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文/孟晨暮)


九月是一個讓我情緒波動很大的月份,工作上忙碌事情繁雜,讓我心發狂。暴脾氣一直沒有好好"鎮壓"住的我,甚至還暴力傾向了一回(還好沒實現)。今天終於盼來了休息,關掉了手機清凈一會。可是情不自禁又打開了電腦微信,又發現某"大師"的粉絲對我展開了討伐。

說起我和大師的淵源,還因為我是學醫的這個身份,經常有大師發表一些不符合醫學常識或者製造人群恐慌的偽科學理論(比如酸性體質、酸性水致癌論),我發現了經常會控制不住或去糾正或去揭發或去批判,然後在自己這個人數眾多的微信朋友圈展示出來,其實我的內心只是單純的希望大家不要相信那些偽科學,不要有那麼多人受騙上當,可是偏偏人人都說我是故意顯擺自己的智商,故意炒作自己。


最近批判某個大師的言論,TA可是全國皆知的,還有科學家背景,至於是誰我就不公布了,為了避免更多的爭論。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今天的我沒有選擇辯論,因為心累了,而且自己信奉的道家思想可是教人"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再做無謂的辯論就不善了。

想起前幾天溫州白雲觀林道長說的"明道者,不露鋒芒,不尚機智,對道有進向的人自然無為,處處以為己不足,講道之人,言行舉止,平常自然,與眾生同處,無異於常人。"


我也有些悔疚了,自己哪是明道之人啊,語言時刻顯示著鋒芒,人不機智但好為人師。今天林道長送我一句話"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又瞬間讓我明白了些什麼,特寫此文分享給大家。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道德經》第十四章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對這章的解讀,我強為之"對事物發展看到聽到但採取一種不過分關注的態度",甚至可以自私地莫不關心。


"夷"字的自己體悟是"無形無色","希"我強理解為"無聲無息","微"我強為之"無狀無物",這三者是不可能追究研究透的,這也許就是道的特點了(個人觀點)。


試想如果我看到了"養生大師"的偽科學言論,只是看到這言論本身的問題,而不是戴著有色眼鏡認為只要是"大師"的都是胡說八道,也不去否定TA的人品更不去嘲笑追隨者的辨別能力,這樣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對我的人身攻擊了,這也許就是"夷"的境界了,也可以認為我們常說的"對事不對人"。


揭發這個言論之後,對於那些謾罵和言論攻擊,我"聽"到了但是不去和之語言交鋒,任由其發展,相信不嘴戰而自然停息,這也許就是"希"的層次了。


至於"微"的境界,我認為沒必要把那些揭露人的"證據"長時間留在微信微博里了,免得舊話題再燃燒起戰火,只要做到讓其他人看到,知道有人質疑過揭露過這些欺人之事就足了,至於會不會還有人繼續相信,就一切隨緣隨信了,這也許就是"無為"。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儒家《大學》有言"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也許就很好解釋了這《道德經》第14章了,欲求無為先正心。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經歷了九月,經歷了"得罪"人的時光,我洒脫了,但並不會停止繼續揭發偽科學偽醫學的事,我不能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這些或欺騙中老年人或讓人花冤枉錢,或讓人心理受創傷,或製造恐慌的言論銷聲匿跡,但是我能做到讓身邊的人知道就夠了。


我揭發這些不服務哪個利益集團,只求趁自己還年輕還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紀里對得起自己學專業時候許下的誓言。


只是我會改變方法方式了,畢竟我能力有限。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圖/良子 來源於POCO社區


微信:wzbydg


Q群:390317872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溫州白雲觀 的精彩文章:

2016年拜月祈福法會善款名單
飄然仙子立塵世——近代女冠、女崇道者事迹八則
這個普通的燈籠今天刷爆了溫州白雲觀的朋友圈
為什麼一夜之間溫州白雲觀的香被更換?
安利一部不錯的道教記錄片——《葛洪醫道》

TAG:溫州白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