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承恩活在唐代,描寫《西遊記》中的女妖為何也要讓其裹腳?

吳承恩活在唐代,描寫《西遊記》中的女妖為何也要讓其裹腳?

西天路上,唐僧師徒經過了許多國家,僅牒文上蓋印的就有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西梁女國、祭賽國、朱紫國、獅駝國、比丘國、滅法國等國家,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如鳳仙郡、玉華州、金平府等。加上那些雖沒有倒換關文,但從中經過的國家,如哈咪國、烏斯藏國、天竺國等。這樣算起來,大大小小共經過了十幾個國家。「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離家三里遠,鄉風便存在差異,更不用不同的國家之間了。按照唐僧的這一說法,取經沿途經過這麼多國家,其風土人情自然也應該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讓人大開眼界的了。

吳承恩活在唐代,描寫《西遊記》中的女妖為何也要讓其裹腳?

在《西遊記》所描寫的天上人間世界裡,不僅大家所操的語言一樣,文字一樣,就連自然景觀、政治制度、人物長相、衣著打扮、風俗習慣也都一樣。比如天竺國的外郡金平府,這裡臨近靈山,離東土大唐的距離遙遙數萬里,中間隔著許多國家,令人驚奇的是,這裡竟然也過元宵節,也看花燈。看來在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學習印度文化之前,已有一位先哲專門到西方傳播中國文化,而且效果還不錯,使當地的風俗人情徹底中國化。否則,沒有這麼徹底的鋪墊工作,唐僧經過那麼多國家,豈不是要帶上許多翻譯。如果真是這樣,西天取經路上可是要熱鬧、有趣多了。

走在西天路上,除了山勢險惡,道路崎嶇,經常有妖魔出沒外,沿途所見風土人情與走在大唐帝國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在作者的筆下,中華文化成了全球通用文化,紅旗插遍全世界,這樣的情景讓那些宣稱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儒家文化拯救全世界的預言家們看了,肯定會振奮不已,因為《西遊記》這部小說已十分生動、形象地為他們進行了描繪這一光輝、美好的前景。

需要說明的是,東土大唐文化風俗中好的東西西天路上的諸國吸收了很多,不過壞的東西他們好象也學習了不少,可謂全盤東化。比如女性的裹腳。雖然這玩意兒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國粹,但它好像並不能為國爭光,用糟粕之類的貶義詞來形容它也並不算冤枉。按照時下頗為時髦的新國學提倡者的分法,這應該屬於舊國學研究的範圍。從作品的描寫來看,西天路上各個國家的女性中似乎也流行裹腳這一陋俗,而且不光是人類,就連那些女妖們也在趕這個時髦。

吳承恩活在唐代,描寫《西遊記》中的女妖為何也要讓其裹腳?

細細算來,西天路上還真有不少女妖裹過腳。

「鳳嘴弓鞋三寸,龍鬚膝褲金銷」。這是鐵扇公主出場時的打扮,倒也符合三寸金蓮的標準。「湘裙半露弓鞋小,翠袖微舒粉腕長」,顯然,玉面公主也是裹過腳的。妻子和小妾都裹小腳,可見牛魔王在娶媳婦時,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還挺注意腳的問題。

「弓鞋彎鳳嘴,綾襪錦拖泥」,這是那位要嫁唐僧的女妖杏仙的打扮,說得不是很明確,但她的鞋子和鐵扇公主是一個型號的,應該也是小腳。只是不知道這顆成精的杏樹是用什麼方式裹的腳。

「飄揚翠袖,低籠著玉筍纖纖;搖拽緗裙,半露出金蓮窄窄」,「膝腕半圍團,金蓮三寸窄」。這是那幾個女蜘蛛精的打扮和摸樣。好傢夥,連西天路上的蜘蛛也是三寸金蓮,真是讓人眼界大開。

「那女子腳小,挪步艱難」,這是孫悟空對那位女老鼠精所變女子形象的描繪,並道出了裹腳的弊端:行走艱難。不過這位老鼠精可不是因為哄騙唐僧才變成小腳女人的,人家可是個貨真價實的裹腳老鼠。「一對金蓮剛半折,十指如同春筍發」,這是這位老鼠精原來的模樣。一隻老鼠裝扮成這個摸樣,想想都讓感到有些滑稽。

吳承恩活在唐代,描寫《西遊記》中的女妖為何也要讓其裹腳?

西天路上竟然有如此多的小腳女妖,著實讓人長見識,開眼界。小腳文化從東土大唐傳到西天樂土,從人間傳到仙界,通行世界,可謂風行全球,發揚光大。好在裹腳對那些女妖的生活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因為她們有法術,走路困難,還可以騰雲駕霧,照樣能和孫悟空廝殺打鬥。但對人間那些弱女子可就不一樣了,說起裹腳的歷史,對中國古代女性來說,絕對是一把辛酸淚的。

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根據文獻記載,裹腳是從五代兩宋時期才開始在社會上出現的,盛行於明清兩代。唐太宗當政的時候,民間還沒有這個風俗,那時侯時大腳、豐腴的女性最為風光。小說畢竟是小說,允許虛構和誇張,文學作品是當不得真的,較真式的考證有些煞風景。

何以《西遊記》一書會出現如此超前的描寫?這顯然與作者的生活閱歷、知識背景及世界觀有關。《西遊記》的作者到底是誰,目前學術界還有很大的爭議,不管是不是吳承恩,他是明代人,這是可以確定的。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這位作者主要生活在中國內地,沒有到過西域地區乃至印度,這也是可以肯定的,他對西天路上風土人情的描寫,或依據筆記野史中的記載,或得自民間的傳聞,其中自然也包括他個人的想像。總之,這些描寫並非寫實,多為虛構。

吳承恩活在唐代,描寫《西遊記》中的女妖為何也要讓其裹腳?

儘管絲綢之路被一些史學家們說得挺熱鬧,好象天天路上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樣子。其實,那個時代走過這條路線的人是相當少的,除了做生意的商人、征戰的將士,就是被貶謫的囚徒,一般人沒有特殊的緣由是不會到那麼偏遠的地方去的。長期以來,人們對西域的認識還停留在《山海經》、《博物志》的水平上,至於當地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並不了解。《西遊記》雖然是神魔小說,但唐僧師徒取經主要還是在人間,它畢竟需要以現實生活為藍本。對一個沒有西域生活經驗乃至見聞的作家來說,他只能憑藉個人有限的生活閱歷、見聞及想像來描寫。因此才會在作品中出現這種世界大同的奇特景象。只要看一看鴉片戰爭期間,人們對異域世界的認識水平和其間鬧出的荒唐笑話,就不難理解《西遊記》為何對西天取經路上的風土人情有這樣的描寫了。如果作者晚生幾百年,有機會做一次環球旅遊的話,他肯定就不會這樣寫了。不過真是這樣的話,也就沒有《西遊記》了。人生就是這樣奇妙,它給你一些東西,必然要以另一些東西的缺失為代價,佔盡天下便宜的人是沒有的。凡人如此,神仙也是同樣。

歷史畢竟是歷史,生活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人只能走到當時社會文化條件所能允許的程度,而不可能走得更遠,否則就不是人,而是神仙了。如果《西遊記》一書的作者將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上沿途的風土人情寫得像今天的海外遊記那樣真實、確切,那才真是有問題呢,除非作者是文明程度十分發達的外星人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