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學習就是遊戲,孩子能沉迷於遊戲,就能「沉迷」與學習

學習就是遊戲,孩子能沉迷於遊戲,就能「沉迷」與學習

回復「新書」,免費閱讀科學、實用、貼心的親子讀物


學做完美父母goodparent


精選親子、育兒文章

做最完美的父母,給孩子一個最健康快樂的成長壞境


回信


有寶媽私信小編說:十幾歲的弟弟面臨初三還沉迷遊戲咋辦?


當看到這個提問,小編先是懵了,因為網癮是個很敏感的話題。

然後深思這個問題,小編也看到過一個案例說:孩子重點高中,然後每周只是周六周日回家玩那麼2-3小時的遊戲,她母親覺得要帶孩子去點擊治療,認為孩子是網路遊戲成癮。


也許她真的不知道電擊治療對孩子的身心影響是不可逆的,此外,到底是父母憂心過度?還是本身孩子就網路成癮呢?


以下是一個專業的見解。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面對孩子玩遊戲的各種困擾,「政策」、「對策」也是五花八門,但是也有很多家長反映只治標不治本。


本人曾沉迷於大型遊戲和小型益智類遊戲中難以自拔,也曾深入分析過不同人熱衷遊戲的不同心理動機。

後來,隨著孩子的成長,在長期和他「貓捉老鼠」的鬥爭中也積累了不少「鬥智斗勇」的經驗。


對孩子愛玩電腦遊戲,我的總結是:三類孩子、三種遊戲、三個方法


哪三類孩子?


三類孩子是指面對遊戲,分別表現出普通孩子、電腦遊戲成癮者、極客(對電腦科技很有天分者)。

學習就是遊戲,孩子能沉迷於遊戲,就能「沉迷」與學習


第一類:普通孩子


熱衷遊戲但沒有明顯影響學習和生活。


相關調查顯示,對孩子來說,正常遊戲時間是一個星期玩電腦遊戲不超過 6 個小時,且在學習、成癮、社交、運動等方面都沒有受到明顯的負面影響。當然6小時的時間也不是絕對的,可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自行調整。

但總原則是孩子能夠「拿得起放得下」,該學習就能學習,說停基本就能停下來。


第二類:遊戲成癮的孩子


沉迷遊戲,與世隔絕


什麼是遊戲 「成癮」?


我國的電子遊戲成癮標準是每周40小時,北美最新《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則指出如下9條診斷標準:


※ 強烈渴求:網遊佔據生活主導地位,如頭腦中常浮現和網遊相關的事。


※ 耐受性:為滿足感而不斷增加花在網遊上的時間和投入精力。


※ 戒斷癥狀:幾天不上網就會出現煩躁、焦慮、易怒等,上網後這些癥狀可迅速減輕或消失。


※ 知道網遊給自己帶來或已經帶來危害,但仍忍不住。


※ 曾多次努力過想控制、減少或停止,但沒有成功。


※ 除遊戲之外,對其他事物的興趣明顯減少,乃至失去以前的愛好和娛樂。


※ 向他人撒謊,隱瞞玩網遊的真實時間和費用。


※ 用遊戲來迴避現實或緩解不良的情緒。


※ 玩遊戲危害到失去了友誼、工作、教育或就業機會。


為什麼有些孩子遊戲成癮?


玩遊戲成癮的孩子往往來自缺乏關愛的家庭,比如家長是喜歡暴力、羞辱等強制管教孩子,或放任、冷漠而疏於管教孩子。也就是說,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關懷,他們往往就容易去虛擬的遊戲中尋找慰藉和成就感。


因此,如果孩子真的玩網遊成癮,雖然需要專家的介入和幫助,但最關鍵的還是家長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才能把孩子從虛擬的世界拉回來。


第三類:極客型孩子


看似愛玩遊戲,實則具有天分


如果孩子特別熱衷電腦,家長要留心,說不定自家娃是個「天才」呢。也就是說,家長需鑒別孩子究竟是遊戲成癮,還是小極客。否則,一味阻止,可能一不小心就把未來的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給「打死」了。


教育心理學家指出,極客表面上和遊戲成癮者一樣,都沉迷於電腦、網路和遊戲,但其實存在本質區別:


天生的高智商:極客必須具有高智商,思維活躍,對那些能體現智力的東西特別看重。如阿爾法狗的創始人傑米斯?哈薩比斯,他少年時就沉浸於遊戲,但同時也表現出對圍棋的熱愛。


驚人的創造力:極客一般都非常具有創造力,並且善於付諸行動。傑米斯?哈薩比斯在青少年時期就曾在一場為遊戲設計續集的比賽中獲得第二名,並被遊戲公司相中。


科技的愛好者:對科技的愛好遠遠大於社交或戶外運動,愛好一切計算機數碼相關的課題以及技術,往往也沉迷於科幻小說。


傳統的顛覆者:大部分極客都喜歡反傳統,不斷挑戰和突破,試圖改變世界。


如喬布斯奉行的人生哲學就是: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極客絕對喜歡玩遊戲,但往往不會玩需要佔用大量精力和時間的遊戲。


當然,現實中像扎克伯格那樣的「天才級」極客很少,但在電腦科技方面有興趣、有天分的孩子卻很多,這些孩子需要家長能夠支持他們在電腦科技方面的強項和發展,但要特別小心在他的電腦強項和遊戲防沉迷中間平衡。


哪三種遊戲?


三種孩子接觸的遊戲分別是單機遊戲、競技類網遊、升級型網遊。


第一種:單機型遊戲


單機遊戲是一個人玩的遊戲,比如經常在地鐵或吃飯場合都不離手地玩iPad或手機玩的人,他們玩的休閑小遊戲大部分都是單機遊戲。


單機遊戲一般耗時有限,孩子不易深度沉迷。一些經典的單機遊戲都有簡單而清晰的目標,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按照遊戲指引獲得各種體驗,並一步步達成目標,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二種:競技型網遊


競技性網遊一局為周期,時間有限、可控,遊戲結束後,一切歸零,下局再重新開始。


只要能完成一局遊戲,就能收穫完整的遊戲體驗。無論投入時間和金錢多少,起點都是公平的。因此,競技型網遊也不容易讓孩子重度沉迷。


在競技型網遊中,個人技術決定實力,但技術需要學習和努力練習去提升。關鍵的是,技術是屬於自己的、可以帶走的東西,即使這個遊戲運營公司倒閉,換個同類型遊戲,水平和思想還在,並且遊戲中掌握的經驗理論也可以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第三種:升級型網遊


家長真正需要引起的警惕並一定要讓孩子遠離的是大型多人在線的升級型網遊!


升級型網遊沒有遊戲周期,時間也不可控。出於對等級和裝備無限制的追求,多少時間玩遊戲也無法得到終極滿足。玩家的等級和裝備雖然也可以通過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獲得,但只要能出錢,這一切都不是問題。


在這個環境下,經濟實力決定一切,天賦和個人能力沒有用武之地,人也毫無價值可言!


一旦開始玩升級型網遊,為了獲取成就感和虛榮心,付不起錢的玩家就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成年人權衡不當尚且難以控制,而對時間和金錢極其寶貴的青少年來說,其負面影響就更可想而知。


前面我們講到三類孩子,實際上大部分孩子只是喜歡遊戲,並沒「成癮」,只要家長加以引導即可。並且,好的單機遊戲和競技類網遊也可以鍛煉孩子的大腦和社交能力,家長沒有必要「一棒子打死」。


因此,面對孩子玩遊戲的情況,家長要做的是,一方面要搞清楚自家是哪一類的「遊戲者」,另一方面要幫助孩子做好遊戲篩選。那家長要採取什麼切實可行的方法呢?

學習就是遊戲,孩子能沉迷於遊戲,就能「沉迷」與學習



哪三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融洽的親子關係是基礎


因為親子關係決定孩子與父母的交流程度。


良好的親子關係下,孩子願意打開心門與父母坦誠溝通,父母才有更多機會來引導孩子。即使孩子因為父母的正當管教有一時的抵觸情緒,事後也容易和解。


而在隔閡的親子關係下,孩子心門緊閉,軟硬不吃,這時家長再強制掐網線、關電腦,也只是把孩子越推越遠。前面我們提到沉迷遊戲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缺少愛與家庭不和睦,就是這個道理。


而要幫助孩子不再沉迷於遊戲、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父母對孩子玩電子遊戲的態度。


1


父母要認可孩子適當玩遊戲是合理的


好的電子遊戲能幫助孩子培養很多技能,包括思辨邏輯、團隊精神、敏捷性以及豐富的模擬體驗等,這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的共識。


如今智能機器人阿爾法狗都打敗了人類圍棋界的高手,家長如果還抱著「玩遊戲就是不務正業」態度,未免也太過於狹隘了。


科技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那些完全不接觸電子遊戲的孩子將來在科技社會處於什麼位置也不難想像。


2


客觀上玩遊戲能幫助孩子社交


實際上,遊戲是如今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子)的社交語言。


線上社交——各種組團任務讓孩子學會迅速熟悉陌生人,以便在遊戲中合理分配人力和資源,體會合作組織下,大家如何才能共同受益。


線下社交——哪怕是陌生的孩子,只要聊起共同喜歡的電游,很快就能熱絡起來。


3


孩子玩遊戲家長不要「往外推」


有家長說:「普通孩子每周玩6小時,成癮孩子每周玩60個小時。這6到60小時中間的孩子呢?孩子現在每周玩十幾小時,但有越玩時間越長的傾向,是不是有成癮的可能?」


這主要看家長是「往外推」,還是「往裡拉」。


「往外推」就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嚴厲制止,撥電源線、關電腦、打罵以及各種懲罰。對具有叛逆勁的青春期孩子來說,這樣的處理方法只會增加孩子的抵觸情緒,把孩子往更沉迷遊戲的路上推。


「往裡拉」就是試著去理解孩子,盡量用平靜、和緩的語氣和孩子討論,讓他感受到父母的善意和家庭的關懷,引導孩子往遊戲以外的強項或興趣去發展。


4


讓玩電游成為加強親子關係的契機


孩子對什麼有興趣,父母就從什麼著手,這是與孩子關係拉近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父母對孩子說的都是對他的要求,而對他感興趣的事沒有表現出絲毫的興趣,孩子怎麼會認為父母是真心關心他呢?


當然,家長和孩子畢竟生活重心和興趣不一樣,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跟上孩子的腳步,但只要讓孩子看到家長的用心,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總而言之,父母對孩子玩遊戲要持有同理心,先肯定孩子適當玩遊戲的要求是合理的,並把這件事看成是一個培養自制力、發掘相關領域興趣的一個家庭項目,孩子才更願意配合。

學習就是遊戲,孩子能沉迷於遊戲,就能「沉迷」與學習



第二個方法:逐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很多家長擔心的是孩子一有時間就惦記著遊戲,一玩遊戲就停不下來,雖然沒到 「成癮」的狀態,但也容易對學習和作息產生不良影響。


的確,我們贊同融洽的親子關係是需要尊重孩子,但這並不表示家長要對孩子做無原則的退讓。因此,家長對孩子玩遊戲做出明確規定很有必要。


然而, 「立法容易執法難」,尤其是「孩子偷著玩」和「孩子答應某一時間結束遊戲但卻不遵守承諾」。


先說說「立法」,比較普遍的做法有:


平時不能玩,周末能玩上幾小時;


每天都能玩上少量時間,但一周的遊戲時間總量和第一種做法差不多;


成績不低於一個期望值,孩子做完作業就可以玩遊戲。


上面幾種做法中第一種做法和第二種看上去差不多,其實不然。


我曾對9歲的兒子採取第二種策略,每天都有20分鐘玩遊戲或看遊戲視頻,結果他每天都會有個期待,貓爪撓心似地魂不守舍。後來採用第一種策略後,只剩周末貓爪撓心了,平時里他知道沒有了指望,只好努力找其他樂子了。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每周一定要有幾天是不能玩遊戲的,不要讓孩子養成一種有空就非得用遊戲來填補無聊的壞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有機會鍛煉他自己尋找其他娛樂的能力。


至於第三種做法,對初中以下的孩子特別不建議,對高中的孩子也要非常謹慎對待。因為孩子為了玩遊戲,很可能匆忙把功課做完,而且聰明的孩子維持一個水平的成績也不是特別難的事,所以大把的時間花在了玩遊戲上,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可又沒辦法,因為他的成績達到家長要求。


接下來說說「執法」:


「執法」很大程度上是靠自控力實現的,因此培養孩子自控力是關鍵。


實際上,自控力的本質就是「習慣」,對孩子而言,習慣的養成有4個關鍵點,分別是信念、目標、監督和獎勵。


信 念:


讓孩子知道遊戲成癮的危害,這是培養自控力的基礎


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可以旁敲側擊地告訴他玩遊戲成癮的癥狀和危害。一開始,孩子未必都聽進去,但如果家長能利用一切機會,長期地、潛移默化地把遊戲成癮的危害性植入孩子的觀念中,並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孩子長大後通常不會容易沉迷於網遊。


目 標:


了解大腦的發育規律,循序漸進設定目標


很多家長都認為「遵守家庭規則,遊戲時間結束就不玩」是個挺簡單的目標,如果孩子屢屢做不到,家長也屢屢深受挫敗。


且不說成人也時有意志力薄弱的時刻,如果我們能了解一下大腦的發展,就會理解「說停就停」對孩子來說其實非常挑戰,因為他們負責理性控制的大腦額葉。


人的感覺是通過人腦邊緣系統到額葉,邊緣系統主要處理跟情感有關的行為,額葉負責理性思考、計劃、衝動控制等。玩遊戲帶來的快感是由邊緣系統感知,控制玩的時間則需調動額葉的功能。但青少年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孩子知道過度玩遊戲並不好,但卻很難做到自我控制的原因。


所以,家長要深層了解,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為孩子設定目標也是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的。


監 督 和 獎 勵:


多鼓勵、少苛責,積極管教比懲罰管教更有效


監督和反饋是培養自控力的難點,而且孩子在兒童期和青春期的心理不同,家長也要區別對待。


兒童期—及時糾正,積極鼓勵


兒童期(孩子10歲之前)的孩子比較依賴父母,對家庭制度也能遵守,能夠尊重父母權威,比較容易管教。


因此,兒童期的孩子違規時,家長應馬上指出。當然一定要保持情緒平和,就事論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把重點放在總結錯誤上。父母過激的情緒化處理往往也會導致孩子情緒激化,反而失去理智反思的機會。


青春期—給予空間,讓孩子願意聆聽


青春期(孩子12歲以後)的孩子,自我意識強烈,父母權威降低,這時期孩子違規的話,父母強硬的態度不僅效果不好,也讓孩子感覺被不信任,這種容易阻礙孩子自控力的培養。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用孩子能接受的語言與他進行有效的溝通,有效的溝通是需要父母冷靜思考交流的契機、交流的角度以及交流的方式等。


第三個方法:轉移注意力引導其他興趣


在意志力的心理學研究發現,除了運用意志去抗衡,「東張西望、研究天花板或門窗」轉移注意力是培養自控力的一個好方法。


在面對孩子玩遊戲的問題,同樣適合。但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樣,家長幫助其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比如熱愛運動的孩子踢一場酣暢淋漓的足球就很有效。


奧數冠軍劉洋從小也是遊戲迷,上中學時玩遊戲更是到了瘋狂的地步。但他媽媽發現兒子有數學的天賦和興趣,花了很多心思引導,最終劉洋發現沉迷遊戲會影響學數學,逐漸地走出沉迷遊戲的階段。


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發現孩子的天賦,引導電腦遊戲相關領域的興趣,如遊戲編程、機器人、做視頻,甚至創辦遊戲俱樂部、寫關於的遊戲書等;


尋找孩子在電腦遊戲之外的興趣、強項;


幫助孩子在現實世界建立朋友圈,體驗走出去的美好。


引導孩子玩遊戲在家庭教育中系統而長期


關於孩子玩遊戲讓很多家庭都陷入了一場關於控制權的鬥爭,尤其是家裡有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父母往往覺得自己就是在和電腦、網路爭奪孩子。


其實,任何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包括孩子玩遊戲),如果孤立起來處理,都只是治標不治本。只有教育孩子的根本目的和長期目標結合并運用綜合整體的育子方法,雖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一定會為孩子的進步而感到驚喜和欣慰。

學習就是遊戲,孩子能沉迷於遊戲,就能「沉迷」與學習



其實孩子沉迷遊戲,就是因為在成長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三個缺失:


第一、是「父親功能」的缺失


尤其到了孩子青春期,父親對於孩子,特別是男孩來說很重要,父親往往代表著規則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與父親的作用有很大關係。網路成癮中男孩居多,「父親缺席」是一大原因。


第二、是遊戲缺失


不僅小孩子需要遊戲,大孩子仍然需要。現在中小學體育活動不僅少,而且男生的活動在時間上和內容上都和女生差不多。其實男生是需要在遊戲中有一定的肢體接觸,甚至肢體衝突的。當現實生活無法滿足時,他就去找替代品。網路遊戲很多都是戰鬥遊戲,所以很容易被男生迷戀上。


第三、是同伴的缺失


同伴特別重要,沒有夥伴就不能從家庭走向社會。但是中國城市中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內同伴為零。當現實生活中同伴缺失時,網路卻給青少年提供了機會。


我們也談過很多孩子心理成長所必須的心理營養,比如安全感、意志力、目標感等等,並且強調爸爸角色、同伴交往以及遊戲的重要性。家庭和學校是孩子獲得上述心理營養的主要通道。若家庭和學校不能提供這些營養,孩子就會尋找其他的替代品。網路中,有遊戲,有同伴交往,又能獲得成就感,正好彌補了三個方面的缺失。


了解了孩子們的內心需求,應對方法也就有了。所有父母,即使你的孩子現在還很小,都應該了解下面這6點。如果在下面這6點上,我們過於違背,那麼孩子將來網路成癮的可能性,則會極大提高。


1、父母陪伴過少,孩子將來極容易到遊戲中找關注。


所以,請多陪伴孩子遊戲。最好幫孩子找到一兩項可以長期堅持的興趣愛好,或者體育運動。對於男孩來說,必要的體育運動和體力宣洩尤其重要。現實世界足夠的精彩的話,沒有孩子還願意沉溺在虛擬世界裡去。


2、現實中沒有同伴交往的機會,孩子們就一定很容易被網路中極為開放的社交方式所吸引。


所以,請父母盡量幫孩子建立自己現實中的朋友圈。現在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學校里又以學習為主,社交、同伴交往的時間非常有限。父母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可以利用孩子班級的QQ群、自己的親戚朋友等資源,與一些同齡孩子的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互動,約到一起給孩子們製造集體玩耍的機會。或者為孩子尋找一些較好的機構等,尋找平台,為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機會。


3、那些成長中父親缺席的孩子,尤其是男孩,自控力更差,也更容易對網路成癮。


所以,爸爸捲入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按照我們一直的建議,從孩子1歲半開始,也就是打從孩子自我意識逐漸萌生起,爸爸就應該逐漸多陪伴孩子遊戲。


父親和孩子的遊戲,可以潛移默化幫孩子習得關於規則、自控力等至關重要的心理能力。


4、越禁忌,越誘惑。尤其在這樣一個互聯網社會,禁止孩子接觸網路,無異於痴人說夢。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允許孩子接觸網路,但從一開始就設定規矩。如跟孩子約定好具體的時間和頻次,對於孩子到時間主動結束電腦遊戲的行為給予肯定等。


經常可以看到父母自己捧著手機,霸佔電視,卻不允許去碰電腦電視、玩電子遊戲。可以說,這一招最容易養出網路成癮的孩子。為什麼?父母先是做足了榜樣,再用「限制」吊足了孩子的胃口。只要孩子有機會,就一定會去偷嘗「禁果」。


對此,高文斌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一次全國範圍內的調查顯示,現在網路是大家的生活內容之一,這個時候如果不上網的話,將來小孩上大學後很有可能成為網路成癮的易感人群。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從來不得感冒的話,他一定會得甲流的。但是我們大部分人為什麼不會得甲流?因為我們經常會感冒。」


5、平日里,幫孩子找到自己的優點和天賦,並從自己的優勢中獲得足夠的成就感。


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在現實中覺得自己一塌糊塗,誰都會批評他,認為他什麼也做不好,但網路和網路遊戲卻給了他非常棒的感受,甚至讓他體驗到了無所不能的全能感,那麼沉迷網路就會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


為此,父母需要觀察、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長處,少批評指責孩子的短處。在父母這裡獲得了足夠的自信心和優越感,孩子就不必去網路和網路遊戲中去找尋了。


6、對於已經網路成癮傾向的孩子,我們的建議如下:


有些學齡前的小寶寶,在他們哭鬧的時候,父母常會用手機,讓孩子看視頻、聽音樂、玩遊戲,慢慢地,孩子「習得」了這種方式,想要玩遊戲了,就用哭鬧「威脅」父母。這種做法其實忽視了對孩子精神、情感上的關注。很多時候,孩子哭鬧並非需要物質上即時滿足,而是需要被理解。所以,不如蹲下來,抱抱孩子,等待孩子情緒平復,聽聽孩子心裡到底如何想。


對於大孩子,即童年中期至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在心理和行為上都要求父母將自己當做「小大人」甚至「成人」一樣看待,要求更多尊重,更多理解,想要獨立但又渴望理解和支持。所以,父母需多關注孩子的變化和成長,多理解、尊重孩子。當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甚至可以陪孩子一起玩,給孩子尋找遊戲相關資料等等,只需跟孩子約定好具體玩的時間就好了。


我們經常會發現,當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發現自己用以標榜個性的興趣愛好,同時也變成父母的興趣愛好時,他們的熱愛濃度會極大降低。相反,父母越是反對、限制,孩子的積極性就會越高。他們不就是在這種「叛逆」的過程中,學著找到自己的邊界、嘗試走向更深的獨立嗎?


怎麼防止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呢?


1


給孩子培養興趣愛好


給孩子培養一種他真正感興趣的愛好,如閱讀、繪畫、樂器、發明創造等等,一旦有這麼一個愛好,在空閑的時間裡,孩子就會去做這件令他感興趣的事情。


2


學習之餘,給孩子安排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比如周末帶他去郊遊去博物館,長假去旅遊,就算是平時也可以在晚上他寫完作業之後,鼓勵他跟小朋友一起去運動,這些健康快樂的活動會把孩子的空閑時間填滿。而孩子都是好動的,充滿好奇心的,去參加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比在電腦前坐一整天有趣多了。


3


滿足孩子的內心渴望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渴望被愛、接納、肯定、讚賞、尊重,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我們都應該表現得很滿足並讚賞,就算孩子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我們也應該接納並鼓勵他改正,讓孩子時時刻刻能夠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讓他不必在網路世界中尋找安慰。


4


父母做好榜樣


現在有些孩子的家長本身就是遊戲迷,回到家一有空就玩,如此耳濡目染,孩子怎麼會不玩遊戲呢?我有一個朋友,發現兒子喜歡玩遊戲,便抱著研究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遊戲的心理也開始玩遊戲,結果,他比兒子還上癮。後來,他教育兒子時就沒有了底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沉溺網路遊戲,那麼做父母的應該率先做好示範,遠離網路遊戲。


5


不要把電腦放在孩子的屋子裡


不要把電腦放在孩子房間,也不要放在書房等封閉的房間里,這是為了避免孩子獨自一人玩電腦時,不能控制時間,或者瀏覽不健康的信息。即使孩子並不沉迷網路,也要做一些預防措施。


6


給孩子規定上網時間


給孩子規定上網時間的方法也是非常可行的,但這個規矩一定要早立,在孩子一二年級就開始,時間可以有彈性,但是不要太大。從遊戲的角度考慮,如果孩子玩遊戲玩到半截,強行讓他關機,孩子就算關機了,心思也收不回來,可以等到他這一關結束,但絕對不能開啟下一關。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做完美父母 的精彩文章:

媽媽,你為什麼去上班,不能在家陪我嗎?
孩子為什麼頂嘴?
學習這11個心理技能你能幫助90%的人!
換季孩子易生病 不跑醫院也能好
童年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你的愛情?

TAG:學做完美父母 |

您可能感興趣

玩遊戲還能學到知識,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學習了
一款遊戲引發的學習激情,美國兒童已著迷,你學嗎?
英國媽媽不讓孩子去學校,讓其在家打遊戲,稱打遊戲能學到更多
我玩遊戲就能找到老婆,你能嗎?動漫里的遊戲情侶
我們能從遊戲中學到什麼?
玩遊戲,也能教育孩子?
?我玩遊戲就能找到老婆,你能嗎?動漫里的遊戲情侶
為什麼打遊戲會上癮,而學習不會?
玩了這個量子力學遊戲,你也能成為物理學家!
媽,我玩遊戲是為了學設計!
我的孩子12歲不聽父母的話,喜歡玩遊戲,打他又還手.不愛學習,我們該如何教育才好
打遊戲我們是認真的,小學生用這三個英雄都能上王者
1個隨手能玩的科學遊戲,別說你不會做!
是你在玩遊戲,還是遊戲在玩你?
媽媽不要打我!我玩這些遊戲,真的是為了學習!
生活需要遊戲,但不能遊戲人生
實體遊戲不僅能收藏,它或許還能幫你擋子彈
玩不膩的遊戲,才能當我的最愛
寢室也是家,睡覺學習打遊戲,宿舍神器你都配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