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公眾分享研究使科學家獲益匪淺
科研生活就像變戲法,包括研究、教學、申請、寫論文以及品評他人的工作,還包括教導學生以及管理工作等。近些年來,科研工作者又多了一項額外的要求:讓他們的工作更加直觀更簡單易懂地展現在公眾和政治決策人面前。但是這對於工作繁忙、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科學家們意味著什麼呢?
「科學是寂寞的」,著名的瑞典天體物理學家本特·古斯塔夫松(Bengt Gustafsson)如是說。他在南非斯泰倫博斯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發表完演說後被問到「是什麼激發你拿出時間投入到公眾交流中來的?」他回答說,「每次這種與大家交流的機會,尤其是與孩子們交流,都讓我前進,讓我的工作更有意義,甚至能激發我科研的靈感」。
古斯塔夫松的看法在英國一篇名為《公眾事業為科研工作者帶了眾多好處》的文章中得到了印證,文中強調了公眾參與能為科研工作提供新的角度,鼓勵更多人投入到科研事業當中。但是這些潛在的好處並不足以說服科研工作者們,幸運的是,現在已經有科研界的「老司機」用實際行動為大家證明。
帶來專業上的回饋
發表在公認的期刊、圖書某些章節或整部書籍以及專著中的科研論文可以增加研究者的聲譽,甚至可以幫助升職。例如在南非,科研人員還可以從高等教育和培訓部門獲得金錢獎勵。但是寫一個科普文章、參加一個電話訪問、在科學咖啡館發辦個小講座或者在推特上推送你的科研成果有何益處呢?
科學傳播工作者馬克·西普曼(Matt Shipman)針對這些疑問給出了回答。他認為與公眾的交流可以吸引頂尖的學子投入到科研中,吸引那些投資人,與其他科研人員形成溝通網路,還能與工廠以及政府形成合作。
其他同行的一些證據更有力的支撐了馬克·西普曼的立場。美國的一個社會科學研究小組已證實在「h因子」(表明科研工作的水平及影響力的數據)與該科學家和新聞工作者的關聯度以及是否在推特中被提及有很大的關係。「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齊頭並進,較單腿走路更能夠增加引用數。」參與該項目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生命科學傳播學教授多米尼克·布羅薩德(Dominique Brossard)如是說。
「花費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不應當被認為是分散精力的,而是讓我們的工作更易於傳播給觀眾們。」南非斯坦陵布希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進化遺傳學研究員康拉德·馬特(Conrad Matthee)已經用親身經歷證實了媒體的曝光性對於提高與科學界的聯繫的重要性。他是近期一篇根據背鰭上的照片以及遺傳學信息來估計南非沿岸白鯊數量的科學文章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在全球性的媒體頻道中進行了專題報道,包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路(CNN)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原文的下載量突飛猛漲。「這證實了利用媒體對研究的曝光度百分百會讓其他的科研人員關注你的研究。」在採訪中他如是說。
許多大學也渴望他們的科研工作受到公眾關注,「我們的研究需要被大家看到,這對於從政府以及工廠企業獲得支持和贊助非常重要。」斯泰倫博斯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研究室主任塞倫·席侖(Therina Theron)如是說。
道德使命
研究人員擁有最接近真理從而獲得證據的特權, 有助於做出明智的決策。常有人說科學家有在公眾爭論中發聲以及影響相關政策的職責,甚至是道德責任。如果科學家們不發聲,這些公眾爭議可能就會由不具有可信度的信口胡言之人所掌控。
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環境研究專業教授安德魯·懷特(Andrew Wright)稱這種行為是「現代科學中必不可少的」。他認為科學家有社會責任去傳播可信的信息給那些需要的人。如果不這樣做,就會使科學家們給自己貼上「無關緊要」的標籤。另一方面來說,科學家也有義務這樣去做,畢竟大多數研究工作的投資者是公眾那些納稅人們,科學家們有義務告訴公眾這些錢用來做了什麼樣的工作。
德克薩斯州貝勒醫學院神經科學與法律系主任大衛·易格曼(David Eagleman)寫了一篇文章《為什麼公眾科普至關重要》,在文中,他強調一個科學家應該去激發批判性思維,即使他們沒有被特殊訓練過,但是他們生來如此。「你們思維縝密,能夠整合大量數據,權衡證據,保持理智與謙卑,遇到複雜問題時注重細節,用詞精準地描述你要表達的事情,所以請發聲吧,未來需要你們的聲音。」
行動起來
有意向參與公眾事業的科學家們別急,還有很多形式可供選擇,包括科研人員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獲得支持、合作,讓其科研工作被包括科學新聞記者在內的更多人知曉;利用像YouTube以及Vimeo這樣的視頻平台來進行傳播也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參與到公眾事業之中不會讓你一夜成名,但是它可以讓科學家們和不同的聽眾進行互動,為科學家的工作提高價值並帶來深遠的影響,讓科學家們親眼看到他們的工作對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
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著全球視野,時代高度,歷史縱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於傳播科學共同體權威,理性,及時,準確的聲音,並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學傳播的平台。





TAG:科學媒介中心 |
※華人科學家獲世界權威腫瘤機構科研成就獎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諾獎 其研究可以使人更長壽
※華人科學家石墨烯研究在德獲獎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領域,中國科學家有哪些研究成果
※女科學家研究影響力與男科學家相當
※財富引擎科技公司招聘金融數據科學家
※中國科學家首獲維加獎 也是獲此殊榮的首位亞洲科學家
※中國科學家研究毒品成癮機制獲突破
※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凍土碳分解研究獲新進展
※科學家破解海豚語言,將有助於科學家同外星人溝通的研究
※科學家對「笑」的研究
※美科學家擔心墮胎器官研究受限
※斯坦福科學家發布用於藥物研究的深度學習演算法
※中國首位獲諾貝爾科學獎的本土科學家
※「科學家與科學共同體」研討會舉行
※我科學家捕獲 物質「幽靈」
※澳科學家研製納米光控晶元或有助於研究黑洞
※科學家研發大腦晶元 不用學習獲得知識
※華人女科學家築夢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