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專欄


文章





《中國海洋大學報》「田野採風」

專欄系列文章之十四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


——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高 虹 周 娉 牛魯燕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並在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近三百年歷史的膠州秧歌,不但是膠州人民如數家珍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難以割捨的生活本身。

三次膠州實地調研之行,我們對膠州秧歌這門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俗藝術有了系統的了解,實踐中也收穫了知識與感動。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東小屯村牆體上隨處可見的秧歌繪畫


民藝的體驗

剛來到膠州秧歌之鄉的膠州東小屯村,隨處可見的是繪製精巧的秧歌角色介紹牆畫。在當地秧歌傳承人李艷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東小屯村的秧歌博物館、簡易的化妝室和大氣的秧歌大舞台。


東小屯村秧歌氛圍著實濃厚:村裡的牆壁上大多繪有秧歌的行當角色、宣傳標語;平時閑暇的傍晚,村民會在廣場上扭秧歌——這是他們的健身娛樂項目;秧歌大舞台則是村民們在節慶時表演節目,舉辦晚會的重要場地。


東小屯人對膠州秧歌如此飽滿的熱情,讓人感動與興奮。盛情難卻,我們在傳承人李艷的邀請下,學習了秧歌的基本動作。平時總聽人說「三道彎」,今日才親身體驗到其中的含義——頭和胸,腰和臀,胯和腿都要扭動起來。這也是秧歌與現代舞蹈形式很不一樣的地方。正當我們羞愧於自己拙劣的舞藝之時,李艷告訴我們「其實秧歌特殊就特殊在這『三道彎』,很多北京舞蹈學院的老師來這兒學習的時候,也扭不出那個味道,因為在現代舞蹈中很少有這種身體的三部分都同時動起來的動作。」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東小屯村的秧歌大舞台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東小屯村秧歌博物館中陳列的服裝與道具


傳承的失落


「傳統秧歌和秧歌小戲應該分開進行比賽,這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類型,運用不同的敘事手段,不應同類而較!」這是2015年膠州秧歌大賽上評委的一席話。


烈日炎炎下,我們幾經周折找到了膠州秧歌傳承人之一吳英民,向他詢問了評委這番話當做何解。他告訴我們:以前傳統的膠州秧歌以戲為主,扭為輔,和現在的秧歌小戲一樣也是唱跳結合的。現在市裡的比賽都有時間限制,比賽最多不超過15分鐘,但小戲一句話能唱很長時間,很難唱完一段。再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傳統的小戲都用土話唱,如果不加字幕,根本聽不懂。


字裡行間,我們聽出了秧歌小戲正面臨著失傳的困境。「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同行的小夥伴戲謔地說。驚訝過後,更多的是惋惜。「以前的秧歌小戲有很多,大約得有一百來塊吧,現在只剩幾十塊了。因為沒有譜,也沒有詞,傳承就只靠口傳,一旦老人去世了,這些東西就傳不下來了。」我們得知,傳統的小戲流傳至今也沒有譜,但現在吳英民自己整理了幾塊,並告訴我們,以前膠州文化館的張健館長來整理了一些,不過也不全,檔案都放在博物館展廳里。整理工作開展得很困難,因為都是一些土話,讀音不標準,多音字也多,張館長很認真,但即便如此往往也很難完整地整理完一整段。


秧歌小戲的這種困境,讓我們感到失落與惋惜。當生動鮮活的傳統秧歌原汁原味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時,當我們激動興奮、津津有味地觀看秧歌表演時,當人們熱鬧歡快、樂此不疲地扭起膠州大秧歌時,很難想像下一步——或許明天,或許明年——膠州秧歌是否還能如此純正與完整?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與第七代傳承人李艷進行交談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與東小屯村秧歌隊在秧歌節上的合影


從娃娃抓起


開學之初,我們一行人再次來到了令人牽掛的秧歌之鄉東小屯村,專門採訪了當地的秧歌隊長李艷。


「東小屯的秧歌隊伍成員其實很複雜,既有年紀很大的農民,也有還在上小學的孩子們。原因很簡單,村裡的秧歌隊嘛,自然比較自由,不會有年齡上的多大限制;中青年人平日上班,幾乎沒有時間學習和表演秧歌;老年人自然有秧歌表演的豐富經驗,但為了傳承下去我們還必須重視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問題。」李艷如是說。


她翻出了自己十分珍貴的相冊給我們看,「這張照片是當年我帶領膠州秧歌隊參加星光大道的,那張是膠州秧歌進校園活動的……」從黑白照片說到彩色照片,李艷都如數家珍。


「這個是我女兒4歲時,跟我學扭秧歌的照片。」說到培養孩子的問題,李艷表達了她的樂觀和擔憂。一方面,作為膠州秧歌的正宗發源地,東小屯村平時也會有不少秧歌表演活動,孩子們在這樣的情況下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也很有表演欲,學習秧歌也容易上手。並且,每場演出會有一定的報酬,這也是孩子們學習秧歌的動力之一;另一方面,孩子畢竟大多數時間還是在校園裡度過的,所以練習秧歌的時間太少,一般只能在周末或者寒暑假集中學習。


小時候我們學習計算機的時候,總是會聽到鄧小平爺爺「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的指示。現在膠州秧歌的傳承也正在延續「從娃娃抓起」的這一傳統,我們突然感覺秧歌的未來充滿了光明。其實當傳統遭遇現代,停滯不前或逐漸消亡都是在所難免的。但是當前,膠州秧歌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此次調查也得到了校方和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們秧歌調研小分隊定會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現狀,發現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有價值的保護傳承措施,為秧歌傳承發展盡一份力量。


謹在此獻上我們最真摯的祝福,祝福膠州秧歌的明天更美好。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向秧歌表演者學習基本動作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秧歌傳承從娃娃抓起


(作者簡介:高虹,周娉,牛魯燕,女,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3級本科生,分別為SRDP「膠州秧歌的傳承及意義調研」項目組員和主持人。)


(本文原載於《國海洋大學校報》-第1933期-第04版:副刊)


文章來源:中國民俗學網


專欄連載 未完待續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扇影衣香人慾醉,笙歌圍住一團春——膠州秧歌實地調研紀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五湖四海結學緣
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
中秋,你回家「拜月娘」了嗎?
重月傳統與文化選擇:中秋節在唐代的形成
團圓餅與月亮節──中秋節俗形態的變遷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領導下鄉調研,鄉長跟村民通氣,結果瓜農登台唱戲,鄉長嚇癱在地
中國團隊深入非洲調研血檀木:叢林拍照需謹小慎微
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到成都市新津縣調研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工作
省政協吳翠雲副主席來泰山碧霞祠調研工作
黃蘭香株洲調研:支部要在基層工作中唱主角
「中國文谷」項目考察團赴黃岡實地調研,助推黃岡文化興市戰略
雲南省全域土地例行督察調研座談會在昆召開
長春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赴南京等地學習調研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工作
市人大常委會調研城區山體綠化工作
新鄉學院商學院社會實踐團隊在文新茶莊園開展調研實踐活動動
墨玉縣縣委書記張冠軍到四十七團調研
農貿市場調研中選址的重要性
《水產前沿》調研團隊再度起航,攜手行業大咖親臨西域,為新疆對蝦產業添磚加瓦
區委書記張敏帶隊調研造綠復綠及八項整治工作!他指出……
潮汕地區宗祠文化調研之汕頭前美村
中佛協呼市調研內蒙古召廟 座談自治區佛教發展
肖鶯子率隊調研海口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
南華大學黨委書記王漢青一行來校調研
廣東省省委常委、紀委書記黃先耀一行調研廣州市道教純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