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首詩帶你了解你心中的蘇軾
他?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皇帝的秘書,月下的漫步者……還不足以勾繪出他的全貌。一提到他,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他的一切了。他,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不可無一,難能有二。他是怎樣一個人?讓這10首詩帶你了解你心中的蘇軾。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洒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對歷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對自己現實狀況的不滿。對比之下,四十七歲的蘇軾深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樣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著的功業而感嘆。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氣說:「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象他這樣,通過想像去經歷(神遊)那三國(故國)的赤壁之戰,人們大概會嘲笑他太富於感情,因而過早地有了花白頭髮(華髮)吧!自嘲之餘,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情緒油然而生。「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樽」,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酹[lèi]」,灑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覺得,人間不過象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讚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從悼亡詩出現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寫愛侶去後,處孤室而凄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恍惚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蘇軾的這首悼亡之作與前人相比,它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得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本詞是傷春之作。蘇軾長於豪放。亦最擅婉約,本詞寫春景清新秀麗。同時,景中又有情理,我們仍用「何處無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局限於對「佳人」的相思。本詞下片所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麼寄託。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約詞。王士禎所說的「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指出本詞與風格婉約的柳永詞不相上下。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徵,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後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是蘇軾的一首名詞《卜運算元》。現在通行的各個版本的詞選中都有一個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公元1083年(神宗元豐六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岡縣東南,蘇軾另有《游定惠院記》一文。
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被貶黃州後,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蘇軾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定風波·三月七日》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洒的境界,是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是一種回歸自然,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
文 | 三度
品讀更多經典詩詞、國學、書畫與精美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唐詩宋詞品讀
很高興能夠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裡與你相識。每天推送經典詩詞、國學、書畫與精美文章品讀,讓我們在這浮躁的年代,靜下心來,陪三度一起品讀鑒賞那些快被時光遺忘的經典,修身養性,傳承經典,約否?





TAG:古詩詞品讀之家 |
※他80歲娶了一位18歲的小妾,蘇軾寫了讓人臉紅的詩嘲笑他
※900多年前,蘇軾就看透了韓國人的小心思
※蘇軾9首巔峰之作,哪首是你的最愛?
※900多年前,蘇軾就看透韓國人小心思 韓國人心裡作何感想呢?
※蘇軾寫給小舅子的一首詞,最後一句說出太多人的心聲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的這句詞一下子戳中我的心
※蘇軾詞中最膾炙人口的30句,哪一句最打動你的內心
※端午節必看!1000年前的蘇軾歐巴要為丁戈樹作詩一首?
※讀懂蘇軾,這一首詞足矣!
※蘇軾寫了一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此人不服也寫了一首
※蘇軾誕辰980周年——了解不一樣的蘇軾!
※東坡故事39:一首詩,讀出蘇軾的曠達與幽默,難怪朋友多
※蘇軾早就預料到了《人民的名義》,看完這幾首詞,我信了
※蘇軾鮮為人知的一首詞,這才是你我該有的人生態度!
※10首詩詞看盡蘇軾一生,令人無限感慨
※朋友之妾說了一句話,蘇軾感動之下填了一首好詞
※可能沒有哪首悼亡詩,比蘇軾這首《江城子》更具款款深情了!
※蘇軾的十首詞 告訴你什麼才叫豁達的人生
※是哪一首詩,把蘇軾送進了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