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太虛大師詩偈賞析

太虛大師詩偈賞析

太虛大師詩偈賞析


鄒相


太虛大師(1890年~1947年),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號太虛,浙江崇德(今桐鄉)人,近代佛門高僧,以倡導人間佛教著稱。師六歲時,入蘇州小九華寺(又名九華禪院)披剃為僧,後在寧波天童寺依寄禪和尚受具足戒。太虛大師精研佛學,留下一大批寶貴的精神財富。他提倡「人生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在於: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饒益有情」的精神去改進社會和人類,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後世如是評述太虛大師:他是民國時代佛教革新運動的倡導者,是佛教新舊派對立時代的新派領袖,乃至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全國佛教領袖,是《民國高僧傳》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太虛大師一生筆輟不耕,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偈。現摘錄幾首,加以賞析,與各位同修一起感受太虛大師的高尚情操、悲憫情懷及慈悲濟世的精神。


《滿四十八說偈》(迴向外祖母張周氏母呂張氏獲增安樂)——「墮世年復年,忽滿四十八,眾苦方沸騰,遍救懷明達。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光陰似箭,造化弄人,轉眼間,已逝去四十七年,在四十八歲這年,太虛大師慨嘆不已,發出了「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的心聲。誠然如此,我們學佛修行,不是為了攀比和自以為是、高高在上,而是為了消除功高我慢,消除貪、嗔、痴之毒,最終成為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覺者」——佛。學佛就是學做人,找到自己的真如自性,開啟自己的般若智慧,「人成即佛成」,這才是真理,才是妙門之道啊!

太虛大師詩偈賞析


《夢》——「立身已在最高頂,除卻太虛無上頭。但向太虛重進步,有人行處不堪游。」作為佛子的我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這已經是榮幸之至了。在學佛修行之路上,我們就像在夢境里,向著夢最終的方向前行,去尋找我們的佛性,去證得自身的佛性。「但向太虛重進步,有人行處不堪游」,唯有精進勇猛、勇往直前、直下承擔,才能在學佛修行的大道上走得更遠。


《自題》——「你,你,我認識你,我認識你,你就是你。」你是什麼?你就是你,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離不棄,你就是你。在這首偈子里,太虛大師以簡單扼要的字句,向大家表述一個道理:我們的自性,我們的佛性,是不生不滅的,它就在那裡。你見,或不見,它都在那裡;你念,或不念,它都在那裡。宋代柴陵郁禪師有一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你,你,我怎能不認識你!


《訪雪峰太虛洞示芝峰》——「吾無隱乎爾,何處不呈身!世界亦非果,微塵焉所因。」你又沒有隱身衣,在哪裡就能看到你。「野狐禪」的公案,佛子們並不陌生,深信因果、不昧因果,這是學佛人最基本的認知。你做壞事,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以為就不會有什麼果報。要知道,因緣果報是毫釐不爽的。太虛大師說,「世界亦非果,微塵焉所因」,這即是對因果如影隨形的最好詮釋。


《偶成二首》——「漫言大道木無生,實是無生無不生。了得人天若泡影,好從泡影說緣生。若能行地無行跡,登地由來無地。天女曾詢舍利弗,汝阿羅漢得何曾。」通過這首詩偈,太虛大師向後學傳達了「萬法皆空」的無常、無我之理。「了得人天若泡影,好從泡影說緣生」,這和《金剛經》里講到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蘊意是相同的。「有生總在業冤中,悟到無生才是空」,我們不能在生死中打轉,不能在輪迴中執著,要深信法無定法、萬法皆空的如是本意,才能擺脫煩惱障,獲得正知正見,贏得自在洒脫的人生。


《題無量壽佛馴獅圖》——心慈無嗔,猛獅亦馴,各安生理,天下歸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教說法度人之本懷,就像太虛大師在這首詩偈中寫的「心慈無嗔,猛獅亦馴」。在佛教中有「馴獅」的故事,如文殊菩薩不僅馴服了猛獅,還讓其成為自己的坐騎。正所謂「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因為嗔怒,而讓我們心生耿介、爾虞我詐。若大家都能「各安生理」,一切以平常心應對、淡然處之,則能「天下歸仁」,天下也就太平了。

太虛大師詩偈賞析



太虛大師遺墨


透過太虛大師的詩偈,我們也能品讀出他的人格與秉性。慈悲為懷、度化眾生,是他堅守的初衷;倡導佛教入世,將佛法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進而解決眾生的心靈問題、人生問題,是他踐行的目標。「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太虛大師讓我們領略到了一代佛門高僧、法門龍象的真實風采!


(鄒相,2011-12-9於鄭州,刊載於《正法眼》2013年第1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林寺官方網站 的精彩文章:

有求皆苦,無求得大勢
人生需要隨緣
人生就是當下活著的滋味
細數中國百姓民俗中的佛教元素
林夕:洞識世事無常

TAG:少林寺官方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