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位「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對匈奴的挑釁一再忍讓?

這位「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對匈奴的挑釁一再忍讓?

這位「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對匈奴的挑釁一再忍讓?

作者:我方團隊覃仕勇

毛主席在點評《東觀漢記》時,盛讚漢光武帝劉秀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說劉秀「最有學問」,是因為劉秀青年時期曾進入當時最高學府——長安太學學習,屬於受過正規教育的高等生,文化水平遠勝劉邦、朱元璋等開國皇帝。

這位「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對匈奴的挑釁一再忍讓?▲長安求學

說劉秀「最會打仗」,是因為劉秀白手起家,披堅執銳,百戰沙場,血戰十五年,以布衣取得了天下。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因此讚歎道:「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劉邦)而尤難矣。」認為劉秀打江山的難度比劉邦大多了。

這位「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對匈奴的挑釁一再忍讓?▲舂陵起兵

說劉秀「最會用人」,是指王莽亂政之世,海內鼎沸,群雄並起,各種勢力盤根錯節、犬牙交叉。可是,就在這種紛繁複雜、混亂不堪之中,劉秀卻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團結了一幫諸如鄧禹、馮異等等當世罕有的英傑在自己的周圍,又能因時而起,趁勢而進,分解或擊破各種勢力,甚至收歸己用。而在建國統一天下後,也未像劉邦、朱元璋那樣屠戮功臣,君臣之間和睦相處,善始善終。唐初名將李靖頌揚說:「獨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賢於高祖(劉邦)遠矣。」

這位「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對匈奴的挑釁一再忍讓?▲和衷共濟

實際上,除了這三個「最」之外,劉秀「以柔治國」的治國理念也讓後人感念不已。

「以柔治國」,即李靖所說的:「推赤心用柔治」。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劉秀回家鄉章陵(即舂陵)修葺先人墓園祭廟,宴請鄉鄰。劉氏宗室的老一輩婦女曾開劉秀的玩笑,說:「文叔小時候性格內向,和人交往害羞得像個女孩子,待人溫柔和善,哪知今天竟然成就了這麼大的事業!」(劉秀字文叔)

劉秀聽了,哈哈大笑,說:「好一個『溫柔和善』,告訴你們吧,今後我治理天下,也是用『溫柔和善』的理念來實施。」(「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在劉秀看來,國家長期遭受動亂,戰禍連年,就象一個飽受了病痛折磨的人,要想康復,就得通過柔順、緩靜的方法來調養。他說:「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

這位「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對匈奴的挑釁一再忍讓?▲宴會鄉親

當時,雖說天下初定,但局部還有很多戰爭在打,比如邊患,匈奴、烏桓、鮮卑等部落還在不斷地騷擾著帝國的邊境。

劉秀深感天下疲憊貧困,民眾都在渴望休息,因此下詔令:「邊關的將士以守為主,不宜出擊敵人,追虜料敵,不拘以逗留法。」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匈奴人趁中原動亂,不斷剽掠邊境,而且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對於很多中原帝王來說,但凡能抽出手來,都會狠狠地給匈奴幾下子。

劉秀作為一個「最會打仗」的帝王,而且手下全是百戰之兵、百戰之將,完全可以有能力教訓、甚至趕跑匈奴人。但劉秀悲天憫人,考慮到民生困苦,選擇了與民休息,息事寧人。下令罷省定襄郡(治山西右玉南),徙其於西河(治今山西離石),徙雁門(治今山西朔州東南),代(治今山西大同市之陽高縣),上谷(治今河北懷來縣東南)等郡,將吏民六萬餘口全遷入居庸、常山以東,盡量減少邊境上的軍事摩擦,減少兵役和勞役調度,向匈奴示以忍讓、退縮。

這位「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對匈奴的挑釁一再忍讓?

匈奴人卻更加肆無忌憚,一度進至天水、扶風、上黨、上谷、中山。劉秀努力剋制自己,一忍再忍,愣是沒有因此發動戰爭。

而由於匈奴人太過兇橫,西域諸如莎車、鄯善等國不堪匈奴的摧殘和蹂躪,曾聯合上書劉秀,表示願意歸屬漢朝,共同對抗匈奴。

劉秀以天下蒼生困苦為念,咬緊牙關,不答應。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前後,匈奴境內遭受到了罕見的旱蝗災害,「赤地數千里,人畜死耗大半」。東面的烏桓又看準了時機,不斷向匈奴發動攻擊,匈奴的國力因此日下千里,國勢衰微。在這樣生死存亡的關口,匈奴貴族中又發生了爭奪統治權的內訌。

這實在是消滅匈奴的大好時機,千載難逢。

東漢朝的文武官員紛紛請求劉秀髮兵,一舉將大漢的心腹大患匈奴消滅乾淨。

須知,平滅匈奴,那可是「萬世刻石之功」啊。

可劉秀經受住了誘惑,淡淡地說了一句:「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冷靜地選擇了放棄。

當年昆陽一戰,劉秀單騎闖陣,可謂豪氣衝天,武勇蓋世。這個時候選擇放棄,並非膽怯,而是不願勞師動眾,窮兵黷武。當然,這個時候選擇放棄,更不是要姑息養奸,而是「苟非其時,不如息人」。忍得一時的誘惑和衝動,充實了自身的力量,將來必定所向無敵!後來竇憲平滅了匈奴的事實證明也證明了這點。

這位「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對匈奴的挑釁一再忍讓?▲昆陽大戰

另一個相反的例子:17世紀初期到中葉,也就是明朝晚期,中國大地連續發生在歷史上也極為罕見的超大規模自然災害,出現了兩次「八年大旱」。在河南,還出現了整整三年時間裡沒下過一滴雨殘酷現實。而在大旱過後,又發生了特大蝗災和鼠疫。大明帝國國力大損。大明王朝的有識之士,如熊廷弼、王在晉等人都力主放棄關外,收縮防線,積蓄實力,靜養待變。楊嗣昌更是明確援引了劉秀隱忍匈奴橫行的例子,勸崇禎帝放低姿態,與滿清議和。可是,以東林黨為首的眾多正人君子聒噪於耳,致使大明王朝經年折騰。結果,折騰來折騰去,最終國滅。

劉秀愛惜民力和國家財力,一心推行「以柔治國」,自然要偃武修文,晚年與身邊的人談話,不願多提及武事。

皇太子劉強對父親行軍打仗的事抱有濃厚的興趣,曾向父親請教攻戰之事。

哪料劉秀當場翻臉,大聲斥責道:「往昔衛靈公向孔子請教爭戰之事,孔子不答。行軍打仗的事,不是你應該關心的。」

這位「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對匈奴的挑釁一再忍讓?▲勤於國事

伏波將軍馬援是東漢一代名將,他說的一句話:「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實是豪邁之至,千百年來不知激勵過多少熱血男兒、豪傑志士。

但是,決心遠離戰事的劉秀和好戰的馬援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的不同,註定了他們君臣的相處不會太愉快。

馬援死後,遭到的政治清算,估計也和這個有一定關係。

劉秀,在馬背上得了天下,卻毅然決然地拒絕在馬背上治理天下。他堅持貫徹「以柔治國」的理念,大力解放勞動生產力,以行政手段實施「度田」,鼓勵農桑,推行了一系列「與民生息」政策,重生的帝國迅速崛起,煥發出勃勃生機,很快迎來了中興盛世。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要忍讓匈奴?
史上最會打戰的皇帝面對匈奴的挑釁,是這樣回應的
這位被稱為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不遠征匈奴?
人物 | 史上最會打戰的皇帝面對匈奴的挑釁,是這樣回應的
東漢對匈奴的挑釁一忍再忍,全靠這父子三人,才讓匈奴乖乖來降
匈奴那麼強,為何漢武帝一次打的他們再不敢還手?
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不趁匈奴分裂將其殲滅?
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为何不趁匈奴分裂将其歼灭?
從戰神到昏君,只差一步,這位和漢朝攀親的匈奴王,變化咋這大?
战国时打的如此惨烈,匈奴为啥没能趁虚而入?因为有这三国
這一戰,匈奴在膽寒之餘不禁感嘆:壯哉,漢人!
毛主席眼裡最會打仗的皇帝,統一全國後為什麼不打匈奴
戰國時打的如此慘烈,匈奴為啥沒能趁虛而入?因為有這三國
秦始皇眼看就要滅匈奴,為什麼突然就不進攻了?難道是他怕了?
蝴蝶效應: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國,竟然毀滅於東漢一場搞笑的謀殺?
匈奴那麼厲害,漢武帝只殺了它十五萬人,為何從此一蹶不振!
西漢此人的出生,就是為了破匈奴的一生征戰,讓匈奴人膽寒的一位悍將
彪悍的匈奴後裔今何在?此國最多,卻死活不敢承認!
漢朝斬首匈奴十萬人,為何這一次匈奴再也沒能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