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臣各自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如能完美搭檔,則是國家社稷的幸事。有明君而無賢臣,有賢臣而無明君,國之憾也!

中國歷史上不乏明君搭檔名臣的王朝,再次小編作一下簡單的介紹。

  • 商湯,伊尹——「伊水邊的等待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夏朝末年生於空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伊尹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賢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他也是中華廚祖,中原菜系創始人。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傳說他為了見到商湯,遂使自己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說湯而被用為「小臣」。後為成湯重用,任阿衡,委以國政,助湯滅夏。湯死後,歷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他為商朝理政安民50餘載,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三代元老。

  • 武丁、傅說——「夢得聖賢

傅說(fù yuè),傅氏始祖。殷商時期著名賢臣,先秦史傳為商王武丁(約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為「三公」之一。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典籍記載傅說本為胥靡(囚犯),本無姓,名說,在傅岩築城。武丁求賢臣良佐,夢得聖人,醒來後將夢中的聖人畫影圖形,派人尋找,最終在傅岩找到傅說,舉以為相,國乃大治,遂以傅岩為姓。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廣韻》等書認為傅說是傅氏的始祖。他留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名句,被尊稱為「聖人」。而這位頗具傳奇色彩、奴隸出身的宰相,當年就隱居在如今的林州市的王相岩。

這一段與唐太宗的「求夢賢臣」頗有相似。

  • 周文王,姜子牙——「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東海邊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事處,閑居在家。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寶雞市陳倉區天王鎮伐魚河畔),才遇到求賢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姬昌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請他坐車同歸,並拜他為師,從此開始了他興周滅商的人生道路。此即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來源。

  • 齊桓公,管仲——「鮑叔舉賢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齊莊公五十六年(約公元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管仲的父親管庄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與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失敗,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當兵的時候臨陣脫逃,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幹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但鮑叔牙稱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

  • 秦穆公,百里奚——「五羖(gǔ)大夫

百里奚(約前726—前621),秦穆公時賢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稱「五羖大夫」,是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的一代名相。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前655年,晉獻公滅了虞國和虢國,俘虜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這是由於事先晉獻公送給虞君白玉和良馬以借道伐虢,虞君答應了。俘獲了百里奚之後,用他做秦穆公夫人出嫁時陪嫁的奴隸送到秦國。百里奚逃離秦國跑到宛(yuān,淵)地,楚國邊境的人捉住了他。穆公聽說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贖買他,但又擔心楚國不給,就派人對楚王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奚逃到這裡,請允許我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回他。」楚國就答應了,交出百里奚。在這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穆公解除了對他的禁錮,跟他談論國家大事。

在主持秦國國政期間,百里奚「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倡導文明教化,實行「重施於民」的政策,讓人民得到更多的好處,並內修國政,外圖霸業,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區,開始了秦國的崛起。這一時期,秦孝公稱之為「甚光美」的時代。史載百里奚「三置晉國之君」,「救荊州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最終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基礎。

秦孝公,商鞅——「衛鞅三見秦孝公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原先在魏國相國公叔座家中當中庶子(家臣),公叔座對他很欣賞,病重之際,曾向魏惠王舉薦,由他來繼任相國。但魏惠王覺得此人太年輕,沒有從政經驗,沒有答應。公叔座死後,商鞅在魏國失去靠山。恰在這時,僻處西隅的秦國有了新的國君。剛繼位的秦孝公準備光復其先祖秦穆公的事業,收復東邊被(三晉)侵佔的土地,下令在國內訪求賢才。商鞅得信以後,立即收拾行李,西出函谷關,來到了秦國。

在景監的介紹下,終於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見。然而事情卻遠遠沒有想像的順利。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一見孝公,談王道治國;二見孝公,以禮治國;三見孝公,依法治國。經過三次接見之後,他的才華才得到認可。商鞅走上了歷史的舞台。

絕版變法君臣組合,多年的知己戰友,雖非刎頸之交,命,是連在一起的。

秦始皇,李斯——「呂不韋做了一件好事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在呂不韋的舉薦下,得到了秦王的青睞。秦始皇從廣納天下賢才於秦,到煎餅六國,再到車同軌書同文、設置郡縣、焚書坑儒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均有李斯的參與。

劉邦,韓信——「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仗劍投奔項梁,項梁兵敗後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採納,於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了劉邦。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劉邦採納蕭何建議,擇選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

劉備,諸葛亮——「三顧茅廬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

從此君臣開啟了一段震今爍古的歷史佳話,廣為流傳。

曹操,郭嘉——「荀彧(yù)是我們的媒人』」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當時世間還有「奉孝不死,卧龍不出」的流傳。

唐太宗,魏徵——「昔日的仇人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率軍來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擊敗竇建德,並將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帶問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赦免魏徵,並用魏徵為詹事主簿。

魏徵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對於李世民來說,魏徵就是他的一面「鏡子」,可以看清楚自己。他們的關係,是君臣,也是朋友。當然也有不和諧的時候,但是,魏徵總能輕而易舉的把不和諧變為和諧。就連太宗自己都說:魏徵,朕所畏懼者也。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朱元璋,劉伯溫——「太祖親自出馬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儘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歷史上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君臣佳話」

民間傳說,朱元璋當上了起義軍的主帥以後,兵多將廣,急需找個軍師。他聽說浙江青田有個劉伯溫,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書讀得滾瓜爛熟,就幾次派人去請他出山。可劉伯溫這人有個脾氣,凡未經自己看準的事,任你怎麼說,他是絕對不幹的。所以,對朱元璋的幾次盛情邀請,他都謝絕了。

朱元璋手下幾個性情暴躁的武將發火了,異口同聲地說:「乾脆派兵把劉伯溫抓來,要是他再不答應出山,就把他殺了吧。」朱元璋說:「不行!我自有辦法。」就用利害說服了幾個武將,把這事暫時擱置下來。

沒過多久,劉伯溫雲遊到了杭州灣邊上。不知怎的,那裡突然出現一個挑籮筐賣私鹽的人。此人不但重義氣,輕錢財,而且武藝高強。劉伯溫在人們的稱道中聽說有這麼一個人,很感興趣,決定去見他一面。

這天,劉伯溫一路信步走來,經過海灘邊,有一個人正躺在沙灘上睡覺,只見他頭枕扁擔,平攤兩手,叉開雙腳睡得正香。整個身子和扁擔恰恰組成了一個「天」字。遠遠看去,特別觸目。劉伯溫見了,不覺失笑:這人直有意思,睡覺也想上天!就上前推了推他。不料那個人側了側身子,腳一鉤,頭一低,又睡著了。說來也巧,他這一側身,扁擔正好轉到了腰裡。劉伯溫一看大驚:啊!這不是個「子」字嗎?睡著時能現出「天子」二字,這人恐怕不簡單!於是急忙推醒了他,同他攀談起來。這一交談,才知道他就是自己要找的那個賣鹽的人。

劉伯溫見這人器宇軒昂,膽識非凡,就慫恿他共謀大事。到了這時候,朱元璋才哈哈大笑起來,說出了自己的身分,又說:「請過先生好幾次了,先生卻不給面子,這一次我親自來請,總行了吧?」劉伯溫一聽,才知道上了當。不過他到底被朱元璋的誠意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請求。

就這樣,劉伯溫開始了他的輔助帝王之路。

還請大家多多指教,多多補充!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歷史上七句霸氣的話,最後一句能令他國顫抖!
歷史上唯一「一夫一妻」的皇帝是誰?
這十句話道盡歷史上的愛國、榮辱、霸氣之心,最後一句揚國威!
甄嬛里的浪蕩果郡王,歷史上的老十七也是濫情大暖男
歷史上中國最霸氣十句話:毛澤東一語便震顫世界
歷史劇里趙文卓說的這幾句話真讓人熱淚盈眶!
歷史江湖上的那種英雄氣
歷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聖旨
中華歷史上最悲壯十句話,第一句最霸氣,你肯定聽過
盤點歷史上的十大勾魂才女:裙下儘是「風流鬼」
古代歷史中最令人震驚的一段對話!
說一說歷史上那些高顏值的皇帝
「五子棋」竟然有這麼悠久的歷史
吃醋 一詞背後的歷史竟然這麼慘
歷史上真實的祺嬪,清宮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女人之一
歷史上最霸道的幾句話,哪一句最打動你
后羿射日的背後,竟暗含著一段華夏族的黑歷史?
歷史上唯一一對女同性戀,有著那般的纏綿愛情
歷史上的諸葛亮「三氣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