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自然與人-14.11——海王星軌道之外還有很多小行星

自然與人-14.11——海王星軌道之外還有很多小行星

自然與人-14.11——海王星軌道之外還有很多小行星



摘要:在海王星軌道之外還有一個包含小行星數量更多的「柯伊伯帶」,在其更遠處又還有「奧爾特彗星雲」帶,都是從太陽初期至今,被強太陽風直至現今的弱太陽風所先後噴射出去的物質堆放而成的。

在太陽系中,除了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有小行星帶之外,在海王星軌道之外還有一個小行星帶被叫做「柯伊伯帶」。「柯伊伯帶是太陽系中位於海王星軌道外面的第二個小天體環帶」;「1992年發現第一顆柯伊伯帶天體,到2010年1月6日已發現999顆。估計直徑大於100千米的柯伊伯帶天體有10萬顆,大於10千米的有2億顆」【4】。顯然,這個柯伊伯帶小天體的數量,比起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數量還要多,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隨著科技進步,人類觀測到了更遠和更多的天文現象,這十分令人欣喜,但只見報道卻不見有現代天文學家做出認真的解釋。的確,用大爆炸理論和星雲說是很難做出解釋的。然而,我們從核球噴射論看來,柯伊伯帶的形成是很簡單而自然的事。具體地說,現在的一次太陽風爆發,還能噴射出數以億噸計的物質,而這些物質又都被噴射到海王星軌道半徑以外的地方去。因此,從太陽初期誕生出八大行星之後至今,誰又能真正估計出,究竟有多少太陽物質被噴射而堆放到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廣闊圈層中去呢?恐怕「大於10千米」的天體還遠不止「2億顆」吧!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更遠的「奧爾特彗星雲」帶哩!


有文獻介紹說:「位於離太陽3萬~10萬個天文單位的區域,分布著約1000億顆彗星,總質量與地球質量相當,稱為奧爾特彗星雲」;「如果說火星木星之間的小行星環帶一樣是扁平系統,柯伊伯帶已經不再扁平,而太陽風粒子就完全是球形分布了」【4】


是的,火星、木星之間的小行星是由一兩顆本來完整的星體爆開出來的,它們當然就還是扁平地分布在大行星共同的轉盤之中,所以「一樣是扁平系統」。

柯伊伯帶中的小天體,是多年來較強的太陽風噴射所堆放起來的,但強太陽風的噴射緯度不可能只被限制在赤道附近,而是會在低緯度的一定範圍之內。況且,一個小角度的扇形,延伸到很遠的地方去之後,就不可能再是一片扁平的盤狀了,所以才使「柯伊伯帶已經不再扁平」。


至於較弱的太陽風,發生緯度就會分布得更廣,因此「太陽風粒子就完全是球形分布了」。也正因如此,彗星的軌道面就什麼緯度都有。有關彗星的更多情況請看「自然與人-10.7~10.8」。


請朋友記得在「寫留言」處多留下寶貴意見,謝謝!


參考文獻:


【4】《文科天文》蘇宜編著,科學出版社,2010年,16、38、43、44、60、67、110、112、113、119、120、124、126、127、131、144、158、159、165、174、175、185、187、188、221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與人 的精彩文章:

TAG:自然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