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高手是如何將畫紙做舊?

高手是如何將畫紙做舊?

?????


拍賣正在進行,馬上加入,撿漏多多!!

高手是如何將畫紙做舊?


做舊的方法,這種方法絕不是為造假,只為增加效果。


1、先將作品托於一較厚的紙張上,待半干時用棕刷用力刷,使字口出現少量墨痕。


2、用黃柏、皂角煮水刷作品多遍。可以洗掉浮墨,作品變的黃中帶黑,黃柏可以防止蟲蛀。

3、將作品揭掉,再重新托於一張新紙上。


4、用普洱茶末泡水刷作品多遍。


5、最後把茶末連水倒在作品上,過夜,除去雜物。


6、用清水多淋刷作品幾遍,干後揭重新接、托。


7、用白芨水刷作品,可以提高亮度,使作品有既老又新的感覺。

8、裱於第二次的負被紙上,完成。


也可以用舊報紙、紅茶、樹皮、板栗殼等煮水做舊的,也有用砂紙打磨的,但不論如何,最後一定要用白芨水刷一下,否則,墨色出不來。


作品多經過幾次水刷後,幹了一下就接開了,很容易的。


一天刷1——2次就可以了,不是很麻煩。


試驗過後,才知道怎麼做,如果您抽煙,趁著有水再彈幾下煙灰,效果更好。

做舊最好先托,否則作品會壞掉。


不妨說的細點。


我的這些方法是從故宮一位老裱畫師傅那學來的。在她的工作間曾看到乾隆泥金,就和現在市面上的紙一樣新,他們每天都在裱古人的奏摺、書畫,幾十塊模板滿滿的。有些古舊的東西破損嚴重,就用塑料紙墊在下面,然後再刷、托,這樣就容易多了,不會的兄弟可以這樣做。


她說,他們做舊最多用的方法就是用榛子殼,這可是秘方啊。打住!

古人加工紙的方法,先說老祖宗二王時期的塗布!塗布,顧名思義,就是在紙張上刷東西。刷的是什麼?古人太聰明了,他們知道宣紙洇的厲害(其實比現在的宣紙要熟的多),就在上面塗點東西,原來很簡單,就是把宣紙的縫、孔給糊住了,讓水不太擴散。光這樣不行,塗的東西多了就疙疙瘩瘩的,不利行筆,怎麼辦,很簡單,用光滑的石頭在紙張上壓、擦,紙張就光滑了,要解決的問題就那麼點。可現在人為了省事,喜歡廠肆的破爛玩意,不論好壞,還洋洋得意的炫耀——寫書法就都用宣紙,孰不知,那破玩意就是起老祖宗於地下,把全國的宣紙都獻上,他們也不敢動筆啊。


那個時期用的塗布材料很簡單,就是麵粉、滑石粉、H2O的混合物。


聖人書時,聞嘗手持紙張。用上面的方法把比較粗的麻紙或高麗紙加工一下,你也可以這樣牛一把!不信可以試試,決不是傳說。


下面將逐步介紹唐、宋元、明清時期不同的對紙張加工的方法,特別將隆重推出兩大高手(米、董)的獨門絕技。


周密在《癸辛雜識前集》中說:右軍少年多用紫紙,中年多用麻紙,又用張永義製紙,取其流麗,便於行筆。依此斷定,當時人書寫多用的是光潔流利的紙,這樣行筆便飄灑。而今天的人多用發毛的粗毛邊來書寫,還美其名曰練筆力,而右軍卻避之,其手下真無力呼?真的不知道今人練的是哪門子的筆力。


唐人多用白麻紙,皆先砑光,而後漿硾,若先塗布再砑光,效果就更好了。現在留下來的唐摩本,多是用這樣的方法先加工,而後響榻的。記得前幾年看過一為日本學者的論著,他說用高倍數的放大鏡看那些原件,在墨跡的裂縫中能隱隱看到發白的東西,應不是虛說。還說到古人有摺紙而書的習慣,因紙經過加工後變的硬了,所以在折處留下線條短痕,後被我國一位著名理論家引用,盜版用來說二王、書譜中的摺痕如何如何,結果國人就認為是他的發現,他也自得其說,實在可笑。


唐人摹二王真跡,多用硬黃紙,塗蠟使其半透明,也有宋人摹本,多用竹紙塗蠟。同今天的蠟箋差不多。


唐人薛濤制箋多用芙蓉花汁、雞冠花汁,色若桃花,亦有猩紅小箋,大家可以試一下。


現在流行的水紋紙最早出現在唐,但沒有實物,我們能看到最早的就是李建中大名鼎鼎《同年帖》。


謝公箋為宋謝景初所制,顏色繁多,比薛濤箋單一的紅色有了大的發展,有「十樣蠻箋」之說。這應算是現在廠肆色紙的鼻祖了。其實現在我們常用的紙,在古代都有,但古人有的我們卻沒有,為什麼?失傳了!為什麼失傳?技術發展了!難道技術發展了就叛經被道?沒錯!有錢就是娘,現在要娘不要老祖的大有人在,假如我開紙廠,我也會這樣。想超過古人,妄想吧你!不要說那些氛圍啊、環境啊、學養啊虛頭巴腦的東西,單就說材料我們就輸了一大截。有了良田才會有飯吃,而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在咱們這個圈裡還是不少滴,典水就是一個例子!

高手是如何將畫紙做舊?



說紙,除了硬黃之外,不能不說「澄心堂紙」、「宣德紙」,要說紙張加工,那還是明人厲害!澄心堂,後主李煜讀書、辦公的地方,因才子皇帝一心書畫詩詞。某日,一時興起,遂令群臣集體下崗在家待業,又找幾個造紙能工埴起大鍋於大殿上,干起了抄紙


的生意,昔日貴胄評議國家大事的地方就成了一個造紙作坊,註冊商標就叫澄心堂牌書畫紙。當然,這只是傳說,但由此可以看出此紙張的珍貴,那可是皇帝老兒拿江山社稷換來的啊!


史載,此紙是後主設官局監製的,專門為皇帝所用,高興了可以分賜一些聽話的大臣,廠肆根本就沒有。後來宋滅了南唐,宮人太監等偷了一些到外面去賣,那價格應該是相當高的。975年,南唐滅時,內府牆角堆存有數千張,後來就失蹤了,按公安的說法簡直就是人間蒸發啦。後來,一個叫劉敞的人以重金得100枚,贈給歐陽修10張、歐陽修又轉贈梅堯臣2張,那就不得了了。後來梅又在別人那受賄了100張,找人在歙縣依樣開始仿製,那人回贈了300張。


說的有點亂,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也不知道有用沒有,也許大家在一起吹牛時,可以說說玩。


說這紙好,那不是咱老李忽悠,相當的高級啊,其實我也沒有見過,就是乾隆皇帝也沒有這個眼福。什麼「百金一幅」、「滑若鋪玉」、「滑如春冰」等等,看著就暈。


這種紙尺幅為33*40CM,比現在的紙要厚,和人民幣差不多(千萬不要用人民幣去寫,老婆嗎您,後果自負)。必須冬天抄,皇帝提供小火爐,半干揭下塗布復烘,再採用兩面砑光技術,所以光潔如冰,我們現在看到的宋人的尺牘手札多是用這種紙寫的,不過,是仿製品。


砑光??——就是拿石頭蹭


漿硾??——就是在塗布紙上棰打


榛子??——你沒吃過,超市有賣


黃柏——實為黃檗,拼音打起來不容易,就湊合了。中藥店5毛一兩


皂角——中藥店有,更便宜


白芨水——就是用白芨炮的水,不能用泡


牛皮紙寫字很多人都試過,但太幹了,墨都浮在面上,效果不是一般的差。澄心堂紙假如這麼簡單,那後主虧的可就大發了。


不滲水不能算牛,雖然它一直姓牛,關鍵是要吃墨又不能洇。您見過用羊毫飽蘸墨和水放在加工過的生宣上的效果嗎?豆大的水珠就是不散開,當書寫時線條立即幹掉,沒想到吧!其實當初我也沒想到!!


宋人的書畫用紙比前代要大些。


就高度說:晉多為24厘米,唐、五代25、6、7厘米,宋30—35厘米,長度也明顯增大。種類也大大增多。


宋人加工紙的方法和前代在手法上沒有多大的改變,只是材料有了進步。如:今士大夫多糨而後用,既光且堅,以梅天水淋,晾令稍干,反覆捶之,使浮葺去盡,是謂春膏,其色如蠟,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鑒。


又:有彩色粉箋,其色光滑,東坡、山谷多用之作畫、寫字。


說了這麼多,我只關注「光滑」二字。


老米所言向來含糊,其論多霧裡看花,不好琢磨。向「刷子」、「八面出鋒」等等,典水認為都是他在欺,憑他的那點劣根性,他會說實話?以前我也這樣說過,但大家不信,認為只有刷才是正道,就此典水不再多說。


涉及到加工紙,他也沒有留下什麼話來,向《海岳名言》一樣,都是後人說的。就幾個字:多用植物粉汁浸後捶打,這就是宋人的「漿硾紙」。至於用的是什麼原料,不清楚。


說到現在,大家以為如何?似乎開始進入主題了,老米不告訴我們,咱不怕,因為加工紙的頂峰到現在還沒有出現,真正的高峰在明朝!


有幾個問題大家思考一下:


1、董其昌用淡墨在生宣上寫字為什麼和現在我們用生宣所產生的效果不一樣?


2、現在人寫字線條為什麼一抹黑,兩線重疊為什麼是個死疙瘩,也沒有筋呢?


3、宣紙究竟是薄的好還是厚的好?是光的好還是毛的好?


很想寫一本向孫先生《書法有法》一樣的書!但沒錢啊!真的不想爛在肚子里,即使沒有一點用,那也是心血啊!


依照上面的方法加工,畫山水、花鳥效果更好!那才叫潤,水能流下來的感覺!


但也要有好墨。


我選紙不論貴賤,重在實用,一般高級的書畫店是掏不到的。


還要先試後買。(-「光且堅「,-吸墨而不洇)


先賢在製作精良的上等絹上進行書畫,極品就那幾個,不好把握。若能得到蜀素這種頂級的原料,沒有千百金是拿不下來的。同樣拿董在紙和絹創作的作品相比,差別就一下分開了。


現在絹和加工紙在施墨後效果是沒法比的,主要是用的糨太重,墨都浮在表面上,很炸的。猛的一看還可以,但不能細察。


其實在古代用來寫字的宣紙價格也是很貴的,並且都和生活用紙分開來賣。


集加工技術於一體的一代明紙——宣德紙


前面說過宋元有仿澄心堂作坊,到了明朝,這一技術重新得到恢復,並比前代有了更近一步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技術更加精湛、品種更加繁多。


永樂、宣德盛世,國家經濟實力提高,手工業製作技術和工藝得到長足發展,宣紙的加工技術已經超過前代,人們稱這個時期的紙為「宣紙」(當然和安徽宣紙顯然不是同一個概念),與「宣德爐」、「宣德瓷」齊名。那時的宣紙主要產於江西,多供內府使用。


由於世面上這種紙很少見到,有些文人認為這種紙不宜用來書畫,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這種紙太名貴了,怎麼能用來寫字呢,得到的人只會在字畫裝潢的引首用上一小條,根本就不忍心在上面寫字。


宣德紙至薄能堅,極其精細,厚者可揭3、4張,白箋堅厚如板,面面砑光如玉。


順便說一下涇縣宣紙,這是古人說的,典水引用,以備與「宣德紙」作比較。


乾隆時期一位大臣沈初在《西清筆記》中說:"涇縣所進仿宣紙,以供內廷諸臣所用。匠人略加礬,若礬多,則澀滯難用......"。這裡說的是清出安徽所仿的「宣紙」,是供在朝諸臣使用的,相比「宣德紙」只供應內府,確實差了不少。


明加工紙種類繁多,不再贅述,若大家有興趣,我們可以再說,下面我想重點說的是紙張加工方面的技術知識。這些只是散見於古代典籍中,我於2000年前後開始關注這方面的知識,現根據記錄整理如下。說到明清加工紙,有一個人是必須介紹的,他就是明江南風流才子——屠隆。屠隆(1542—1605)字長卿,號赤水,浙江鄞縣人,萬曆五年進士,授潁上縣令,調青浦知縣,尋遷吏部主事,後以事忤上被罷官趕回老家,清貧,已賣文為生。其人有奇才,下筆千言立就,有詩文雜著行世。其為人放曠,極盡風流,整日醉卧青樓,擁香抱玉,比前朝天天抱著歌妓游花船的楊維楨有過之而無不及。只因風流成性,得了楊梅瘡,慘遭暴死。


雖然屠隆有萬萬不是,但他關於明代加工紙技術的記載,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在他的著述《考槃餘事》中有詳盡的敘述,選其中幾處,於大家共同學習。


大揭秘笈——造捶白紙法


法取黃蜀葵根搗汁,水一大碗,放汁1、2匙攪勻用,如根汁用的多了,反粘不好用。用紙10幅,將上一幅刷濕。再在上面加10幅干紙,以次相加。用厚石板壓一夜,第二天揭開晾乾,再壓一夜,第三天再晾乾。用打紙搥打千餘下,揭開晾乾。如此反覆幾次,就可以了。


最理想的效果:發光、潤如玉、堅且滑,發墨效果層次分明 。


典水曾用此法加工過,效果近香光墨韻。


這就是「漿硾」,董用的就是這種紙,老米用此法加工紙張,只不過他用的是植物澱粉,相比老董,自然就差了很多。


大揭秘笈——塗布紙加工法


取石灰或滑石粉碾成細粉,用水攪拌,除去雜物,放澱粉共煮,不停攪拌,一柱香時間,用排筆蘸混合液一張一張刷紙,注意均勻。


干後砑光,可除去刷痕,紙表面遂緊密光滑。可用。


效果:發墨層次分明,淡墨可看到筋。


現在市面上多出售仿古色宣,書寫時發墨效果很差,廠家是不會考慮這些的,明天將介紹這方面的加工方法,大家可以看看古人是如何做半生熟紙的。


葵箋


五、六月,戎葵葉和露摘下,搗爛取汁。用孩兒白、面鹿堅厚者裁段。葵汁內稍投雲母細粉,明礬些少和勻,盛大盆中。用紙托染掛干,或用以砑光,或就素用。其色綠可人......


1、戎葵:蜀葵


2、孩兒白、面鹿:紙張名稱


染宋箋色法


黃檗一斤捶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時,煎至二升止,聽用。櫟豆子一升,如上法煎水,聽用。胭脂五錢,深者方妙,用湯四碗浸榨出紅。三味各成濃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觀音簾堅厚紙,先用黃檗汁拖過一次,復以。櫟豆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更看深淺加減,逐張晾乾可用。


1、黃檗:中藥


2、櫟豆子:櫟的果實


3、觀音簾:紙名


4、拖過一次:把紙平鋪桌子上刷一次


今人做熟紙所用無怪乎膠礬,半熟紙亦然,用這樣的紙書寫繪畫,筆墨死、干,毫無生氣。古人的方法是把皂角搗碎了,用清水浸泡1天,再用砂罐煮一柱香時間,濾凈,刷紙。再在燙中放少量明礬,再刷1次,放干後就可以使用。如果放上2、3個月效果就更好了。


民間還有很多的方法


皂角中包含有皂角素和明礬混合遠沒有膠和明礬的混合物火氣大,現在人多用膠和明礬來做!這種紙保持了生指的特性,但生中帶熟。我曾經試驗過,效果很好。若用來畫畫更佳。


染:太厚的不好!面料、扎花最好,不過扎花太薄,不好整。單凈皮也可以。


塗布:越厚越好!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下圖直接閱讀——

高手是如何將畫紙做舊?


高手是如何將畫紙做舊?


高手是如何將畫紙做舊?


高手是如何將畫紙做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多一筆嫌碎,少一筆不夠
水榭長廊,水墨丹青
大寫意花鳥畫「大」在哪兒
中國茶杯里的幾何美學
宋元文人畫的審美追求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