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秋分日,一起來感悟唐詩中穿越千年的秋意

秋分日,一起來感悟唐詩中穿越千年的秋意

唐詩中穿越千年的秋意

秋分日,一起來感悟唐詩中穿越千年的秋意


秋分已至,你感覺到了嗎?一千多年前,陶淵明坐在櫚巷庭院里,感覺到秋天的來臨,「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酬劉柴桑》)。秋天是萬物衰落的季節,古人心中的秋天是怎樣的呢?


潘安在《秋興賦》里寫道:「天晃朗以彌高兮,日悠陽而浸微。何微陽之短晷,覺涼夜之方永。月瞳朦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 天空因澄明而愈加高遠,陽光在空中飄飄忽忽,逐漸微弱。為什麼微弱的陽光這麼短暫,感覺那寒冷的夜晚卻越來越長。月色朦朦朧朧透出微光,露水凄清,凝結著寒氣。潘安筆下的初秋,既明凈蕭索,又朦朧凄清。


歐陽修在《秋聲賦》中思索著:「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秋天來臨,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拖累他的身體。人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一定會動搖精神。歐陽修筆下的秋天,摧落萬物,也摧折人心。


賦中的秋天,既有形有態,又有興有感。那麼,唐詩中的秋天又是怎樣的呢?

秋天有聲音嗎?杜甫筆下的秋天,風聲、濤聲、搗衣聲此起彼伏,摧人落淚。


秋興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墓砧。


《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詩歌創作的巔峰之作。詩人的情懷和感慨,因蕭瑟的秋色、秋氣而引發,故曰「秋興」。


首聯點明時、地,總寫峽中蕭森的秋景。以「玉露」起筆,令人有「玉露凋晚林」之秋意。露至秋則白,白則如玉,秋色之至。詩人又見紅楓,其色如丹,蕭森萬狀。同時,玉露為白色,極清極淡;楓林為紅色,極深極濃。兩種色彩的對比呈現出強烈的視覺印象,露極清寒,而楓極濃烈。這兩種極端的色彩組合在一起形成這樣一幅圖景:極寒之露侵蝕著極烈之楓,衰與盛相對,冰與火相對。此句正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心悲」(《招魂》)的凄傷心情。


首聯的第二句「巫山巫峽氣蕭森」,從廣闊的視野寫峽中秋氣。楓葉落而山峽倍明,隨著時間推移,鏡頭轉換到開闊的山峽之中。繁複的色彩凋盡,唯見一片蕭森之景。「氣蕭森」三字直寫得秋意滿紙。不說「景蕭森」,而說「氣蕭森」,透露出詩人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具體的秋景,而且是充溢於天地之間的秋氣,一種令人凜然生悲的秋之神魂。再試看這一聯的構圖:以玉露一點為雕琢,以楓林一片為畫幅,山峽之衰殘蕭颯之氣復而籠罩全景,視線由近至遠,氣象由小至大。可以想見,詩人從一滴露著眼,慢慢抬頭將整個世界收入眼中,本想望遠以疏解煩憂,誰知這衰殘蕭颯之「氣」盈於天地之間,無處不在,無處可躲。首聯雖是白描,字字卻都與詩人之心相切合。

頷聯承「氣蕭森」,進一步描繪峽中秋景。江間即巫峽,皆言水;塞上即巫山,皆寫山。首聯言「巫山巫峽」,頷聯先言江間、再言塞上,山與水對接順序相反,此為錯綜對。再來看頷聯第一句:「江間波浪兼天涌」,「江間」在地面,與「天」相對;而將兩者連接起來的是中間的「波浪」,波浪滔天,由下及上。同理,第二句「塞上風雲接地陰」,「塞上」接著天,與「地」相對;而將兩者連接起來的是中間的「風雲」,風雲低垂,由上及下。這兩句的運動方向剛好對立,第一句由下及上,第二句由上及下,且這兩種運動接通天地、涵蓋萬物,浩浩蕩蕩,氣勢凜然。而詩人的形象「我」在何處?渺小的「我」分明立於天地之間,卻被廣闊天地而吞沒,不見「我」的蹤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片秋,寫得秋字如許蕩然壯闊。波浪、風雲之未靜,則詩人留滯不得歸故園之心未平也。身處此地,有驚濤拍岸之聲、風雲陰地之色,天地肅殺,秋氣襲人,頗有天地急急相逼、而我寸步難行之感,詩人心中怎能不喚起洶湧之情呢?

秋分日,一起來感悟唐詩中穿越千年的秋意



頸聯寫思念故園之情。詩人於去春夏間離蜀沿江東下,「叢菊」開放時正在雲安;至今年初夏移居夔州,他在峽中已歷二秋,故云「叢菊兩開」。「他日淚」,指昔日淚,亦即去年叢菊開時因留滯思鄉而流之淚。今年叢菊再開,仍復留滯峽中,不禁觸動舊日的記憶而再次流淚。是今年之淚,猶復去年之淚,故云「兩開他日淚」。詩人又由眼前的夔州之菊,聯想到故園之菊,故下句直接點出「故園心」。無論他日之淚、今日之淚,皆為故園而流。這句妙在將「孤舟一系」與「故園心」組接,含蘊豐富,韻味無窮。「孤舟」是詩人歸鄉的憑藉,也是其思鄉之情的寄託,更是其晚年漂泊生涯和孤孑身世的象徵。停泊在江邊的那一葉孤舟既無時無刻不在牽繫詩人歸鄉的心情,但它卻又一動不動地停靠著,像是牢牢地失拴住了詩人迫切返鄉的希望,使願望無法實現。

尾聯寫羈旅漂泊之感。天色向晚,暮色蒼茫中,詩人耳畔傳來一陣緊似一陣的清亮的搗衣砧杵聲,像是催促家家戶戶拿起刀尺,趕製冬衣。試看頸聯,無論寫眼前之景、心中之思,都處在默然無聲的場景中。但頷聯分明寫出詩人所在之處濤聲震天,怎會突然轉至頸聯之靜寂狀態?細細揣想,人觸景生情,身心緩緩墜入冥想、回憶之中,慟極而外物全然失聲。詩人思極故園,中心如咽,自然陷入無聲之世界。而尾聯倏然作結,詩人從悲傷中回到現實世界,發覺暮色已降,首先聽聞的便是「催刀尺」、「急暮砧」之聲。第一句「處處」有聲,將空間橫向蔓衍至無限;第二句聲音從高處的「白帝城」往下傳來,將空間縱向拉伸。於是天地之大,橫向縱向都充滿了急切的催歸之聲,而處在天地之中的那個人卻無處可歸。「以節則杪秋,以地則高城,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會,略有五重,所謂嵯峨蕭瑟真不可言。」詩人於深思中回神,思故園之心卻絲毫未減,反而因砧聲急切而由緩轉急,更覺凄緊逼人。年老客居他鄉,衣食最苦,處處催冬衣,而我衣何處?著一「急」字,使人感到這一聲聲凄清的砧聲似乎都敲在詩人的心上,砧聲即心聲,其中都滲透著濃郁的秋意。


在萬物零落的秋天,人們總是很容易思鄉。這秋天的思緒,又要如何去述說呢?在一個陰風蕭颯的秋天,張籍離家萬里,想寫一封家書,卻又遲遲難以下筆。


秋思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段——寄家書時的心理狀態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卻有含蘊。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以使木葉黃落,百卉凋零,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作客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片凄清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很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在洛陽,「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似。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詩人不能效仿張翰的瀟洒,而只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很深切而強烈的鄉思中又增添了欲歸不得的悵惘,思緒變得更加複雜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裡湧起千思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感了。

秋分日,一起來感悟唐詩中穿越千年的秋意



三、四兩句,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只剪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書而無暇細加考慮,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盡情表達的矛盾,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了。「復恐」二字,刻畫人物心理入微。如果真理解成詩人記起了什麼,又補上了什麼,倒把富於詩情和戲劇性的細節化為平淡無味的實錄了。這個細節耐人咀嚼,正由於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樣,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復恐匆匆說不盡」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描寫。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這是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的甘苦的評論。

秋分日,一起來感悟唐詩中穿越千年的秋意



這首詩後三句純屬心理描寫,一氣貫下,明白如話,極樸素,極真實。它將生活於通訊設備很簡陋、消息傳達很困難的封建社會中而異地長期作客的人的思想感情曲曲傳出。由於這種事件和心情,在當時是一般客游者所經常遇到的,所以人們讀到這首詩,就感到非常親切有味,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唐詩別裁》認為此詩「亦復人人胸臆語,與『馬上相逢無紙筆』一首同妙」。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則更加推崇,甚至認為它是「七絕之絕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悲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永恆的主題。然而,劉禹錫筆下的秋天,卻高遠明凈,秋情無限。

秋分日,一起來感悟唐詩中穿越千年的秋意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是極具獨創性和詩人個性的作品。這一切,緣於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深刻體驗和深入思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首句用高度概括的筆法揭示出自古以來悲秋的傳統。自宋玉《九辯》首發「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音調以來,「逢秋」而「悲寂寥」,就成為文士感生命之遲暮、悲遭際之困厄、傷時世之衰頹的重要抒情方式,形成了一個源遠流長的思想傳統和藝術傳統。表現「悲秋」之情的作品,雖思想境界的高下、內容的深淺、藝術的高低有別,但總不脫離一個「悲」字。這實際上反映了歷代文士在面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衰困境遇時一種比較消極的態度。這首詩的前兩句,一反自古以來的悲秋傳統,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秋日勝春朝」的觀點,高屋建瓴,立意高遠,給人以超卓不凡和奇警不俗之感。「自古」與「我言」的鮮明對立,加強了詩的氣勢和力量,並且留下了巨大的懸念,引導讀者注目於詩人對這個反傳統的觀點的解釋。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秋日」之勝「春朝」,如訴之議論、訴之概念,不但在短短兩句中根本無法表達,而且必成為毫無詩情的敗筆。這首詩的奇警之處,正在這全篇的關鍵處別出心裁,即景發興設喻,亦賦亦興亦比,將描繪高秋之景與抒寫讚美秋天之情與議論融為一體。說那高秋寥廓的晴空之中,一隻白鶴排開浮雲,衝天直上,自己的高遠詩情也隨著排雲而上的白鶴直上碧宵。這裡所展示的不僅是秋天的明凈、寥廓、高遠的境界,而且是詩人的勁健氣勢和曠遠襟懷;不僅有秋空明凈高遠之美,鶴飛碧宵的健舉高亢之美,而且有充沛遒勁的詩情和蘊含在秋景之中的發人深省的哲理。正是這種哲理性感悟,與傳統悲秋之意中的嘆衰慨老徹底劃清了界限。這是一種全新的審美感受,也是一種嶄新的人生態度。


古人筆下的秋意,融盡今昔之感、空幻之悲、動亂之慨、家國之憂。他們寫秋聲、秋思、秋情,有的意緒濃郁悲涼,有的意境壯闊飛動,有的意境高華明麗,都寫得秋意滿紙。


秋分之後,立冬之前,又是一片深秋好景色。「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秋聲賦》)人為什麼卻要以非金石的身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秋天總會到來,人生總有遲暮,而此時此刻能與千秋文人雅士共賞秋景,不正是一番樂事嗎?


文章作者:羅宇,2015級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欄目主持:葛方圓,2015級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秋分日,一起來感悟唐詩中穿越千年的秋意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蔡若葵 孫雯


美術編輯:張臻 孫雯 高佳玉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黃國學 的精彩文章:

李山:關於讀經,都需要理性精神
壯闊的秋思,衰颯的城市——《憶秦娥》鑒賞與新唱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
天才身邊的天才:蘇轍的性格與成就
魯迅先生:作為章太炎的學生和被啟蒙者

TAG:章黃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穿越千年的景緻,宋畫里的秋天
中國最美古鎮,瞬間穿越了幾千年!
六一特別報道:七年來,他們童年的穿越時光
御廚世家天之驕女穿越千年,一位粗野漢子從天而降,以五十文錢廉價拍下了年僅八歲的她
在中秋節來一次穿越,看各個朝代的中秋美食?
紹興這兩個古鎮,與你來一場穿越千年的遇見……
穿越千年
穿越千年,古人過夏至,美得過分!
穿越千年 跟古人一起去過夜生活!
宋詞里的橋,穿越千年的美!
「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這個中秋,當唐詩遇到余秀華
有一種美,穿越千年!
穿越千年,去古畫里看一場雪
后羿穿越千年的愛情
他花了24年,研究的物種歷史加起來有幾十億年,只為穿越時空
美國人拍攝的晚年慈禧,喜歡扮觀世音,最後一張出現疑穿越的女孩
穿越五百年的愛情
逢秋不悲秋,穿越唐代去賞秋
有一種美,穿越時空——貴州深山裡的千年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