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樊小純:不怕老,我老了會很好

樊小純:不怕老,我老了會很好











Two Trains音樂資源載入中...





- 00:00 / 00:00









文:謝方


策劃:十點讀書




看到第一眼,就喜歡上樊小純的文字——簡潔,跳躍,深情,冷淡,疏離,又全情投入。不太像我身邊認識的29歲女孩。



翻看她的人生經歷,並不複雜,是我喜歡的學術路線。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畢業後在上海一家電視台的紀錄片頻道做了三年紀錄片,關於林風眠、蕭紅、嚴復;而後旅居紐約,學習電影和紀錄片拍攝;下一步會去德國學習哲學。




出過兩本書,拍過幾部紀錄片。得到文學、音樂、電視圈很多人的欣賞。




寧財神說,樊小純是我見過的最聰明、最有人格魅力的女孩。龍丹妮則因為喜歡小純的文字,與她成為朋友。



音樂人梁翹柏、李泉也很喜歡小純。梁翹柏說旅居紐約的電影系學生和紀錄片導演小純很像生活在另一個空間的自己,「正在過著我渴望延續著的生活方式——天天流連書店畫廊美術館和電影院,奢侈地思考著我渴望有時間思考的東西。」





1



很多人認識樊小純,是2011年,那一年冬天,木心先生去世。網上開始流傳一首詩——《借我》,說是木心先生遺作。








其實,這是小純的文字。小純很喜歡木心先生,2011年10月17號,她去探望病重的木心。他們聊了會天,木心為他在畫冊上籤了名:木心於2011年冬。


小純記得很清楚,那一天是10月17號,一個秋天,當看到木心寫「冬」的時候,她心裡一咯噔,想為什麼呢?然後兩個月後,木心去世的消息傳來。小純在當時的心境下寫下《借我》,以為悼念。



結果因為風格酷似木心先生而被瘋傳。小純的文字,也確實受木心先生的影響。




新書《不必交談的時刻》就是碎片化的,正像木心的很多文字一樣,將直覺靈感,所思所感,用簡短的文字表達出來,跳躍、靈動,沒有過多闡釋。



小純說,「一句話能說明白的事兒,我就不用一整段,或者是幾頁去說明白,我覺得有時候點到為止就夠了,大家能懂」。比起寫看起來完整的文字,她追求「思」的愉悅。







寫到過生日,要生日許願,她說:





我反而不許願了。生活之上的事情才需要願望,而生活本身並不需要願望。生活是明明白白的無可奈何。




說友誼:





我想,女人之間的友誼也應當是君子之間的友誼......多數女人的友誼都太甜了。那依然還是小女孩的友誼,不論年齡。小女孩的友誼,最大的秘訣是分享俗世、交換秘密。




比起這樣甜膩的女孩間的友誼,她渴望有一種不怎麼見面但可以通信幾十年的朋友。新書的名字叫做《不必交談的時刻》,「多數社交都是值得去避免的,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麼幸運,可以一直遇到可以說話的人。」

2

小純的文字精簡,但思想又給人感覺深邃。這得益於她自始至終的大量閱讀。

大學讀的是復旦新聞系,修了很多人文基礎課——文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大量聽課,感興趣的課程還會去旁聽研究生的課,旁聽校外的教授來的課。

下課了就泡在復旦南區一條街的書店,隨便看書買書。「年輕的時候總是什麼都喜歡,什麼都有興趣,什麼都想了解一點」。

小純說,那段時間的經歷為自己打好了很好的人文基礎知識框架。







畢業後,小純去了紀實頻道的大師欄目,欄目講的是中國過去100年以來,學界的各種大師。小純參與了畫家教育家林風眠,作家蕭紅,清朝思想家嚴復的拍攝。



一個片子可能短則半年,長則一年。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收集資料。那時候,每天上班的地方不是電視台,而是圖書館資料室。做一個人物,可能念幾十本和這個人物相關的書,像研究生做課題一樣。




比如,拍嚴復的時候,她翻看的是1895年報紙印出來的膠片,了解那個時候社會情況是怎樣的,發的一篇文章在知識分子中起到什麼作用。


小純做了三年,那同樣是很收心紮實的三年。
3

在紐約念書的時候,小純逛的最多的是圖書館、美術館。每天的生活很簡單——創作、學習、跑步。拍攝紀錄片、寫字、攝影。




小純很喜歡學習,有著無限的求知慾,希望學習的生活永遠不會停止。每天都能按時規律地學習,「這個是我覺得最安定的事情。」




看數不清的書,很硬的大部頭。以非虛構為主。而且她喜歡讀一些自己看不懂的書,「看得懂的,都叫閑書。」她覺得,看一些跟自己有一些距離的書,那樣的話,其實你可以跟那個距離之間縮短一些距離。









在新書發布會上,她坦言說,羨慕現在的90後、95後,從小就有很多學習資源,比如網易公開課之類的,可以免費看到很多學校的課程——哲學、歷史、語言都有,只要想看,就能找到資源。




如果能從小看這些東西,交的朋友、想的問題,都會和現在的自己不一樣。




比之文學、美學,小純對哲學非常嚮往。她喜歡思考,生活中很大程度的愉悅來字思考。問起人生下一步的計劃,她說是去柏林學習德語。




德國,那是出過大師黑格爾、康德、海德格爾的地方,學哲學的人不可不去的地方。



對此,小純表示很嚮往,很確定,現在的自己正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現在的自己做的每個決定幾乎都是對的。「既然還年輕,既然還有時間,為何不往嚮往的地方多走一步呢。」



29歲,比起更年輕的時候,樊小純反而比較喜歡現在的自己。在20歲到30歲這段時間裡,每天都有新的成長,每個半年都比上個半年變得更好。




我問她,你害怕變老嗎?她回答,不會,反而很期待,我老了會很好。








十點讀書  VS  樊小純



Q:你現在29歲,對比20出頭的時候,是否有更喜歡現在的自己?
A:當然。年紀越上去,感覺就越不尷尬。感覺物理上的自己和心靈能漸漸合上了。

Q:對現在的自己,是否還有什麼想改善的地方?
A:自己能漸漸成為自己就行了。沒有太多要求。這是唯一的要求。

Q:習慣晚上工作還是早上,哪個時間段狀態比較好?
A:兩個都是很好的時間段。對我個人來說,早上有個黃金時間,就是我喝下兩杯黑咖啡,並還未吃早飯的時間。這個時間帶著飢餓感看書和記憶都特別好。
還有就是晚上。我寫作一般是在晚上。


Q:攝影、紀錄片和文字,喜歡哪種表達方式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會選擇哪一種作為偏重呢?

A:這三種表達方式我都在使用,因為我覺得都不錯。不同階段有不同偏重,一個階段的思考和狀態,總有一種相對適合的表達出口。我不作選擇,這些都是自然生髮的。



Q:物質和精神都能帶來快感和愉悅,幾個能給你帶來愉悅的東西?

A:真正的愉悅只有精神。最大的愉悅是思的愉悅。




Q:害怕變老嗎?


A:不怕。很歡迎。我老了會很好。


Q:最近在看哪幾位作家的書?

A:海德格爾、薩夫蘭斯基、本雅明、索羅姆。


Q:可否給十點讀書的讀者推薦一個喜歡的書和音樂(音樂人)?

A:書,不推薦。要是我推薦書,我至少可以每天推薦一本五年不重樣。所以我就不單一推薦一本了。


我還是經常會聽莫扎特的安魂曲。在家或者走在大街上,都好。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特別的隨筆集,龐雜、耐讀,是樊小純觀察記錄生活的隨感和在大量閱讀基礎上的思考。它其實主題明確:一個人如何逐漸完成自己。 熱愛,冷淡,堅韌,自覺,全然投入,置身事外。







*本文為十點讀書整理創作。其他公眾號若要授權白名單,請在後台回復「轉載」。





點擊本文底部閱讀原文查看十點讀書招聘】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來,跟我們一起學不枯燥的素描課吧
失戀要趁早
在愛情中缺乏安全感真的無藥可救嗎?

TAG:十點讀書 |

您可能感興趣

借我 | 樊小純
三行情書——樊小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