金人所滅。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依然延續了北宋「守內虛外」的國策,加強對國內的控制,對外採取消極防禦政策。1279年,南宋王朝被元人所滅。



趙光義的一句話,貽誤兩宋三百年!


【影視劇中宋太祖的形象】


編者 獨孤雁 點評:


開國皇帝的氣質往往會決定這個王朝的發展方向。趙匡胤是位馬上皇帝,他希望通過收復燕雲,遷都等方式來鞏固國家政權,建立起一個繁榮富強的大一統王朝。趙光義是文人出身,在對外戰爭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喪失收復燕雲的信心,轉而將統治的精力集中到如何防範國內,這就決定了北宋,甚至包括南宋的最終命運,防得住「內賊」,防不住外敵!


---------------------------------

品讀千年變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請關注【縱橫五千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五千年 的精彩文章:

這個內陸國,竟被海軍上將控制,二戰還幫希特勒
他斬殺岳飛親弟,後卻成為岳家軍猛將,血染山河
二戰德國戰敗,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竟全部自殺
51歲起兵,開創289年帝國,這位皇帝卻遭貶低
二戰後,朱可夫竟被免職,終身軟禁,是誰搗鬼?

TAG:縱橫五千年 |

您可能感興趣

與卓文君並稱蜀中四大才女,後卻喪生於趙光義的箭下
最終沒有經得起趙光義的誘惑,玉體柔弱扶入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