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版攝影下的國家公園
Ruhter追憶道:「我們曾蹉跎了很多年,終於在那個時刻全力一擊,第一次取得成功就是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
攝影:IAN RUHTER
撰文:Sarah Polger
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與發展,圖片變得越來越快餐化。途經某地時隨手拍上幾張,然後轉身趕往下一個目的地,很少有人停下來享受身在其中的樂趣。幾年前,攝影師Ian Ruhter決定暫停數字與商業攝影的工作,拾起舊時的經典攝影法,也就是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濕版攝影法。Ruhter橫穿整個美國大陸,每到一處國家公園或自然風光地,就放慢腳步用現在和曾經流行過的兩種攝影法進行拍攝與對比。
為了慶祝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百歲生日,我們特意邀請Ruhter來介紹一下他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濕版攝影經歷,畢竟那裡有美國最磅礴的國家寶藏。
錫版攝影中的約塞米蒂山谷。
攝影:IAN RUHTER
「在我們進行濕版攝影創作時,一輛由公園管理員駕駛的旅遊大巴停了下來。她認出了我們,並興緻盎然地觀看我們的攝影過程,還參觀了我們的攝影車。」Ruhter笑道。
錫版攝影中的約塞米蒂瀑布。
攝影:IAN RUHTER
「整個拍攝過程可謂困難重重。因為在公園裡駕駛巨型攝影車比起肩抗攝影器材要麻煩多了,我們不得不即興發揮。」Ruhter介紹道,「這張約塞米蒂瀑布的構圖就比我原本打算的要緊湊。但後來細看時卻又覺得如此近距離的拍攝更顯出了大自然的瑰麗。」
在你進行濕版攝影創作的景點中,約塞米蒂的地位是如此重要。這裡是如何打動你的呢?
是Carleton Watkins的作品讓我沉迷於約塞米蒂的魅力中,他是最早一批涉足美國西部的個人攝影師之一。他的濕版攝影創作生涯幾乎都獻給了約塞米蒂,他對約塞米蒂的攝影記錄是該地最早最重要的影像資料。當時,照片中的大自然之美成功地吸引了全國範圍內的眾多政客和組織機構,他們不遺餘力地宣傳對約塞米蒂亟待實施的保護計劃。1864年,林肯總統簽署了《約塞米蒂法案》,由此開始了各項有關國家公園的保護措施,也為國家公園理念的推廣鋪平了道路。
Watkins不但追逐攝影藝術,還深入科學、探索等多個領域,另外還以超大尺寸的濕版攝影而被人銘記。我希望自己能像Watkins那樣記錄約塞米蒂,親身體驗他曾經使用過的攝影方法,並夢想著創作該公園最大尺寸的濕版火棉膠攝影作品。
我的第一次嘗試就一敗塗地。但我知道Watkins也曾經歷過這樣的失敗,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直到成功。那一刻的內心世界讓我更進一步地了解Watkins的心路歷程。
你是如何走上濕版攝影這條道路的呢?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商業與期刊攝影,也算是見證了數字攝影的發展。為了工作和客戶,我不得不選用數字攝影這種方式。大部分工作項目和客戶還會要求我對自己的攝影作品進行再加工。整晚的後期修改讓我疲憊不堪,這真的是在從事攝影嗎?
半圓丘,據推測拍攝於1865年,所用方法正是Ruhter如今採用的。
供圖:THE SANDY WOLFE COLLECTION
這種後期加工必然關係到道德問題:人們通過修改圖片來達到某種目的,滿足某種需要,這合情合理嗎?每當我修改圖片時就覺得自己被熔化在這鍋鐵水中。而且我的攝影作品竟然被烙上了負面的印記,這太浮躁太假了,我不想這樣。
我做了深刻的反省,並找到了濕版火棉膠攝影法。這種攝影方法,每次拍攝都要在玻璃或金屬版上塗抹液體火棉膠使其具有感光性,曝光時間從幾秒鐘到幾分鐘不等。一旦完成曝光,必須趕緊進行顯影、定影,影像也由此定格在方寸間,不可以進行後期加工。這種「說真話」的攝影方法才值得人們深愛,不是嗎?!
Ian Ruhter和Will Eichelberger從攝影車內望向車外,這輛車也是該團隊創作超大尺寸濕版攝影作品的工作室。
攝影:TIM PEARE
這三張27乘35英寸錫版攝影作品的拍攝花了一整天時間,而且能滿足Ruhter要求的只有一張。
攝影:IAN RUHTER
Ruhter拿著24乘30英寸的錫版攝影作品站在約塞米蒂瀑布前。這個瀑布實在太高大了,他只能拍到它的上半部分。他希望能拍攝出全世界最大尺寸的濕版攝影作品,展現該瀑布的全貌。
攝影:TIM PEARE
人們聚集在約塞米蒂山谷附近的露營地,欣賞Ruhter拍攝的風景照。
攝影:TIM PEARE
這種攝影法非常耗時,具體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
確實很慢很慢。我通常會在早晨把設備安裝好,然後一直忙到太陽下山才收工。但這也讓我有充足的時間體驗拍攝地的自然之美。感受光線的變化,感受腳下泥土的柔軟,在對焦時還能發現平時從未在意的細節。
在約塞米蒂進行濕版攝影創作有什麼獨到之處嗎?最大的挑戰又是什麼呢?
濕版攝影的最大特色莫過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把1865年拍攝的濕版攝影照片與我在2016年拍攝的相比,你可以真切地體會歲月的流逝,找出些許變化,而且這些改變都是真實的。
最大的挑戰是需要花費一整天來完成拍攝,心裡想著能否收穫一張滿意的照片,這既是煎熬也是期待。另外,我打算在約塞米蒂拍攝出比Watkins的攝影作品還要大的濕版攝影照。但相比於大師的專業技藝,我不過是接觸濕版攝影才一年的新手,我必須正視自己磕磕絆絆的創作之路,不畏艱辛與失敗。想通了這些,我在沉寂兩年之後又踏上了約塞米蒂的征途。
名為Tunnel View的約塞米蒂山谷觀景點是該公園最擁擠的景點之一;幾乎每天都有數百名攝影愛好者列陣於此。這對Ruhter來說就更尷尬了,龐大的攝影車想找個好位置太難了。「最終我們在側面找到一處空地,眼前的樹木剛好形成完美的前景,同時還能效仿Watkins前輩的作品,以作致敬。命運的安排似乎很不錯呢。」Ruhter笑道。
攝影:IAN RUHTER
記得第一次在約塞米蒂進行濕版攝影時,我緊張得不行,那種等待結果的折磨讓人坐立不安。當我看到影像在定影劑中逐漸顯現時,我才放下心來,在約塞米蒂的第一次濕版攝影算是成功了。信心倍增的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一發不可收拾。
你為了攝影創作駕車奔波,這種方式會給你帶來哪些影響呢?
駕車攝影旅行確實有很多樂趣。轉瞬間的一個變道就有可能改變很多,可能會因此錯過某個一生難求的體驗,也可能幸運地闖入某個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
在濕版攝影創作時,你需要反覆比對不同的角度嗎?
選定角度後就不便於再做大的改動了,因為操作龐大的攝影車和攝影器材可不是易事。我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觀察鏡頭,通過大號透鏡欣賞美景絕對是另一番享受。
值此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百年慶典之際,談談你對這些年戶外攝影的體驗吧?
對於那些奉獻自我、記錄壯美山河的攝影師,我總是心懷敬意。如今我也獻出了自己的微薄之力,這些戶外體驗讓我更深刻地懂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希望人們能永遠保有這種體驗的權利,這種真實體驗的權利。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
※人像攝影:公園俏
※中國山水照-風光攝影的中國畫式拍攝
※英國攝影師拍攝了德國紅燈區的房間內部情況
※外國攝影市鏡頭下的街角文化
※外國攝影師中國旅遊,照片里的中國讓人驚嘆!
※英國攝影師拍攝的各國孩子們的房間
※攝影 蒲公英的面紗
※法國攝影師鏡頭下的22張「彩色」中國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大清朝
※國家地理女攝影師鏡頭下的世界
※法國攝影師,拍下珍貴的雨下城市掠影
※國外攝影師鏡頭下,各種特色睡姿的中國人
※美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美翻了!
※外國攝影師拍攝的民國時期彩色照片
※美國攝影師拍攝的中國老照片,第四張讓人難受
※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
※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舊上海美女
※首位在歐洲攝影博物館舉辦個展的中國攝影家
※國家地理攝影師 航拍櫻花季的夢幻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