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這個幼兒園居然什麼都聽孩子的!不會亂套嗎?-加拿大瑞吉歐幼師手記

這個幼兒園居然什麼都聽孩子的!不會亂套嗎?-加拿大瑞吉歐幼師手記

本公眾號由耶魯大學畢業、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歡迎關注。


常爸說


最近,我們發表了一系列的國外幼兒園的文章,除了小馬君每周三講美國幼兒園的事之外,還有香港幼兒園的文章《香港幼兒園為什麼這麼強調孩子要「乖」》,英國幼兒園的文章《英國幼兒園為何「只玩不學」,家長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和《孩子打人/被打的問題英國幼兒園是如何處理的》等等。

這些文章受到了廣大粉絲的歡迎,也引起了一些有益討論。很多人都對其他國家/地區的幼兒園充滿了好奇,也希望我們多發一些類似的文章,讓大家開開眼界。


今天,常爸邀請了在加拿大旅居多年的朋友「白菜」,來講講加拿大幼兒園的見聞。


國情不同,很多教育的方式不可能照搬。這些「看世界」的文章,目的在於開拓眼界,了解一下其他國家的幼教方式,以資借鑒 - 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者介紹

這個幼兒園居然什麼都聽孩子的!不會亂套嗎?-加拿大瑞吉歐幼師手記



白菜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畢業。前媒體人,公益機構從業者。移民加拿大後全身心投入幼兒早期教育工作的學習和實踐,育有一兒一女。現居加拿大卡爾加里,為一名專業瑞吉歐幼兒園教師(Reggio Inspired Teacher)。


作為一個強調自由意志的天秤座,當媽媽之後我也還是在不斷地反問和挑戰自己的育兒經。幾年前,終於有機會在這裡學習專業的早期教育課程,進而有幸在自認為是加拿大最好的幼兒園之一工作。正好常爸邀請我來描繪一個加拿大幼兒園的縮影,那我就把自己在瑞吉歐幼兒園的經歷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喜歡自己工作的幼兒園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孩子說了算!一切我們都聽孩子的。


老師們都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交流分享各自的心情感受。


孩子給自己的藝術作品編講故事的時候,老師要花時間老老實實幫他們記錄下來。


不論處理人際關係還是學習新的知識孩子都自己去尋找答案,老師只起引導作用。


孩子們每天都玩兒得髒兮兮的,老師也不能說不。

這個幼兒園居然什麼都聽孩子的!不會亂套嗎?-加拿大瑞吉歐幼師手記



(幼兒園把長條凳放在戶外遊樂場的一個舞台上,幾個男孩子把凳子翻過來踩在上面玩兒。)


我們的教室是以義大利瑞吉歐教育理念為基礎的混齡學前班(preschool),覆蓋3-5歲的年齡段,開放時間從早上7點到晚上5點半。瑞吉歐教育理念關注的是每個孩子的個體化差異和需求。

一天中會有三次集中時間(gathering time)用來向小朋友們介紹當天的新知識以及交流玩耍中的成果和體會。剩下的時間除了午餐和兩次零食外,就是室內外的各種玩兒。室內的玩耍區包括水、沙子、光盒子、投影儀、自然材料探索、建築積木,數學和書寫,閱讀,繪畫,以及安靜獨處區。


用什麼當教具孩子了算


幼兒園的教室里很少有彩虹顏色的塑料玩具。小朋友們也很少用「玩具」(toys)這個詞,取而代之的是「材料」(materials)。老師們利用自己的想像力和生活資源幫孩子們收集各種可以讓孩子們玩的東西:長短不一的紙筒,透明膠帶用剩的捲軸,紅酒塞,自行車胎和輪轂,金屬罐頭蓋,海星和貝殼,各種形狀大小的石頭,松塔和樹枝,有美麗花紋和不同觸感的布料,形狀好看的玻璃瓶子和木頭碗。這些材質跟我們既有概念里的漂亮玩具真的是太不一樣了。但它們是「真實的」(authentic),「漂亮的」(beautiful)和「開放式的」(open-ended)。


最重要的是,對於孩子們來說,什麼都是可以拿來玩的。


一個10厘米長的大螺栓拿在手裡可以是什麼?對孩子來說,它可以是話筒,打擊樂器,擀麵杖,攪拌器,甚至是玩橡皮泥的模具。這些開放式材料所能帶來的樂趣,都來自於豐富的想像世界。孩子們來幼兒園玩的東西和在家裡以及玩具商場里看到的都不一樣。我們有一些小朋友會有「多動症」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但遇到自己感興趣的這些開放式材料,可以興緻勃勃玩上一個小時都不離開。


一天,老師和同學們熱烈討論了潛水艇的構造結構之後,很多小朋友來到「藝術區」提出要設計自己的潛水艇。於是,諾亞用了足足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設計。他給自己的潛水艇里安裝了各種細節,甚至還包括卧室的懸掛式電視以及廁所排水管道的走向。

這個幼兒園居然什麼都聽孩子的!不會亂套嗎?-加拿大瑞吉歐幼師手記



(一個男孩舉著他做的「冰激淋」跑過來送給我,這個混合了砂土和樹枝的冰激淋是「螞蟻」口味的。)


教學內容學啥孩子說了算


以這些真實的材料為基礎,加上孩子們、老師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教室幾乎每周都在變化:超級市場,海灘,恐龍博物館,潛水艇工廠,汽車修理廠,只要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我們的教室都可以有。孩子們的任務就是玩兒。而就是在這個不經意的玩耍活動中,可以學到這個年齡小朋友需要掌握的基本數學理念,字母發音規律,科普以及生活常識信息。


今年年初,孩子們圍繞恐龍和侏羅紀玩了近三個月。


根據孩子們集體討論的結果(你沒看錯,是的,這個教學內容是孩子們討論出來的),他們用粘土做了「恐龍化石」,用義大利面拼貼恐龍骨架,辨認各種恐龍的複雜名稱和習性,以及可以選什麼樣的恐龍當寵物,最終還用自己的作品製作了「恐龍博物館」。


漸漸的,話題延伸到了「恐龍是如何滅絕的」。於是我們開始研究火山爆發。


孩子們又問:「那陸地上的恐龍因為火山爆發都死了,海里的恐龍呢?」


有人提出我們需要坐潛水艇去海洋深處看看那裡是不是還有恐龍。


集體討論中,一群孩子和老師們信馬游韁的又聊到了如何製作潛水艇。


於是,在老師的幫助下真的搞出個硬紙板和PVC水管做的潛水艇。


在玩潛水艇的這兩個月,孩子們研究了各種海洋生物,大到鯊魚小到海馬。


漸漸的,孩子們又討論起了潛水艇的構造,於是開始討論發動機,以及什麼樣的交通工具需要發動機。於是整個教室的主題又從「海洋生物」徹底換成了「交通工具」。


下一步會玩兒什麼,沒有人知道。因為我們「全聽孩子的」。

這個幼兒園居然什麼都聽孩子的!不會亂套嗎?-加拿大瑞吉歐幼師手記



(想真正理解孩子們為什麼喜歡在這個紙箱子做的潛水艇里玩兒,就必須自己坐進去感受一下,然後,我也不想出來了,嘿嘿。)


怎麼玩兒?孩子了算


孩子們在教室里都很忙碌,而且特別興奮,當然也會很吵鬧。作為老師,一定需要指導孩子們一些最基本的行為規範,例如,不可以在房間內追跑,要珍惜玩耍的材料,要禮讓和分享等等。


除此之外,孩子們有很大的玩耍空間。他們可以四處敲敲打打,還可以用各種材料任意搭建,表現自己的想法。


有一天,兩個男孩兒用幾個紙筒把自己圍在地毯中間,手裡舉著跟繩子一甩一甩的忙活。我看到了就坐在他倆旁邊,問他們在做什麼。原來,他們坐在一艘帆船上捕魚,一個人負責掌舵,一個人負責撒網,還需要不時地抵禦海浪對他們的襲擊。吊上來的鯊魚,有的尺寸不夠,還得再扔回海里。作為旁觀者的我,在旁邊笑得前仰後合。


通過這樣的對話和交流,老師可以了解到兩個孩子在團隊協作,在運用生活中學來的技能玩想像力遊戲,也在共同處理問題。你可以聽到孩子們為了一起搭建想要的主題互相討價還價,爭執,和解,再爭執,直到來尋找老師的幫助。或是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之後,興奮的衝到老師面前來解釋。這也剛好幫助老師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及不同的興趣愛好。

這個幼兒園居然什麼都聽孩子的!不會亂套嗎?-加拿大瑞吉歐幼師手記



(幾個小朋友用紙筒和木塊搭建的「卡車商場」,還專門設計了傳送卡車的通道。)


什麼故事?什麼孩子說了算


教室里有一個「藝術區」,那裡有各種各樣的液體顏料,水彩,粉筆,素描筆,粘土等各種開放式材料。每次繪畫創作前,老師都會拿一些美麗的實物(比如一捧向日葵)或漂亮的繪本放在一旁作為參考。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像,選擇水彩或是粘土來畫或者捏,自由發揮。


幼兒園不鼓勵孩子們做「手工」(craft),而是鼓勵「藝術」(Art),因為手工是大家都做一樣的,而藝術是各不相同的。


作為在藝術區的老師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孩子完成了藝術創作後鼓勵孩子把自己的作品和故事描述出來。


遇到長的故事,老師有時需要另附一張紙來記錄孩子提供的細節,標註繪畫作品中每個部分的名稱和內容。這個過程看似繁瑣,但對於鼓勵孩子的語言發育,自我表達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非常有幫助。同時,這種方式也幫助家長讀懂孩子的藝術創作,從而了解幼兒園老師的工作。


前不久的家長會上,有一個爸爸告訴我,起先他不明白兒子每天胡亂塗鴉是在幹什麼。直到仔細讀了老師在旁邊記錄的兒子的口述故事,才明白自己的兒子是個繪畫天才。

這個幼兒園居然什麼都聽孩子的!不會亂套嗎?-加拿大瑞吉歐幼師手記



(「焰火與恐龍」。這個五歲小男孩的繪畫作品背後總有個長長的故事。)

這個幼兒園居然什麼都聽孩子的!不會亂套嗎?-加拿大瑞吉歐幼師手記



(「藝術」與「手工」的區別就是,每個小朋友的作品都不一樣。)


怎麼處理同學之間的衝突矛盾孩子說了算


在多數加拿大的幼兒園裡,你都能看到幫助孩子識別情緒和心情的海報。老師們願意花很多心思來幫助孩子們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進而學習一些技巧來解決負面情緒,而遇到具體問題,老師會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


教室里視野最好的落地窗邊,有一個「安靜獨處區」。那裡有一個舒服的單人沙發、靠枕和綠色的地毯,以及一些可以釋放情緒和轉移注意力的玩具。小朋友們都知道:「如果我很憤怒,很難過,或者非常需要一個人靜一靜,我可以向老師提出要求去安靜獨處區呆一會兒。」


一天,5歲的瑪雅一個人坐在牆角抹眼淚,我走過去輕輕的問:「嗨瑪雅,你想談談嗎?」


她哽咽著只說了一句話:「不要,我只想一個人呆著。」


「那好吧。」我就走開了。


但過了一會兒,她自己過來找我。


她告訴我自己最喜歡的男孩子科頓不跟她分享玩具,而且去跟其他女孩子玩了。


「那你需不需要我幫助你,咱們可以一起去找他談談?」


她睜著淚汪汪的大眼睛點了點頭。在科頓面前,我沒有直接問他發生了什麼或者怎麼做,而是問他「你有沒有看到瑪雅的表情?」


科頓說他看到了,並且表示他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於是我問:「大家都知道你們是最好的朋友。她現在很不開心,你覺得有沒有什麼可以為她做的?」


科頓愉快地點了點頭,拉著瑪雅的手試圖跟她說話,剛巧瑪雅的眼睛盯著牆上的情緒海報。


於是,科頓問:「嗨,你在看這個海報么?你是不是想找一找自己現在屬於哪種情緒?」瑪雅哽咽著指了指一幅代表「哭泣」的小圖。於是兩人的話題開始了……


能看到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嘗試溝通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作為老師,尊重孩子的想法,給予她個人空間進行自我情緒調整,再鼓勵孩子們相互溝通,讓我有一種「授人以漁」的成就感哦!

這個幼兒園居然什麼都聽孩子的!不會亂套嗎?-加拿大瑞吉歐幼師手記



(小朋友要學會識別情緒,才能學會「共情」(empathy),從而感知他人的情緒)


尾聲


相比國內「學前班」的概念,加拿大的「學前班」(preschool)其實覆蓋了一個更大的年齡跨度。3至5歲作為給小學打基礎的預備階段,老師們不需要教會孩子讀書寫字,只需要培養他們對故事和繪本的興趣,以及能識別找到帶有自己名字的物品。剩下更重要的就是幫助孩子們融入集體生活,學會與他人相處的技巧,培養自我意識,欣賞最好的自己。


學會自主地生活,帶著自信的笑容,孩子們長大了不管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都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這也是我對自己孩子的希望。


關注公眾號後,在公眾號輸入相關關鍵詞,看優質原創文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青藤爸爸 的精彩文章:

上幼兒園第一天就被勸退,究竟是怎麼回事?
親子游泳好處多,到底應該怎麼做?-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家庭游泳教練 Julie-Ann James訪談實錄
兒童咳嗽的原因與應對-久咳不止?不會吐痰?……聽聽資深兒科大夫怎麼說
琴童媽媽心得:高橋雅江教我從「後娘」變回「親媽」的修鍊心法
「把話說清楚」是從幼兒園就要學的本事

TAG:常青藤爸爸 |

您可能感興趣

無論是瑞吉歐、華德福、還是蒙特梭利幼兒園,你都能找到它的蹤影!
蒙特梭利、華得福與瑞吉歐,說說我心目中的理想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