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鳴驚人貝齊格:超分辨熒光顯微的諾獎旅程

一鳴驚人貝齊格:超分辨熒光顯微的諾獎旅程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2016年,應用物理學家埃里克·貝齊格 (Eric Betzig)獲選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他曾因研製出「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而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令人驚訝的是,他曾有十年時間並沒有從事科研。讓我們看看這位發明家一路如何走來。


原作Caltech Alumni


編譯凈涵


出品 知社學術圈

1994年的秋天,埃里克·貝齊格深深地思考了自己的科研追求。他有一個很美妙的想法,能夠打破當時的局限,在微小尺度下捕捉圖像。不過為了撫養新出生的孩子,他放棄了貝爾試驗優越的研究職位,從而也失去了推進自己研究的有利資源。


「我決定公布出我的想法,把它丟進科研圈裡。」 貝齊格表示,「我覺得自己很可能到此為止了,將和科學不再有瓜葛。」

一鳴驚人貝齊格:超分辨熒光顯微的諾獎旅程



二十年後,憑藉那篇論文,以及隨後的一系列重要成就,貝齊格走上了2014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台。

貝齊格在美國底特律一帶長大。父親曾在汽車製造業工作,貝齊格認為正是這種環境的影響使他對工程學著迷,進而邁進了加州理工的大門。他這樣講道:「加州理工帶來的是浩如煙海的理論科學,我想本科期間是我人生中壓力最大的一段歲月。」作為新生,貝齊格在第二年就參加了暑期大學生研究項目 (SURF),和當時從事飛機不穩定性研究的航空學教授Garry Brown一起工作。「通過SURF我才突然發現,對於真正探索實驗科學來說,我之前不過是在撓痒痒。」貝齊格講。

一鳴驚人貝齊格:超分辨熒光顯微的諾獎旅程



貝齊格隨後進入康奈爾大學,並首次接觸到日後深深影響其科研生涯的顯微鏡學——即通過顯微鏡觀測裸眼無法觀察的小尺度事物的科學。


顯微鏡技術有很多種,比如X光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掃描顯微技術等,它們為微觀世界提供了不同尺度的窗口。傳統方法是光學顯微鏡,通過可見光穿過透鏡,使研究人員得以觀察微生物。不過這裡有個問題,在微小尺度下,光學顯微鏡會遇到障礙,即物理學上所謂的Abbe衍射極限。也就是說,任何小於半個光波長度或者0.2微米的物體,都無法被顯微鏡識別。

貝齊格加入了康奈爾的研究組,希望在Abbe極限上有所突破。「捕捉活體細胞圖像這樣的事簡直太誘人了,我必須加入其中。」 貝齊格開展了一系列實驗,並在早期取得了顯著成功。隨後他加入貝爾實驗室。1993年,已經能夠跨越衍射極限,在室溫條件下取得單個分子的圖像。

一鳴驚人貝齊格:超分辨熒光顯微的諾獎旅程



然而不久之後,他決定放棄。「我很沮喪,」貝齊格說,「我們的實驗方法遇到真正的物理學極限,科研經費也受到限制,而且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人已經太多了。我撞上了自己的極限。」 貝齊格開始把精力放到家庭上,在家發表了他的論文後,投身到私營企業當中。90年後期,他來到父親的汽車供應公司工作,並設計出一系列實驗性製造工具。「我是個優秀的工程師,但是個差勁的商人,」他開玩笑說,「我創造出一些很棒的工具,但並不能在汽車工業里施展拳腳。」

2003年,離開貝爾實驗室後時隔十年,科學的呼喚終於衝破牢籠,貝齊格在自己家中搭建了實驗室,拿起他塵封已久的科研,開始琢磨一些新想法。他重新和貝爾實驗室的同事兼導師Harald Hess取得了聯絡。「Harald和我想去旅行,比如去約書亞樹或者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好好想想我們到底想做些什麼。」在去佛羅里達拜訪同事的時候,這兩個人突然有了一個主意——能夠聯繫起貝齊格1994年論文的主意。

一鳴驚人貝齊格:超分辨熒光顯微的諾獎旅程



Adaptive Optical Microscopy


那時候,貝齊格已經能夠獲取單個分子的圖像,但技術仍有局限。「如果能夠有一組分子,使它們的衍射極限斑點重疊,」貝齊格介紹,「我在1994年的想法是假如你有方法使它們各個區別開來——無論是什麼——你都可以將它們分離。然後,你就可以定位它們的坐標了。」不過該如何標記出這些分子?當時貝齊格並沒有答案。


時隔十年,貝齊格和Hess在佛羅里達學到了製造蛋白熒光的新技術。可以這樣講,研究人員現在能夠鎖定目標分子,使其「開關」自如——就像電燈開關一樣。


貝齊格終於找到了他要的標籤。只要每次對一小部分分子進行開關操作,他就能獲得孤立分子的圖像,儘管解析度較低,但每個都單獨地閃耀著。貝齊格說:「每個分子都好像一個模糊的燈泡。」不過這已經足夠了,他能夠藉此確定分子中心,並以高精度確定每個分子的位置。貝齊格認識到,通過結合上千幅這樣的小範圍圖像,他能夠編織出一個能夠突破Abbe極限,清晰顯現出納米尺度結構的超級圖像。


「我們都嚇到了,這看起來很顯而易見也很簡單,為什麼沒有人想出來?」 貝齊格回憶。

一鳴驚人貝齊格:超分辨熒光顯微的諾獎旅程



他們兩人很快在Hess家裡組建實驗室,不到半年,就在Hess家客廳地板上做出了顯微鏡原型。他們將其稱之為光催化定位顯微鏡 (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PALM),並於2006年在Science首先發表予以介紹。這距離他們就這一想法開始著手僅不到一年。


這一創造為這種新型顯微鏡帶來了巨大的關注。2014年,貝齊格因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同時獲獎的還有為單分子顯微鏡研發做出突破性貢獻的William E. Moerner和研究出使熒光分子發光方法的Stefan Hell。


時至今日,貝齊格依然在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推動著顯微鏡成像技術的發展。自2005年以來,他一直在這裡工作。


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僅僅幾周,貝齊格又在Science上展示了新的創造——點陣光學顯微鏡 (lattice light-sheet microscope)——能夠在顯微尺度下以驚人的解析度製作三點陣圖像視頻。

一鳴驚人貝齊格:超分辨熒光顯微的諾獎旅程



Lattice Light Sheet Microscopy


「就像我以PALM為驕傲一樣,我知道這件新工具是我的傑作,」貝齊格說,「我們終於有了一樣工具,能夠理解細胞的複雜性。」


貝齊格很希望其他科研人員能夠在他創造的工具基礎上,繼續前進,不畏風險,堅持不懈,取得他們自己的發現。


「人們總是被鼓勵要承擔風險,這很好。」貝齊格在諾貝爾演講的結尾說,「但如果你沒在大部分時間都失敗,那就不叫風險。對於所有那些以他們的財富、事業和聲譽做賭注,但最後失敗的人,請記住那種抗爭本身就是回報,你會擁有那種滿足,為了使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你已經付出了你的一切。」


http://www.alumni.caltech.edu/distinguished-alumni/2016/5/27/eric-betzig-bs-83-physics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社學術圈 的精彩文章:

甘陽:中國人簡單化學習西方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Nature:數名研究者證實可重複性,韓春雨已提交詳細protocol
諾貝爾獎匯聚一堂:科學如何改變生活
一波三折韓春雨-仇子龍確認重複其驚世工作?
Journal of Materiomics第一卷第四期

TAG:知社學術圈 |

您可能感興趣

熒光顏料與熒光粉,傻傻分不清楚?
分子篩限域的碳點為什麼能夠具有超長的熒光壽命?
腫瘤現形記:高分辨熒光顯微成像儀發力
原子發射光譜法與原子熒光、分子熒光、分子磷光光譜法的差別
特卡波湖的藍,是一種彷彿熒光一般的藍色,通透而又發著亮光
一萬年的憤怒 伊利丹巨幅熒光壁畫登場
熒光下的精彩,曾獲國際大獎的荷花鈔
如繁星一般閃耀的可愛小魚,自帶熒光閃閃五彩繽紛,猶如節日燈光
這雙炫酷的超輕羽毛鞋,竟然出了熒光限量款~
我國超分辨熒光成像獲得新進展
紐約時裝周妝容欣賞:熒光眉、眼淚妝、柔和煙熏,各具特色異彩紛呈
微生物、熒光劑超標、塵埃多…警惕「雪白的餐巾紙」
這雙炫酷的超輕羽毛鞋,竟然出了熒光限量款
全世界第一條肌肉型發光的熒光魚——金斑馬
從楊洋的魅惑眼妝到羅晉的一頭雞毛還有嚴屹寬的熒光唇,電影版《三生三世》這是鬧哪樣?
這種一元錢,有的號稱「五星熒光幣」,你中招了嗎
北京大學:新一代微型雙光子熒光顯微鏡研製成功
驚艷春日的星空熒光海,堪比墾丁的繁花小清新,浙江的海島千島千樣,去一次怎麼夠?
驚喜!世界上第一個熒光蛙正式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