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研究說:社交網路是你孤獨的一個原因

研究說:社交網路是你孤獨的一個原因

今日配樂 / The Social Media Song - Shimona


在過去的文章FOMO:一種社交時代的專屬疾病里,我們引用過一段Sherry Turkle的話。她說,社交媒體使我們產生了三個幻想


1. 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收穫關注。

2. 我們總是能夠被聽到。


3. 我們永遠不必獨處。


Sherry Turkle認為,網路正在「帶我們去到我們不願意去的地方」。儘管互聯網時代給人們提供的社交途徑越來越多,人與人的關係卻好像越來越疏遠,我們更不願意與人親密,更少會邀請人來家裡做客。


根據《大西洋月刊》的報道,在1950年,獨居的美國人不到10%;到2010年,有27%的美國人選擇獨居。在1985年,一個人的平均「密友」數量是2.94個,只有10%的人報告稱自己沒有能夠談心的朋友;而到了2004年,一個人的平均「密友」數量是2.08個,25%的人稱自己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在這20年間,最大的變化是互聯網的出現。

互聯網究竟讓我們的生活更熱鬧還是更孤獨?在這個時代,我們如何才能獲得高質量的社會關係?今天來聊聊網路時代的社交。

研究說:社交網路是你孤獨的一個原因 點擊播放 GIF/952K



社交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


它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人際關係會帶來很多好處,比如讓我們身體更健康,更少患病,更加長壽,以及更幸福等等。而當社會關係不佳,在社交中感到被排斥時,我們大腦里的反應和感到生理疼痛的反應是類似的,也就是說,社交中的痛苦和身體上真的疼,在我們的感受中是一樣的。社交問題還會影響到我們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Seppala, 2012)


不過,社交對我們來說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基本和重要。「人的天性就是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麼不值得我們關注,要麼不是人類。」——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的著作《政治學》里的論述雖然聽起來有些極端,但近年來科學家對大腦的研究卻證明了,社交的需求和對食物、住所的需求同樣基本。


首先,人類學研究表明,我們是為了社交,才發育出了更大體積的、與身材比例不相符的大腦。動物大腦的大小往往和身材成正比,只有靈長類動物是個特例,大腦與身體的比例是最大的。為什麼如此呢?


人類學家Robin Dunbar認為,大腦體積的擴大可能是為了社交需求:決定大腦大小的關鍵因素是最外面的一層——新大腦皮層(Neocortex),而通過對38個靈長類動物種屬的比對,在排除軀體大小的干擾後,他發現,這個部位的大小和動物所在社群的大小成正比,社群越大,大腦的體積也就越大。而從演化的角度來分析時,同一種屬的社群屬性變弱時,新大腦皮層也會變小。因此他認為,我們大腦的發育是受社交的需要所影響和推動的(Dunbar, 1992)。


此外,認知神經科學家Matthew Lieberman等人還發現,當我們的大腦不處理任何具體工作時,它的「默認」區域(default network)會活躍起來,其他和具體任務相關的區域則會不活躍。我們的大腦的「默認」部分包含兩個關鍵區域——內側頂葉皮層和背內側前額葉皮層,而它們都是和社會關係密切相關的、用于思考和社交相關問題(social thinking)的區域。當這兩個區域被激活時,表示人們是在思考過去的社交行為、社交問題的解決辦法,計劃未來的社交安排等等

Lieberman說,這佐證了進化論的猜測:我們在時刻準備著社交——當我們的大腦好不容易閑下來的時候,就會默認開始思考和社交相關的內容(Lieberman, 2002)。

研究說:社交網路是你孤獨的一個原因 點擊播放 GIF/452K



但虛擬社交正在使我們變得更孤獨

我們對社交的需求是如此本能而強烈,那麼,隨著線上的、虛擬的社交的發展,會對我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一系列關於社交網路的研究表明,虛擬的社交並不能真的擴大你的交際圈,相反,你越多地使用網路社交,可能會越感到孤獨。


「紐約客」的心理學專欄作者MariaKnnikova稱,互聯網具有使人疏遠的天然屬性(alienating nature)。1998年,Rober Kraut的縱向研究發現,在人們最開始使用網路的1-2年時間裡,快樂感和社會連接感表現出持續的下降。其中,使用網路對人們的家庭關係影響最大,他們和家人的聯繫和交流會明顯減少;此外,還會伴隨著社交圈的縮小,抑鬱和孤獨感的增加(Kraut, 1998)。


除此之外,更多的社交網路使用還被證明會降低親密關係的滿意度,原因在於它會催生嫉妒和懷疑。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社交網路暴露出的信息更多,更有可能暴露出自己伴侶過去的經歷及與他人交流的信息;而同時,社交網路信息的模糊性又會引起更多的猜測和想像。當人們將更多的時間花在線上,還會減少現實中與伴侶的相處時間(Muise, 2009)。


澳大利亞的研究分析了社交網路使用和大五人格的關係,結果發現比起那些不使用Facebook的人來說,使用Facebook的人整體自戀水平更高,社交中的孤獨感更強(Ryan, 2011)。

研究說:社交網路是你孤獨的一個原因 點擊播放 GIF/231K



為什麼社交網路使我們孤獨?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Moira Burke對1200名Facebook使用者進行了縱向研究,她針對用戶在Facebook上的一系列行為(比如點贊、私信、評論等等),分析了它們和幸福感、連接感的關係。她的結論是,社交網路本身並不會使人感到不幸福和孤獨,但它的某些功能和特性容易對人造成不良的影響(Burke, 2016)。


Moira Burke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1. 當人們在社交網路上溝通時,只有接收私人層面的溝通內容,會有利於孤獨感的減輕和幸福感的提升。(我們都喜歡讓伴侶多給自己發消息是有道理的)


她將社交網路上的行為分為三類:


·「點贊式交流」(one-click communication),即沒有實際內容,只是通過機械性的點贊等動作或者「易於生產的」方式來交流,比如泛泛的讚美和祝福。


·「廣播式交流」(Broadcast communication),即瀏覽信息流上的朋友最新動態、彈出的新提醒或各種不經意接收到的信息,比如看到別人在國外遊玩的照片、新做的午餐、新生孩子的趣事等等。


·「創作式交流」(composed communication),即溝通的內容是個性化的,通常是定向的(targeted)、一對一的,也是更發自內心的交流。


社交網路上與溝通對象的關係則分為兩類:強關係(和比較親密的朋友,通常在線下也認識)和弱關係(和不認識或不太熟悉的人)。


當用這兩種維度來分析在社交網路上不同的關係和溝通方式對人的社會連接感、幸福感造成的影響時,她發現:


從總體上來說,社交網路的使用頻率與人的孤獨感、幸福感並不直接相關。接收到來自「強關係」的交流會使人的幸福感提高,與「弱關係」的交流則對幸福感沒有影響;接收到「創作式交流」,會明顯地提高人的幸福感與連接感,而「點贊式交流」、「廣播式交流」則對連接感、幸福感沒有影響;


當人們接收到來自強關係的「創作式交流」時,幸福感和連接感的增加最為明顯。而無論是來自弱關係的「創作式交流」,還是來自強關係的「點贊式交流」、「廣播式交流」,都對幸福感和連接感沒有影響。(如果你收到來自親密伴侶的專門發給你的消息,幸福感和連接感都會提升;而如果Ta只是隨手給你點個贊,就不一樣了。當然,如果不認識的人給你發專門的消息也是然並卵的)


2. 在社交網路上的「被動消費」(passive consumption)會降低人的連接感和幸福感。「被動消費」指的是非有目的地,而是不經意地接收信息,比如「廣播式交流」。她的實驗發現,看別人的facebook頁面會讓人產生更多的抑鬱情緒。


這與現在的人們,在社交網路上,已經過於在意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有關。如今,社交網路是一個展現自我的渠道。一個人在社交網路中體現的形象(你的個人頁面介紹、朋友圈照片)已經成為個人品牌的象徵,這也使得我們格外在意在社交網路上的個人形象維護。


計算機和虛擬現實技術專家JaronLanier表示,Facebook給了人們塑造一個「虛擬模範」的機會,因為我們不必經歷在現實中表現自我時可能會遇到的尷尬——說話卡殼、發揮失常、儀態不佳、妝容脫落等等。我們可以精心地修飾每一張照片,編輯每一段文字,展現一個完美的自己。但正是這種對於塑造完美自己的需求,使人們被「囚禁」在自我表現的監牢中(Marche,2012)。


我們同時也看到了越來越多他人精心設計過後的形象,被動消費了這些形象之後,我們下意識的「社會比較」會無形中使我們更無法安於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為焦慮(Mauss, 2011)。

研究說:社交網路是你孤獨的一個原因 點擊播放 GIF/952K



什麼是我們需要的社交方式?


1. 提高社交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紐約大學的社會學家Eric Klinenberg認為,是社會互動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決定了你是否孤獨。有的人雖然獨居、很少見人,但他們仍然在少量的社交中獲得了滿足;有的人雖然整體聚會,但卻依然感到孤獨(Mauss, 2011)。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社交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超越對數量的要求。相比於20歲時,30歲的人會更需要建立有意義的、重要的和親密的社會連接(Carmichael, 2015)。


因此,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社交,你都要想辦法提高它們的質量——進行更有意義的談話,交到更親密的朋友,少一些「被動消費」和「點贊之交」。


2. 最終我們都要回到線下生活。


芝加哥大學的John Cacioppo(2008)對不同的社交方式(Facebook、論壇、在線遊戲、約會網站及線下面對面的社交)進行了分析,發現一個人線下(面對面)互動的比例越高,就越不容易感到孤獨;線下互動的比例越低,孤獨感則越強。


但他認為,這並不能說明喜歡線上社交的人就一定更孤獨。「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用什麼工具在交友,而是它是否擴大了你的線下交往比例。」Cacioppo表示,Facebook、約會網站、論壇都只是工具,和所有的工具一樣,關鍵在於人如何使用它們。如果它們能夠增加你的線下交往,比如你和網上認識的人在線下見面,一起拼車,通過網路組建了線下興趣小組,那麼,網路也會讓我們感到更不孤獨(Marche, 2012)。


數一數,你到底還剩幾個線下的朋友?那種隨時能約,時不時小聚,互相串門的朋友?我打賭,數過之後你會發現,原來比你以為的還要少。


今日互動:


其實我小時候(暴露年齡貼),大家都是有幾個網友的。在網上認識以後,寫紙質信,給對方寄禮物,多年以後終於在線下見面……可惜最終還是又變成了朋友圈裡偶爾點贊的陌生人。你有過在網路上遇見一個人,後來你們真的走到了線下的生活中的經歷么?留言和我們分享吧~


以下是廣告時間:


所以,如果你在線上的世界裡感到非常孤獨,是時候約起來了,約一場放下手機痛飲的聚會。莫使金樽空對月——


9月9日,首屆天貓全球酒水節正式啟動,來自50個國家的10萬款美酒與中國消費者展開親密碰撞。99款知名酒水新品全球首發、超300款國內罕見酒水線上拍賣、全球100名頂級釀酒師、知名酒評人眾籌新酒釀造,及在天貓APP直播評酒、選酒。


基於每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以及對酒水口感和風味的偏好,在全球酒水節期間,天貓APP和手機淘寶還將通過千人千面方式進行定向推送,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酒水生活消費場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KnowYourself 的精彩文章:

測試:你有「彼得潘綜合症」嗎?
「開車的是准男友,去世的是最好朋友,我一夜長大」
「過去的慾望已變成記憶」 KY哄你入睡牌午夜電台 Vol.1
KY精選回顧:分手後能不能做朋友?

TAG:KnowYourself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社交網路讓我們感到孤獨?
一些最新的網路社交禮儀,希望每個人都知道
通過社交網路上交女朋友,你需要知道的一些潛規則
你正在看的網路小說是?
社會心理學:社交網路是一種新的宗教嗎?
網路是緣一切都是虛幻
在網路上,你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一個人還是一隻狗
一種面向關係的物理學:從社交網路到量子糾纏
「像樹一樣的男人」爆紅網路,其形象大獲網友們一致的稱讚
就你沉迷網路的那個樣子是要被電擊的你知道么?
社交網路時代,我們都有「精神病」
一些網路小說毀於翻拍
你的網路賬號都是同一個密碼?那都不是事兒!
把娃這麼搞笑的照片po上社交網路 這些爸媽都是親的嗎?
內容為王:做好內容才是做好社交網路的根本?
同樣是一位父親的網路求助,英國網友是這樣做的
為什麼我們喜歡在社交網路上裸露?
你方唱罷我登場,什麼樣的社交網路能維持活躍?看個體間的鏈接類型
你知道嗎,每個人都曾被網路謠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