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肇建,國父卻流亡海外

民國肇建,國父卻流亡海外

公元1913對於新生的中華民國來講,是一個極不平凡的一年。雖然只是中華民國成立後的第二年,可就是這第二年,卻像打開了的潘多拉魔盒一樣,使得中華民國偏離了其原本計劃好的軌道,而且漸行漸遠。


1913年3月份,國民黨通過選舉的方式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可惜的是,黨首宋教仁被刺身亡。4月26日,政府完成了一筆「善後大借款」以緩解新生政權所面臨的各個方面的財政危機,可惜的是,有錢了,人心卻散了。當袁世凱和孫中山都意識到對方根本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合作夥伴時,戰爭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只是,袁世凱有的準備;孫中山卻還在和他的同志進行著最後的談判。


早在宋教仁被刺之時,孫中山便從日本回到了上海。認為袁世凱背叛了革命,應該起兵反對袁世凱。但是,黃興等人卻不同意孫中山的觀點,認為宋案應該要走合法的程序審理,等真相大白時,兇手自然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並沒有說服他的夥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人的矛盾因此而減弱,反而隨著案情的深入,雙方的電報戰愈演愈烈。


民國肇建,國父卻流亡海外



就在宋案還沒有徹底解決時,袁世凱主導的「善後大借款」最終簽訂。這也成為了南北二次革命的導火索。


借款成功了,但是國會卻因此而爭論不休。國民黨指責政府沒有經過議會的同意就擅自簽署了借款的協議,偏向於政府的進步黨則認為此行為合法。兩黨因此喋喋不休。在此時,袁世凱做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決定,任命段祺瑞為代理國務總理。

任命段祺瑞做代理內閣總理,自然是趙秉鈞因為宋教仁被刺案而千夫所指,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袁世凱希望用一個軍人來恫嚇國會中的國民黨人。無獨有偶,財政總長周學熙在給黃興中的電報中也帶有威脅的意思:黃先生為手創民國的元勛,一言而為天下重;學熙奉職無狀,敢不引咎自責,唯有肉袒面縛,靜候斧鉞而已。其言外之意便是如果再反對「善後大借款」,恐怕也只能斧鉞相見了。


5月15日,黃興被取消上將軍銜。同時,北洋各個地方督軍通電全國指責孫中山,黃興等人「甘為戎首」。6月9日,袁世凱罷免了江西都督李烈鈞,14日,免廣東都督胡漢民職,由陳炯明繼任。30日,免安徽都督柏文蔚職。江西,廣東,安徽都是南方革命黨人的勢力範圍,袁世凱罷免了這三位都督,顯然是要對南方用兵。與此同時進行的是,袁世凱的軍事調動,打一場有把握的內戰。


當然,國民黨也不會坐以待斃。5月份,安徽都督柏文蔚從安慶調兵去往皖北,李烈鈞在江西九江上游部署軍隊。同時招兵買馬做好了戰爭的準備。6月17日,孫中山前往澳門進行戰爭動員。21日,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和陳炯明在香港會面,商討對袁世凱的戰爭問題。同時,黃興在湖北爭取黎元洪,但是黎元洪已經進了袁世凱的陣營,便不為所動。在此情況下,黃興準備在湖北醞釀起義。但起義的事情被黎元洪得知,黎隨即宣布湖北戒嚴,並將此事報告給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與代理國務總理段祺瑞。



民國肇建,國父卻流亡海外


就這樣,雙方從一開始的政治意見分歧逐漸升級直至南北戰爭的爆發。然而,戰爭一旦爆發,中華民國就會陷入到無休止的內戰之中。也正因為此,在雙方積極備戰的同時,一部分人在積極的斡旋,調停,爭取將雙方的矛盾訴諸於法律從而避免內戰,但是由於南北雙方都沒有拿出足夠的誠意和表現,使得調停本身從一開始就顯得雷聲大雨點小,三方都在自說自話,顧左右而言他。因此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準備之後,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這便是歷史記載的「二次革命」。


1913年7月13日,江西省議會推舉李烈鈞為討袁總司令,並發布討袁檄文。標誌著二次革命的爆發。隨後,湖南都督譚延闓宣布獨立,福建方面師長許崇志宣布獨立,並脅迫都督孫道仁加入討袁軍。17日,柏文蔚宣布安徽獨立,但其部下已經被袁世凱收買,導致其被迫出走。而黃興,則在15日組織革命軍在南京宣布獨立。上海方面由陳其美負責組織起義。而此時,陳其美的好朋友回國幫助其進行部署,這個人便是日後叱吒風雲的蔣介石。但是這些部署看似轟轟烈烈,風起雲湧。實則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北洋軍隊面前,實在是有些羸弱。更何況,這其中有很多將領臨陣倒戈。比如江西,湖口司令陳廷訓。



民國肇建,國父卻流亡海外



江西是第一個舉起討袁大旗的,因此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憑藉和士氣和時機,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但是隨著北洋軍不斷的湧入江西,江西討袁軍隊有些力不從心。但作戰看的就是一股士氣,憑藉著對於勝利的渴望,江西的軍隊還能和北洋軍相持。但是,由於湖口司令陳廷訓的叛變,使得江西軍隊腹背受敵。25日,北洋軍攻陷湖口,江西門戶洞開。8月18日,南昌失守。北洋軍在此地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凡是家中有些財富的人家,都被污衊為國民黨從而被洗劫一空。

江蘇方面,是張勳和黃興的博弈。從戰爭開始,黃興便拉攏張勳,以其效忠清室,而袁世凱逼清帝退位為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是,黃興卻不想想,袁世凱的確是逼清帝退位了,但是這事追根到底是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鬧的。張勳非但不理黃興,還要報當年被革命軍趕出南京的一箭之仇。在得到了袁世凱的命令之後,張勳便以最快的速度開往南京,而且在他的後方還有源源不斷的援軍。7月24日,徐州失守。討袁軍隊軍心渙散。28日,黃興一個人離開南京,而軍隊也作鳥獸散,停止了討袁的軍事行動。


上海方面,23日陳其美下來進攻北洋軍在上海的據點製造局,進展的比較順利。但26日,租借突然發表聲明禁止雙方在租借附近交戰,這使得上海的討袁軍受到了很大的束縛。28日後,上海討袁軍也沒有的下文。8月2日,孫中山離開上海,逃往國外。至此,二次革命基本上失敗了。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革命黨人還在部分地區堅持了一個月的時間,二次革命的戰事在9月份才算完結。


二次革命雖然僅僅進行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但是對於中華民國的命運,卻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民國二年。政權百廢待興,卻在此時間進行了一場內戰,這直接導致了中華民國政權的重新洗牌。


在袁世凱方面,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自然會重新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任命倪嗣沖為安徽都督,鄭汝成為上海鎮守使,龍濟光為廣東都督,李純為江西都督,張勳為江蘇都督,湯薌銘為湖南都督。段祺瑞為湖北都督,劉冠雄為福建都督。至此,曾經革命黨人的地盤也盡數落歸到袁世凱手裡,而更為嚴重的事情是,袁世凱因此而膨脹。可以說,袁世凱最後的稱帝與二次革命的勝利是分不開的。

在孫中山方面,身為中華民國的國父,卻被中華民國逼得流亡海外。雖然袁世凱並沒有明文通緝孫中山,但是他的夥伴黃興、陳其美等人都被民國政府通緝。這些作為民國的建國元勛,卻在民國的第二年被國通緝,個中酸楚,只有他們自己能夠體會。不僅如此,二次革命的失敗也使得孫中山和黃興的合作走到了盡頭。孫中山流亡日本,建立了中華革命黨,此黨黨員需要完全服從孫中山的思想。這使得黃興極為不滿,認為這是歷史的倒退。但黃興終是沒走向孫中山的對立面,只是不合作而已。


而在北京的議會中,國民黨員的位置變得尷尬無比。一來,自己的底牌已經被袁世凱釜底抽薪了。國民黨的軍隊和底盤在二次各種中敗得血本無歸,這使得國民黨在國會的發言權大打折扣。二來,國民黨的這些元老都被通緝,國民黨在北京也是如坐針氈。


筆者只是簡單的介紹了二次革命發生的背景過程以及影響,思考良久,不願再總結太多。關於二次革命,筆者無心談論孰是孰非,只是感覺,這場戰爭,沒有贏家。而對於中華民國,卻是滅頂之災。


文/月曉,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郭德綱又不是他的親爹
缺錢的民國:剛剛建立就要靠著借錢活著
二郎神的第三隻眼是怎麼回事?
黃袍是怎麼變成皇袍的?
你以為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只是小說,原型其實是郭威

TAG:歷史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