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普利策捐建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始末

普利策捐建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始末


普利策捐建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始末



二零一二年,著名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ColumbiaJournalismSchool)迎來了百年華誕。與中國的習俗不同,哥大新聞學院的院慶沒有指定一個特別的日子舉辦「百年院慶大會」,而是舉辦了一系列院慶活動,包括學者論壇、新聞學五十年五十事,該院網站一年來陸續報道了美國各大報紙、紐約市的慶祝活動……好不熱鬧。

根據美國新聞史學界的共識,美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是由沃爾特·威廉斯(WalterWilliams)在一九零八年創辦的密蘇里新聞學院。愛波爾德(HansIbold)考證,威廉斯提議創辦密蘇里新聞學院的最初動議可以追溯到一八九九年,這時的威廉斯身兼《哥倫比亞先驅報》(ColumbiaHerald)主編及密蘇里大學校董會負責人(UniversityofMissouri』sBoardofCurators)。所以,從歷史意義而言,哥大新聞學院並不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所新聞學院。但是,在世界範圍內,其「風頭」卻蓋過了密蘇里新聞學院,這多少與其創辦者報業大亨約瑟夫·普利策(一八四七年四月十日——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相關。


然而,普利策為何要捐建這樣一所新聞學院?為何選擇了哥倫比亞大學?難道真的是因為哥倫比亞大學有意撇清與「黃色新聞大亨」的關係,才將該學院成立時間推遲到普利策逝世之後?按照國人的習慣,要追溯歷史,必然要有生辰時日,哥倫比亞新聞學院除了建成於一九一二年外,有沒有確定的成立日期呢?


創辦一所新聞學院


普利策建立新聞學院的構想,始於一八九二年。這一年,普利策接辦《世界報》第九個年頭。在這九年中,普利策通過發行價格戰(將報價從原來的四美分降至兩美分,迫使其他報紙從三美分降價)、言論版立場(以「真正的民主」為主旨)以及內容(增加關注社會勞動階層內容的新聞)、版式(發明「報耳」等)上等諸多方面的革新,打垮了戴納的《紐約太陽報》、擠壓了貝內特的《紐約先驅報》的增長空間,弄得此時仍藉藉無聞的《紐約時報》在這種格局下舉步維艱,幾近破產。正是看到自己事業的輝煌時期,也為了迎接其接辦十周年的慶典,普利策向當時的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塞斯·羅(SethLow)提議創設一所新聞學院。

在那個時期,新聞業仍維持著一種「師徒傳承」從業的慣習,對於正規的新聞教育,業內並不認同。對於大學而言,新聞是一種實踐性的行業,而當時的大學主要以哲學、神學等形而上的學科為主,新聞教育顯然無法攀上這個「高枝」,因此,哥倫比亞的校董們拒絕了普利策的動議。


轉眼間到了一九零三年,由於普利策眼睛徹底失明,且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聽不得任何的「雜訊」,已無法勝任《世界報》的日常管理,因此,普利策建造了一艘「自由號」遊艇,終日游弋在歐洲和北美,「遙控」《世界報》的運作。此時處於「自我放逐」狀態的普利策重拾創辦新聞學院的想法,並且決意將其付諸實踐。此時的普利策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之所以屬意創辦新聞學院是因為希望「教育報紙的作者和編輯以報業的理念」,「將新聞業從一個行業轉變為一個為公共利益而奮不顧身的專業」。


一九零三年的春天,普利策向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巴特勒(NicholasMurrayButler)和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CharlesW.Eliot)博士提出動議。有了上次哥大「閉門羹」的教訓,普利策這次更寄希望於哈佛。他派自己的私人醫生霍斯莫大夫(DrHosmer)親赴坎布里奇鎮,遊說哈佛。哈佛的回復十分謹慎。相反,哥大校長巴特勒比較積極。當年的三月二十七日,巴特勒將此動議提交給「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委員會」,並於四月六日提交給校董會並獲通過。


由此,普利策的捐贈落定在哥倫比亞大學。


合約

既然敲定了將在哥倫比亞大學創辦新聞學院,那麼捐多少錢?這筆錢如何花呢?這就需要普利策和哥倫比亞大學之間達成一致,簽立一份合約。


一九零三年四月十日,作為慶祝自己五十六歲生日的一項內容,普利策授意時任《世界報》財務經理的布拉福德·梅里爾(BradfordMerrill)起草一份資助新聞學院的合約。梅里爾在六月二十三日拿出了第一稿,普利策提出了十一點修改意見。由於普利策本人不想向公眾公開這份合約的具體內容,因此,哥大對此諱莫如深。幸好,時任《世界報》評論版主編、一九二四年《普利策傳》的作者唐·卡洛斯·塞茲詳細記述了這一段史實,有助於還原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創建時的情況。


普利策決定捐助二百萬美元,在一九零四年六月一日前,先期支付一百萬美元,新聞學院成立後三年內再支付一百萬美元。


第二期一百萬美元的捐款中,五十萬將用於設立獎金和獎學金,獎勵那些在公共服務、公共道德、美國文學以及新聞教育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具體如何設置,將在新聞學院成立後三年內,由普利策和哥大協商決定。哥倫比亞大學需要提供MorningsideHeights的土地,建立新聞學院的大樓。大樓的建設和日後的維護費先從首次捐助的一百萬美元中劃撥五十萬。普利策死後,這座大樓應以普利策名字命名,另外,在樓內樹立石碑,碑上鐫刻「紀念我的女兒露西爾」。(露西爾是普利策的第二個孩子,最大的女兒,生於一八八零年九月三十日,一八九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因病去世。普利策共有七個子女,三子四女。其中大女兒露西爾和二女兒凱瑟琳未及成年即夭折。凱瑟琳不足兩歲便去世了。普利策對露西爾疼愛有加。長子拉爾夫雖然十分勤奮,在《世界報》中兢兢業業從基層做起,卻始終得不到普利策的信任。因此,普利策去世後,將大部分財產〔包括《世界報》〕留給了自己未成年的小兒子,這也是後來《世界報》沒落的一大原因。)


這筆資金以「普利策基金」的名義,以利息資助普利策大樓的維護、新聞學院教職工的薪水以及教學經費。

哥倫比亞大學對新聞學院負有技術和專業指導的責任,哥大必須秉持自由精神,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向最為廣大的學生提供最高的學位。新聞學院的組織機構、課程設置由哥大制定,但是,必須徵得諮詢委員會的同意,並採納其意見。這個委員會的成員應由相關領域的傑出記者和編輯組成。具體人選由普利策提名,哥大委任。新聞學院課程可以由哥大根據實踐情況的變化增刪,以增強新聞學院的實用性。


報考新聞學院的學生,需要考察其通識、人品以及是否有能力完成課業,不需拘泥於其之前的學歷,如果學生能圓滿完成新聞學課程的考試,應該得到相應的學術能力證明、畢業證書。


一波三折


為了回應外界的質疑,普利策早在一九零二年五月,便撰寫了一篇近一萬六千字的長文《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TheSchoolofJournalisminColumbiaUniversity)。更為合適的說法是「聽寫」。因為此時已徹底失明的普利策無法寫作,只能由秘書代為動筆。在文章的開篇,普利策無不悲涼地向讀者致歉:「假如我對於這些批評(指對於創辦新聞學院的質疑——本文作者注)顯得混亂或者重複的話,敬請諒解,畢竟(本文作者加)我是靠聲音,而不是筆,來寫作本文的,文章的修改是通過耳朵聽,而不是自己看——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呀。」文章一九零四年發表在《北美評論》(TheNorthAmericanReview)五月號中。普利策從大學新聞教育的可能性、大學新聞教育的內容、新聞教育的實施、新聞教育的意義四個方面,全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文章的開篇,普利策樂觀地預測:「我承認(創辦新聞學院)困難重重,但是經過客觀的權衡之後,我現在更加有信心這一信念必然會取得成功。在這個世紀結束的時候(指二十世紀),諸君將會接受新聞學院作為高等專業教育中的一個特色,就像法學院、醫學院一樣。」事實上,普利策的這一夢想在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創立十二年,也就是他去世十三年之後便已實現。根據唐·卡洛斯·塞茲的統計,到了一九二四年,美國的州立大學中有二十九所開辦了新聞系,州立學院和學校中有十七所有新聞課程,私人創辦的高校中有四十一所進行新聞教育。

為了不讓外界質疑新聞學院與《世界報》的關係,普利策明確表示,一旦資助事宜既成,他就將「甩手」不再介入,將新聞學院的大權交由哥大和諮詢委員會。眼看著自己的理想邁出了最為艱難的起步,普利策不忘揶揄當年不願合作的塞斯·羅,普利策在給布拉福德·梅里爾的信中表示,要聯繫塞斯·羅告知此事,提提當年事。


普利策信心滿滿預期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能在一九零四年建成,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由於在諮詢委員會人選的問題上,普利策與哥大未能達成一致,致使哥倫比亞新聞學院的建立推遲了八年之久。


哥倫比亞大學校董以及巴特勒校長由於擔心外界對新聞學院的非議,建議在人選問題上謹慎些,不要過於倉促。此時的普利策接受了這一建議,並且表示,可以將諮詢委員會的成員擴充到十五人,不過,他需要補充哈佛校長查爾斯·艾略特、康奈爾大學校長安德魯·懷特(AndrewWhite)。出於「常春藤名校」之間的競爭,哥大校董豈能坐視哈佛和康奈爾校長坐地「摘桃」,因此,艾略特和懷特的提名迅速被否決。一九零四年八月十一日,普利策徹底失去了耐性,他電告具體聯繫哥大的梅里爾:「電告巴特勒,我堅持提名。提名不能改。最終決定。」巴特勒親筆致信普利策重申立場,並且建議在當年十月前拿出普利策和校董都滿意的人選名單。


普利策原本計劃讓哥倫比亞大學以巴特勒校長的名義發表一份合作聲明,但是,此時,他已經無法再等待了。他命令梅里爾在八月十四日發表公告,說「出資者已經選定艾略特、里德、麥克爾威、勞森、泰勒出任諮詢委員會委員」。想來一招「米已成炊」。不過,梅里爾並未執行。十五日普利策再次施壓。最終在十六日,哥大妥協,巴特勒發表聲明,接受巴特勒、艾略特、懷特、里德、麥克爾威、勞森、泰勒、鮑爾斯為諮詢委員會成員。


面對哥大方面的諸多顧慮,普利策措辭強硬,電告巴特勒希望他能明白自己在此活動中應盡的責任,下了最後通牒。然而,普利策的「硬拳頭」次次打在了哥大的「軟棉花」上,因此,普利策在他有生之日不再籌謀此事。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八日,普利策在「自由號」上平靜辭世。一九一二年七月二日普利策夫人為新聞學院大廈奠基。同年九月三十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正式成立。翌年九月十三日,新聞學院正式搬進了「普利策大樓」。


新聞學院的諮詢委員會最終由十二人組成:《世界報》的約翰·西頓(JohnLangdonHeaton)、瓊斯、巴特勒、鮑爾斯、勞森、麥克爾威、米勒、米歇爾、里德、泰勒、美聯社的斯通(MelvilleElijahStone)、費城《新聞報》的威爾斯(SamuelCalvinWells)。艾略特、懷特最終依然未能入選。


作者:郭之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古代帝王如何從「政治世家」手中收回權力?
愛情古詩詞100句!「我愛你」,學一句文雅的表白
精選宋人佳句四十三首
古代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梅花

TAG:水煮百年 |

您可能感興趣

雙面洛克菲勒:資本主義推銷員捐建了協和醫學院
101歲高齡億萬富豪克菲勒逝世,曾捐建北京協和醫學院
胡歌捐建希望小學,學校名字讓人眼眶濕潤
中國為緬甸密支那兩所孤兒學校捐建新校舍啟用(高清組圖)
古天樂捐建小學 羽泉行善報廢百萬新車
捐建80多所希望小學的聯合國「愛心大使」——古天樂
「南開書屋」捐建儀式在威海榮成市第三十二中學舉行
周星馳的御用配角,把退休金捐建希望小學,80歲大壽好友齊慶祝
劉文彩捐建的文彩中學,如今變成私利學校,讀一年書最少花10萬
港媒:全民捐建航母 打造毛澤東艦
張之洞捐建希望小學,死後多年,這學校學生掘了他的墳墓!
男神胡歌捐建希望小學,單這個小學名已讓所有人佩服
李嘉誠捐建香港慈山寺觀音聖像壯嚴宏偉
台灣捐建的國會大廈,成了巴拉圭民眾發泄不滿的地方
杜月笙捐建的醫院,曾派員參加抗美援朝,醫生還立過三等功!
古天樂在內地默默無聞地捐建了70所學校
中國乞丐真有錢,有人靠要飯捐建三所希望小學,比肩印度聖雄甘地
古天樂低調捐建貧困地區學校高達79所,近年捐款超千萬!
他曾是TVB最年輕視帝,低調捐建百所學校,被稱慈善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