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風濕關節痹痛,止痛妙藥有麻黃!

風濕關節痹痛,止痛妙藥有麻黃!


風濕關節痹痛,止痛妙藥有麻黃!



導讀

麻黃,是中藥書中第一位葯,位居解表散寒葯之首,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腫,中醫人耳熟能詳,然而懼其辛散發汗性烈,多束之高閣或用量甚少。本文古道瘦馬老師,以己臨床效驗,講述麻黃如何治療關節痹痛,為醫者臨床提供學習參考。


1麻黃止痛,治坐骨神經疼痛效佳


寫下這麼個題目,可能有的同道認為是胡謅,誰不知麻黃的作用主要是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腫,你又在那裡故弄玄虛。其實並非有意故弄玄虛,對於麻黃止痛的顯著效果,我也是經過多年的學習和臨證才認識到的。尤其是在治療風濕痹痛中為我必用之葯。


對於麻黃止痛的作用,我和大家一樣有個認識的過程。開始主要用於宣肺平喘,發汗利尿,而且用的得心應手,對於麻黃的其它方面的作用知之甚少。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日,曾讀到一篇文章談到麻黃治療坐骨神經疼痛效佳,引起了我的注意。具體是哪本書上已記不清了,僅有筆記記載如下:

「坐骨神經痛多為坐卧濕地,感受寒濕所致,沿足太陽經脈發病。因此和太陽經氣的不通有密切關係。


麻黃能疏通太陽經氣。張錫純謂麻黃「於全身臟腑經絡,莫不透達,而又以逐發太陽風寒為主治之大綱」。


但一般用量作用甚微,不足以除此沉痾,常須用至15---30克。


病人甄某,女,35歲。右下肢後側竄痛連及腰背,難以行走,兼頭身困重,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緩。前醫以化瘀止痛,溫陽通絡方10餘劑無效,且增納呆腹脹。綜合脈證,考慮為寒濕痹阻,經絡不通。


方予麻黃20克,附子15克,薏苡仁50克,白芍50克,木通15克,党參30克,甘草10克

水煎一小時,分服。2劑後病減大半,復進3劑,病告痊癒。後以麻黃15~30克,附子15~30克,白芍30~60克,薏苡仁30--60克,地鱉蟲10克,甘草10克為基礎,年高體弱者,加党參;腰膝沉重者,加防己、木通;咳則痛劇者,加桑白皮、杏仁。久煎一小時。治癒本病患者不下數十人。但患者見舌紅無苔、脈細數等陰虛之象,則宜慎用。」(89.3.26記)


2獨活寄生湯加麻黃,治癒骨質增生引起的腰腿疼痛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的腦海里就留下麻黃能治痛的印象,因該文有論有案,所以深刻。在以後的臨床中就有意去找機會驗證。結果一驗就靈。


記得曾治一例六十多歲的男性患者,腰椎增生引起腰腿疼,走路蹣跚,一步一趨,甚是痛苦。吃了很多祛風濕止痛和消炎痛一類的葯無效,又做了推拿按摩也無濟於事。最後又打封閉針,略能好幾天,還是疼痛。於是經人介紹,找到了我,要求中醫湯藥治療。我一看是這病,憑著過去的經驗認為沒啥治的,小菜一碟。於是開出了常用的獨活寄生湯,五付,滿以為,藥到病除,病人高興稱謝。


誰知一周後,病人複診仍然是一臉痛苦不堪的樣子,不用問就知效果不咋樣。果然病人說五付葯吃完了,稍有點感覺,但不明顯。病人是個知識分子,很會說話。叫我看來就是沒效,只不過病人給大夫一個面子罷了,因為還要請你繼續治療嘛。看到這裡,我思之良久,想應該怎麼繼續治療,該用什麼方葯。突然就想到麻黃和以前讀的書中醫案,這不就是一個機會嘛,用麻黃試試看。

時診病人,體虛白胖,舌淡苔略膩,脈弦滑無力,有高血壓,飲食二便基本正常。對於高血壓一症使我在用麻黃時思之又思,能不能用麻黃,血壓升高怎麼辦?但又一想我是中醫,不能圄於西醫藥理去治病。況且獨活寄生湯中的杜仲有降壓作用,應無礙。寫到這裡,插一句,各位看:西醫的理論是多麼的強大,多麼的影響人,連我一個純粹的老中醫都不得不受制於其,可嘆!可憾!


好在我還是以中醫理論和實踐為主,將麻黃15克加入獨活寄生湯中,3付,水煎服,還是心有餘悸,不敢開5付。結果,三天後,病人笑顏逐開來到診所,告訴我這三付葯真管用,吃完以後,疼痛大有減輕,要求繼續開藥治療。我聽後心中一驚,既高興又感嘆。高興的是見效了,對得起病人了;感嘆的是麻黃的作用太神奇了,居然止痛效果這麼好和快。興奮之機還有一絲擔憂,血壓怎麼樣?高了沒有?急忙又測了血壓,在正常範圍。並且病人還告訴我這幾天降壓藥也沒吃。聽後,一顆懸著的心才算放下來了。實踐證明西醫的藥理試驗結論並非完全正確,此又長一智也。該病人以後又服了二十餘劑麻黃加獨活寄生湯基本治癒骨質增生引起的腰腿疼痛。


3麻黃治各種風濕疼痛


從此,我就開始步入了用麻黃治各種風濕疼痛的坦途。十幾年下來,用麻黃加入各種方中治療疼痛,得心應手,屢用屢效。諸如,肩周炎用陽和湯加重麻黃,坐骨神經痛用獨活寄生湯加麻黃,類風濕關節炎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麻黃,葛根湯治頸椎痛等等。效果非凡,療效可靠。諸位同道不妨一試。

4肢節疼痛,經方用麻黃


說了半天,我以為是自己的獨得之秘,其實不然。我們的醫聖老祖宗,早以用過了,只不過我們沒有注意吧了,亦或是太注重麻黃的解表發汗作用了,忽視了麻黃的止痛作用。下列經文以證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傷寒論》原文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 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贏,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金匱要略》原文


上述方中均有麻黃為要葯。可見麻黃治痛不是空穴來風,恣意杜撰。再看近人運用麻黃治痛醫案更是令人拍案叫絕,不容置疑。


案例1


王某,女,39歲,醫生。從1962年起手指關節腫痛,漸延及碗、膝、踝關節腫痛,初服抗風濕性類的中西藥,尚能緩解疼痛。至1 970年兩手指、腕、踝、膝關節腫大畸形呈梭狀屈伸受限,行走困難。患者罹患纏綿十載,痛楚萬分,給董氏寫信索方。根據信中描述脈證,擬越婢加術湯合烏頭湯加減。處方:


麻黃120g,生石膏500g,生白朮60g,紅花12g,靈仙9g,烏頭15g,防風12g,甘草9g,生薑15g,大棗15枚。


患者視麻黃用量較大,120g,不敢服用。躊躇10餘日,覺得將處方各減一半試服。服後汗不出,心不煩,夜睡甚安,未見有副作用。於5天后,決定按照上方原量內服。約11時許心煩汗出如水洗,身疲憊無力,旋又入睡。次日見關節腫脹全消,周身如去千斤重,行動自如,遂以益氣養血、補益肝腎、活絡祛風法,連服20餘劑,恢復正常。(董長富醫案)


案例2


男患,46歲,1987年1月5日初診。患者堅持常年冷水浴10餘載,極少生病。2個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拐數次(未扭傷)。返家後因久坐、熬夜而受涼,感覺左小腿肌肉酸痛,未嘗介意。25天前的黃昏,左小腿疼痛加劇,不時痙攣,不敢伸直,不能站立。


當即熱敷、搽麝香舒活靈,貼麝香虎骨膏,服消炎痛、布洛芬等,攣痛漸漸緩解。但半夜時攣痛增劇,患者呼痛、呻吟達旦。翌晨請一中醫來診,醫予以艾灸、針刺,並疏重劑芍藥甘草附子湯,服2劑而劇痛略減。


複診於西醫外科,被懷疑為「缺鈣」、「痛風」、「小腿肌肉損傷」、「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損傷」等。但經實驗室檢查,血鈣、尿酸均在正常範圍;經X線攝片,亦未見左腿諸骨關節之異常。既無法確診,便只能「對症治療」,而予以消炎止痛藥及維生素。不得已改延一老中醫診治。老中醫細察精詳,熟思良久曰, 「此為小腿傷筋、風寒侵襲之證」。


治療方案為:


內服舒筋活血湯加減,藥用羌活、獨活、川芎、防風、秦艽、牛膝、乳香、沒藥、血竭等,1日1劑;配服三七粉、雲南白藥、跌打藥酒。


外用祛風散寒除濕活血中草藥,煎水乘熱熏洗,1日3次。


艾灸、針刺左腿足有關穴位,1日2次。


諸法兼施、綜合治療23天,仍無明顯起色。


刻診: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縮,不敢伸直,伸直則攣痛。右側卧時疼痛稍輕,如左側卧或仰卧,則疼痛難忍。下午、夜間疼痛增劇,不時痙攣;上午疼痛較輕,且能彎腰曲背,扶杖而移動幾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則劇痛不已。納可,舌脈無明顯異常。


陽虛陰盛、寒凝腿絡之痛痹,治宜溫陽消陰、祛寒通絡。處方:


1


取陽和湯之意,合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50g,熟地100g,北細辛30g,熟附片100g. 3劑。


煎服法及禁忌: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1小時,納諸葯,再用文火煮沸40分鐘,連煎2次,約得藥液500ml,分5次溫服,1日1劑。忌食醋、水果及其他生冷食物。


2


山萸肉500g,用白酒2000ml浸泡7天以上,備用。


二診:服藥1劑,左小腿疼痛顯著減輕。服完3劑,坐、卧時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長時間直立。效不更方,原方續進3劑。


三診: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較長時間直立,可棄杖緩行數百步,唯覺左腿足較沉重、不靈活。囑其每日午、晚飯後各飲山萸肉酒50ml,連飲15天。


1個月後隨訪,已經康復如初。(余國俊醫案)


麻黃辛溫,入肺和膀胱經。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腫之功效。一般方書均列在解表散寒葯之首。其實,麻黃的作用十分廣泛,除用於外感風寒外,《本經》言其「破癥堅積聚」; 《日華子本草》謂「通九竅,調血脈」;《現代實用中藥》認為「對關節疼痛有效」。據此,我們要放開眼界,不斷探索和研究麻黃未發現的作用,本文只是談了點治療疼痛方面的作用,僅是拋磚引玉,望大家能涌躍跟帖,多談些這方面的體會和經驗,以便交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這種葉子用來泡茶,清肝明目,還美顏哦!
嘴巴里五味雜陳,暗示什麼病?
通靈的潛能實驗,來測試一下你會通靈嗎?
如何辨別真師,找個明師不容易,看看如何辨別很重要
百病皆因堵,你的全身經絡都打通了嗎,試下就知道!

TAG:道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