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試論唐後期土貢物產的地方流動——以地方官員的禮物饋贈為中心(上)

試論唐後期土貢物產的地方流動——以地方官員的禮物饋贈為中心(上)

夏炎


作者為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及歷史學院副教授;


原文載《史學月刊》2014年第8期,注釋從略。

經濟社會史


試論唐後期土貢物產的地方流動——以地方官員的禮物饋贈為中心


夏炎


近來偶讀唐人詩作,發現其中記錄有大量的地方官員禮物饋贈行為。在對唐後期(安史之亂後)的禮物進行分類整理時,筆者發現了一個現象,即一些禮物就是被朝廷列為土貢的當地特產。以往研究土貢,主要是從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著眼探討相關問題,即在一般治史者的眼中,土貢的流動方向僅僅是從地方流向中央。然而,筆者所發現的禮物與土貢發生的這一關聯,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卻是另一幅圖景,即唐後期,一個區域被列為土貢的物產除了進貢中央之外,還有一部分作為禮物在地方間流動。這一現象的發現,使得我們必須對學界所認同的土貢的「地方一中央」單線流動模式進行重新思考。那麼,土貢物產地方流動的實態如何?這些流動於地方的土貢物產又具有何種意義?其背後又反映了唐後期何種歷史趨勢?本文將對這一系列問題試作探研,以求教於方家。

一 土貢物產的同州、同道流動


懿宗後期,皮日休、陸龜蒙二人在蘇州的交往與唱和,歷來被人們所稱道。在二人交往的過程中,禮物便成為重要的溝通紐帶。翻檢二人的唱和詩,可知皮日休送給陸龜蒙的禮物有魚、海蟹、橘、酒、紗巾、綠罵、紫石硯、魚箋等,而陸龜蒙送給皮日休的禮物則有野菜、竹夾膝等,可見二人之間的禮物贈送十分頻繁且種類繁多。二人互贈的禮物涉及海產品、水果、飲料、生活用品、文房用具等,幾乎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些禮物中,便有被列為土貢的橘。


橘作為南方的特色水果,是唐代許多州郡的土貢之一。據《通典》、《新唐書?地理志》載,唐代貢橘的州郡主要有蘇、杭、越、溫、澧、夔、江陵等州府,其中尤以江南地區的貢橘最為有名。劉晏任江淮轉運使期間,「江淮茶、橘,晏與本道觀察使各歲貢之,皆欲其先至。有土之官,或封山斷道,禁前發者,晏厚以財力致之,常先他司,由是甚不為藩鎮所便」。這裡特別點出了土貢中的茶與橘。德宗初即位,即在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下詔:「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歲一貢以供宗廟,余貢皆停。」可見,德宗雖有罷貢之舉,但江南貢橘卻在保留之列。鑒於江南貢橘在土貢中的重要地位,唐代中央曾經對蘇州貢橘實施過嚴格的管理制度。元和十二年(817年),薛戎「遽刺越州,仍以御史中丞觀察團練浙東西。所部郡……舊制,包橘之貢取於人,未三貢,鬻者,罪且死。公命市貢之,鬻者無所禁,旬月之內,越俗無餘弊,朝廷宜之」。這條史料反映了浙西、浙東諸州貢橘管理制度的變化。在薛戎未臨浙東、西以前,諸州地方官對貢橘的管理十分嚴格。貢橘的來源是「取於人」即從「貢橘戶」的手中收購。同時還有附加規定,即必須經過三次收購以作進貢後,餘下的橘子才能在市場上流通。如果違令,還要禍及身死。碑文稱這項規定為「舊制」,可見其實施的時間之長。雖然薛戎在元和十二年至長慶元年(817?821年)短短四年的時間裡實施了上述改革,放開諸州的橘子流通,貢橘亦取自市場,但在薛戎離任後,該項改革舉措是否依然被後任貫徹實施,便不得而知了。


在江南的貢橘中,蘇州的貢橘尤為著名。蘇州的貢橘產自境內洞庭山,經霜後味道更佳。白居易在蘇州刺史任上曾作《揀貢橘書情》一詩云:「洞庭貢橘揀宜精,太守勤王請自行。珠顆形容隨日長,瓊漿氣味得霜成。」這兩句詩既指明了蘇州貢橘的產地,又道出了蘇州貢橘作為土貢的重要性,同時還描繪了橘的外形和氣味。宋人范成大在所撰《吳郡志》中詳細說明了蘇州貢橘的分類與品質:「綠橘,出洞庭東西山。比常橘特大,未霜深綠色,臍間一點先黃,味已全可啖,故名綠橘。又有平橘,比綠橘差小,純黃方可啖,故品稍下。」可見,直至宋代,產自洞庭山的蘇州貢橘依然為當地名產。


皮、陸贈橘之事主要記錄在二人的唱和詩中。皮日休《早春以橘子寄魯望》詩云:「個個和枝葉捧鮮,彩凝猶帶洞庭煙。不為韓嫣金丸重,直是周王玉果圓。剖似日魂初破後,弄如星髓未銷前。知君多病仍中聖,盡送寒苞向枕邊。」陸龜蒙的和詩為《襲美以春橘見惠因次韻酬謝》:「到春猶作九秋鮮,應是親封白帝煙。良玉有漿須讓味,明珠無類亦羞圓。堪居漢苑霜梨上,合在仙家火奉前。珍重更過三十子,不堪分付野人邊。」皮日休字襲美,陸龜蒙字魯望,二人此時同在蘇州。從皮詩「彩凝猶帶洞庭煙」一句來看,皮日休送給陸龜蒙的橘子產自洞庭山,當為被列入土貢的橘種。實際上,代宗貞元初,蘇州刺史韋應物亦有饋贈貢橘之舉,見其《答鄭騎曹重九日求橘》一詩:「憐君卧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該詩描寫了鄭騎曹當時卧病在蘇州,向身為蘇州刺史的韋應物求橘的情形。其中,「洞庭須待滿林霜」一句亦指出了韋應物所贈之橘亦為土貢之橘。可見,蘇州貢橘作為禮物在蘇州境內實現了同州的地方流動。

在討論了同州內土貢物產的地方流動實態之後,我們再將研究視域從江南移至四川,看一看晚唐才女薛濤與友人一段饋贈禮物的史實,從中展現的是土貢物產同道內流動的情形。薛濤《酬郭簡州寄柑子》詩云:「霜規不讓黃金色,圓質仍含御史香。何處同聲情最異,臨川太守謝家郎。」據《新唐書》卷四二《地理志六》載,簡州的長慶貢中有「柑」。簡州屬劍南西川節度使,而當時的薛濤在成都,成都府正是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治所所在。因此,郭姓簡州刺史將當地被列為土貢的柑子作為禮物贈送給成都的薛濤,反映出的不是一州內土貢物產的流動,而是土貢物產在同一藩鎮(道)內兩地之間的流動情況。這裡所舉出的土貢物產柑子在兩地之間的流動,雖然還限制在一個藩鎮(道)內,但這一流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從流動的地緣角度講,這種同道間的土貢物產流動使得土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地方間的流動。


二 土貢物產的跨州連郡流動


土貢物產的跨州連郡流動情況較複雜,根據其產地、送禮方與受禮方所處地域的不同,可以將流動方向分成兩種模式:兩地流動模式與三地流動模式。所謂兩地流動模式,是指送禮方所處地域與土貢物產出產地域一致,土貢物產以單線的形式流動到受禮方所處地域,即兩點一線式的流動方式。根據現有史料,該模式主要有「北方兩地流動」及「南北兩地流動」兩種形式。而三地流動模式,指的是送禮方所處地域與土貢出產地域不一致,土貢物產流動的方式是「土貢產地一送禮方一受禮方」的三點兩線式。根據現有史料,此模式在當時以「南方三地流動」為主要形式。


1.北方兩地流動


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詩云:「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隨漢使,今日寄梁王。上相芳緘至,行台綺席張。魚鱗含宿潤,馬乳帶殘霜。染指鉛粉膩,滿喉甘露香。醞成十日酒,味敵五雲漿。咀嚼停金盞,稱嗟響畫堂。慚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嘗。」詩題中的「蒲桃」即「葡萄」。《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三《河東道二》載太原府的開元貢中有「葡萄」,《通典》載該府的天寶貢中有「葡萄粉屑」,《新唐書》卷三九《地理志三》載太原府的長慶貢中有「葡萄酒」。可見,太原的葡萄是當地土貢中的常貢之物。詩題中的「令狐相公」是時任宣武軍節度使(治所汴州)的令狐楚,「太原李侍中」是時任河東節度使(治所太原府)的李光顏。該詩描寫的是寶曆初年,李光顏從太原將當地被列為土貢的葡萄送給了汴州的令狐楚,作為令狐楚好友的劉禹錫通過詩文記錄下了這一事件。從太原至汴州,無疑屬於跨州連郡的流動,是土貢物產葡萄在山西與河南之間的流動。

2.南北兩地流動


南北兩地流動主要是以長安、洛陽二都為中心的受禮方接受從江南送來的土貢物產。


張籍《酬浙東元尚書見寄綾素》詩云:「越地繒紗紋樣新,遠封來寄學曹人。便令裁製為時服,頓覺光榮上病身。應念此官同棄置,獨能相賀更殷勤。三千里外無由見,海上東風又一春。」《唐六典》載越州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貢中有「白編」、「交梭」、「吳綾」。《通典》載會稽郡(越州)天寶年間的土貢中有「白編綾十匹、交梭十匹」。《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六《江南道二》載越州的開元貢中有「交梭白綾」,又曰:「自貞元之後,凡貢之外,別進異文吳綾,及花鼓歇單絲吳綾、吳朱紗等纖麗之物,凡數十品。」《新唐書》卷四一《地理志五》載越州的長慶貢中有「寶花、花紋等羅,白編、交梭、十樣花紋等綾,輕容、生縠、花紗,吳絹」。可見,唐代中後期,越州的土貢絲織品種類繁多,是當時重要的絲織品生產基地。張籍的詩作描繪了這樣一個史實,即太和二年(828年)三月,張籍在長安由主客郎中遷為國子司業,這時浙東觀察使(治所越州)元稹從江南送來了問候,並將越州的土貢特產綾素一併奉上。


太和八年(834年),在洛陽任太子賓客分司的白居易陸續收到了江南好友寄贈的土貢物產,分別是蘇州刺史劉禹錫贈送的釀酒糯米、浙東觀察使李紳贈送的楊柳枝舞衫以及常州刺史楊虞卿贈送的紫筍茶,反映了蘇州、越州、常州的土貢物產分別送至洛陽的史實。

白居易《劉蘇州寄釀酒糯米李浙東寄楊柳枝舞衫偶因嘗酒試衫輒成長句寄謝之》言:「柳枝慢踏試雙袖,桑落初香嘗一杯。金屑醅濃吳米釀,銀泥衫穩越娃裁。舞時已覺愁眉展,醉後仍教笑口開。慚愧故人憐寂寞,三千里外寄歡來。」關於此事,劉禹錫有《酬樂天衫酒見寄》詩以和之:「酒法眾傳吳米好,舞衣偏尚越羅輕。動搖浮蟻香濃甚,裝束輕鴻意態生。閱曲定知能自適,舉杯應嘆不同傾。終朝相憶終年別,對景臨風無限情。」江南的糯米是當地名產,不僅是主食佳品,而且最宜釀酒。《新唐書》卷四一《地理志五》載湖州的長慶貢中有「糯米」。天寶初年,韋堅任水陸轉運使主持漕運,《舊唐書》描繪了當時漕運的盛況,其中「船中皆有米,吳郡即三破糯米、方文綾」。可見蘇州(吳郡)的糯米也是江南的土貢之一。「楊柳枝舞衫」中的「楊柳枝」,是指《楊柳枝》曲,屬於唐代踏歌之一種;「楊柳枝舞衫」便是「踏歌」時所穿的一種服裝。這種舞衫的材料自然為越州當地所產。關於越州絲織品的土貢情況,上文已述。實際上,在唐代江南地區的土貢中,幾乎每一州都有絲織品,而且到唐後期,江南地區的絲織品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均已超越北方,這一現象當與唐後期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有關。李紳送給白居易楊柳枝舞衫的時間正是唐代江南絲織品飛速發展的時期,因此這件產自越州當地的楊柳枝舞衫的質量當屬上乘。


在唐代,飲茶已是一時風尚,士人間也常常以茶相贈,如楊嗣復《謝寄新茶》、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等詩便反映了這一風尚實況。白居易《晚春閑居楊工部寄詩、楊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長句答之》言:「宿酲寂寞眠初起,春意闌珊日又斜。勸我加餐因早筍,恨人休醉是殘花。閑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兄弟東西官職冷,門前車馬向誰家?」詩題中的「楊常州」,是指時任常州刺史的楊虞卿。關於常州的貢茶,《新唐書》卷四一《地理志五》載常州的長慶貢中有「紫筍茶」。前引劉晏任江淮轉運使主江淮茶、橘之貢事,反映出江南貢茶在土貢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常州與湖州的紫筍茶均被朝廷定為進貢佳品。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以「七碗茶」吟聞名後世,詩題中的「孟諫議」,即孟簡,時任常州刺史,其寄給盧仝的「新茶」即為常州紫筍茶。


3.南方三地流動


關於土貢物產的南方三地流動,我們可舉兩例。


—是蘄州土貢物產蘄州簟經江州至通州。白居易《寄蘄州簟與元九因題六韻》中言:「笛竹出蘄春,霜刀劈翠筠。織成雙入簟,寄與獨眠人。卷作筒中信,舒為席上珍。滑如鋪薤葉,冷似卧龍鱗。清潤宜乘露,鮮華不受塵。通州炎瘴地,此物最關身。」此詩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時任江州司馬。當時其好友通州司馬元稹鰥居,白居易為了慰問便寄去蘄州土貢特產蘄州簟,以解其潮熱。為此,元稹有《酬樂天寄蘄州簟》詩以和之:「蘄簟未經春,君先拭翠筠。知為熱時物,預與瘴中人。碾玉連心潤,編牙小片珍。霜凝青汗簡,冰透碧游鱗。水魄輕涵黛,琉璃薄帶塵。夢成傷冷滑,驚卧老龍身。」韓愈有詩云:「蘄州笛竹天下知。」而蘄竹之色瑩者最適宜做簟。白居易又作有《寄李蘄州》一詩:「笛愁春盡梅花里,簟冷秋生薤葉中。自注云:「蘄州出好笛並薤葉簟。」《新唐書》卷四一《地理志五》載蘄州的長慶貢中便有「簟」故蘄州簟為當地土貢名產。蘄州簟的主要功能是去暑除濕,韓愈尤喜此物,宋人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二七引孔戣《私紀》云:「退之豐肥喜睡,每來吳家,必命枕簟。」因此,韓愈在《鄭群贈簟》一詩中對蘄州簟大為稱讚:「青蠅側翅蚤虱避,肅肅疑有清飆吹。倒身甘寢百疾愈,卻願天日恆炎曦。」足見蘄州簟的獨特功能。蘄州位於江州的西北,二州相鄰,身在江州的白居易很容易得到產自蘄州的土貢物產蘄州簟,繼而又將其送至通州的好友,由此,蘄州土貢物產在蘄州、江州、通州之間實現了區域間的複線流動。


第二個事例是壁州土貢物產壁州鞭經通州至連州。元稹《劉二十八以文石枕見贈仍題絕句以將厚意因持壁州鞭酬謝兼廣為四韻》中有:「枕截文瓊珠綴篇,野人酬贈壁州鞭。用長時節君須策,泥醉風雲我要眠。歌眄彩霞臨葯灶,執陪仙仗引爐煙。張騫卻上知何日?隨會歸期在此年。」該詩作於元和十三年(818年),元稹時任通州司馬。「劉二十八」指劉禹錫,時任連州刺史。身處貶謫中的元、劉二人雖然遠隔千里,依然相互贈送禮物,以表情意。劉禹錫贈送給元稹的是當地或鄰州所產的文石枕,元稹回贈給劉禹錫的則是壁州的土貢物產壁州鞭。為此,劉禹錫有《酬元九侍御贈壁州鞭長句》詩以和之:「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贈比雙金。初開郢客緘封后,想見巴山冰雪深。多節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心。何時策馬同歸去,關樹扶疏敲鐙吟。」《新唐書》卷四《地理志四》載壁州的長慶貢中有「馬策」,即「壁州鞭」。《太平寰宇記》卷一四引段氏《蜀記》云:「壁州進貢鞭,諸道不及。」可見,壁州鞭乃當時的土貢佳品。壁州與元稹所在的通州相鄰,同屬山南西道,元稹的壁州鞭當自鄰州得來,而劉禹錫時在連州,壁州土貢物產在壁州、通州、連州三地之間實現了地區間的複線流動。(未完待續)


關於《史學月刊》網站的公開聲明


據反映和編輯部發現:近期互聯網上有假冒的《史學月刊》網站,並以本刊編輯部名義組約稿件、收取費用等。對此非法破壞我刊網站、涉嫌詐騙的犯罪行為,我刊已向公安機關報警立案。


《史學月刊》官方網站(http://sxyk.henu.edu.cn)由於遭到黑客攻擊,目前暫時無法使用,修復啟用時,將登刊告知。作者來稿,請採用列印稿和電子文本同時寄送的辦法。列印稿請寄至「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史學月刊》編輯部」,郵編:475001。聯繫電話:0371-22869623。來稿請勿寄至個人,以免誤時。


在此鄭重聲明:本刊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政策法規進行出版,發表文章不收取任何費用,凡以我刊名義收費者,均系毀壞我刊聲譽之假冒詐騙行為,我刊有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再次提醒作者,謹防上當受騙。


敬請廣大讀者和作者相互轉告周知,感謝您的支持和厚愛。


《史學月刊》編輯部


2015年9月


史學月刊∣一個有深度的公眾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學月刊 的精彩文章:

政爭、權爭與派系之爭:上海商總聯會分裂原因初探(下)
從「納糧當差」到「完納錢糧」——明清王朝國家轉型之一大關鍵
明代賦役制度改革和社會轉型
世界近現代史視閾下的移民概念與含義(中)
清代四川專商引岸制度下的鹽課歸丁(下)

TAG:史學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