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含胸拔背的本質

含胸拔背的本質

悅太極 中國國家工商總局註冊認證商標


太極拳的含胸拔背,其實是有一個變化範圍的動態姿勢,不是固定的、持續不變的,所以,它有一個最基本的姿勢作為變化的起始基礎,這個基礎性的姿勢就是自然狀態的含胸拔背。綜合有關文字資料中一些先輩的闡述,這種自然狀態的含胸拔背就是維持最佳符合人體生理活動需要的自然放鬆的胸背部姿勢,人在自然放鬆站立時,胸段脊柱具有微微後凸的生理弧度,與脊柱其他弧度一起擔負著緩衝地面震蕩從而保護中樞神經等重要的生理任務。背肌因而舒張,即自然站立狀態的人就呈現著基本的拔背姿勢;人體的解剖結構中,軀體兩邊側中線的連線和頸側中線至肩頭外側中點的連線有一個微向前的角度,即兩肩頭的方向是微向著前斜側方的,或者說:兩肩是呈現著微向前裹合的,因而人的鎖骨下方呈現出一個三角形的凹窩,這就是說:自然站立狀態的人就呈現著基本的含胸姿勢,對於沒有不良姿勢習慣的人來說,會感到這種姿勢的胸背部沒有任何應力,實際上這時人體胸腔的容量最大,所以,這種自然放鬆形成的基本的含胸拔背無疑有利於人體健康,有利於人體全身的氣血運行、氣沉丹田和腳下沉穩。

含胸拔背的本質


有的人錯誤理解了「含胸拔背」,練拳時始終持續地用力或將背肌向兩側張開,或兩肩向前加強裹合,或胸部向內縮,使胸背部肌群持續保著應力,無效消耗體力,破壞了胸背部的自然舒松,不僅可造成局部肌群由於疲勞而發生損傷,而且影響胸部臟器的正常生理活動,既不利於身體健康,對武術也沒有什麼益處可言,這樣的姿勢從太極拳理上分析與太極拳是格格不入的,因為這樣的姿勢違反了太極拳法自然的「神舒體靜,刻刻在心」的基本原則。


此外,違反這種基本含胸拔背的不良姿勢主要還有兩種,一是努力挺胸,一是懈怠駝背。努力挺胸時,胸段脊柱微後凸的生理弧度被迫變直,甚至反向前凸,胸椎問盤等受到不均勻的擠壓,胸骨被迫前移,上肢帶骨(鎖骨和肩胛骨)外側等帶動肱骨頭後張,肋骨圍成的胸腔被壓縮,胸背部產生了應力而無效消耗體力,持續維持這樣的姿勢無疑也是不利於人體健康的;駝背則是不少人懶散懈怠狀態時所呈現的一種不良姿勢,這種姿勢使得胸段脊柱的上段前傾,因而脊柱的高度降低、胸骨被迫內縮後移,從而形成胸部內凹、胸腔被壓縮,持續維持這樣的姿勢無疑也是不利於人體健康的。

含胸拔背的本質


有了不良姿勢作對照,只要是不勉強凹胸、挺胸、駝背等畸形的胸背姿勢,人在站立時上體正直、自然舒松,胸背部一般就是基本的含胸拔背了,並且只要是做到了基本的含胸,也即做到了基本的拔背,做到了基本的拔背,也即做到了基本的含胸,這是一般人只要稍經指點就能很快掌握和遵循做到的。


太極拳基本的含胸拔背是基礎性的,並不是太極拳先輩泰斗們所說的「含胸拔背」的全部內容,太極拳隨屈就伸、沾連粘隨、以身帶手,還必須依賴於有急應緩隨動態變化的含胸拔背,這種包含有自然基本的和動態變化的含胸拔背才是太極拳含胸拔背的全部內容。動態變化的含胸拔背是不可能一經指點就能使人一蹴而就掌握的,是必須通過長期練拳等全身整體性訓練才能逐漸培養而成的一種功夫。


動態含胸拔背的含胸和拔背,兩者既密切相關又有區別,兩者密切相關的是一經動態含胸,必然出現相應的動態拔背姿勢,而一經動態拔背,也必然出現相應的動態含胸姿勢,不同的是兩者的動力勁路、主要工作的肌群、產生的武術效果以及自身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含胸拔背的本質


動態的含胸,直接的原因主要是胸肌的工作引起胸骨帶動鎖骨內側和肋骨內側內縮後移。深度的含胸可使肩鎖等胸部呈現弧形內凹。脊柱雖被迫後移但往往是前撐的,造成含胸的胸肌工作的動力是由腳而起經過腹肌而上達的,當然,含胸的形成,也有其他肌群的輔助工作。在推手中,不同深度的含胸,常能有效借勢將對方吸帶過來。使對方有落空感,能使捋化對方的攻擊容易得多,同時,捋化、吸帶時能使手臂上力的分量很輕。


動態的拔背,直接的原因是背部肌群的工作引起脊柱的後撐。深度的拔背,兩肩與背脊可呈現為向後圓拱的弧形,背部斜方肌等肌群被強烈地拉伸開,因而背部有繃緊的感覺,拔背程度越深,這種感覺越明顯,金仁霖老師指出,這種感覺就是古人所說的「氣貼背」。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說:「拔背者,氣貼於背也。」可見楊澄甫先生文中所說的拔背是一定深度的拔背,並非指基本的拔背,楊澄甫先生在文中接著還說:「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確實,這種拔背,十分有助於整體勁力的發放,使發勁充分而暢透,真正掌握了這種動態拔背功夫,實際應用、武術效果十分顯著,有可能使小力者勝大力者。圓形物體的承重力大於方形物體的承重力,這在力學上是肯定的,驟然變圓的肩背,在其他部位的變化配合下,可高效率地將全身勁力通過脊柱傳到手臂發放出去,從而可有效發揮太極拳以弱勝強這一獨特的武術效用。

含胸拔背的本質


5月底,金仁霖老師在上海內江公園講解拳理時,將一手放到一位推手功夫很好、體重達95公斤、年齡不足30歲的年青人的胸部,未見金老師的手明顯移動,這位年青人就往後重重地撞到了距離約一米左右的牆面上了,金老師發勁時就驟然呈現了圓拱形的拔背,金老師今年79歲,身材瘦小,一般這樣年齡身材的人要推動一個體重達95公斤的壯實的年青人也談何容易,不要說將其發放出去了,可見楊澄甫先生所說的「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實在是有實際體會的評語。


動態拔背的動力也是由腳而起,但主要由後上涌從而引起整條脊柱的後撐,是所謂「命門後突」的結果。中醫所說的命門部位有多種學說,明代趙獻可首倡「兩腎中間為命門」之說,但這個命門在現代解剖學中並無實體,有認為在第二腰椎之中,相當於第二腰椎的脊髓的範圍,這樣的命門,四周是椎骨,當然不可能突出;而中醫針灸學中於晉代就已被命名的「命門」穴,位於第二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的凹陷中,不過1毫米左右大小的範圍而已,如後突最多無非是一個皮下小節,無論對於養生還是武術都無什麼實用意義可言。其實所謂的「命門後突」指的就是整條脊柱後撐,腰段脊柱微前凸的生理弧度變小,腰段後脊的棘突連線相對變直,因而「命門穴」上下左右部位後撐的感覺比較明顯些罷了。命門後突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形成不同程度的深度拔背,深度拔背可以使體前環形的手臂和肩背部就如一個打足了氣膨脹得將要爆炸的氣球一樣,產生向四面八方強大的掤勁,深度拔背的驟然形成,不僅使手臂產生了強大的向前力量,同樣後背也產生了強大的向後力量。金仁霖老師將其稱為:「只有後面能打人,前面才能打人。」指出這就是王宗岳拳論中所說的「有前即有後」的一種體現。金老師當場示範,驟然深度拔背,確實前後同樣能擊人,「有前即有後」也是老子「有無相生也」相反相成辯證法普遍性的一種反映。

含胸拔背的本質


動態的含胸拔背還有其他效用,如金仁霖老師在講解葉大密先生「不頂之頂」一語含義時,作了一個示範,與一位推手功夫很好的壯年人彼此右手臂相貼相互進攻。這位壯年人體重85 公斤,身高1.8米左右,手臂當然比金老師長。然而,他的手卻觸不到金老師的胸部,而金老師的手倒觸到了他的胸部使他拔跟而起,原來,金老師在雙方進攻瞬間,陡然深度含胸拔背,如同手臂變長了一樣,當然此時的含胸拔背,脊柱也是後撐的。


無論動態的含胸,還是動態的拔背,都會不同程度出現兩肩更加向前裹合的形狀,這主要是胸骨和脊柱後移所引起的,並非兩肩主動前移的結果,如果胸骨和脊柱無運動變化,僅僅是兩肩頭向前運動,也即肩胛骨和鎖骨催動肱骨頭向前運動,這樣形成的胸背部姿勢似乎像含胸拔背,但毫無武術意義,不能認為是太極拳的「含胸拔背」,然而,恰恰有許多人將這樣的所為錯誤地當成了「含胸拔背」。


深度的含胸拔背也會壓縮胸腔,但胸段脊柱上段並不前傾,脊柱只是幾乎平行地後移,而且姿勢是動態變化的,不是長時間持續維持的,所以對胸部健康是無害的。肋骨與胸骨的關節,肋骨與脊椎骨的關節,原本是允許有微小的活動,一般人幾乎沒有這種活動的機會。動態的含胸拔背使胸腔發生了緊弛縮張,如同胸腔接受按摩一樣,這些,反倒有益於人體健康。金老師一位新加坡的學生還反映,運用動態的含胸拔背,減肥效果很好。

含胸拔背的本質



經仔細觀察可發現,民間推手圈中有不少人都在經常動態應用含胸拔背,不少推手功夫高的人在捋化對方進攻和發放人的瞬間都會出現深度的含胸拔背,武術作用顯著。但另有一些人,雖也應用動態的含胸拔背,然由於某種原因不是全身上下相隨的變化所引起的結果,只是局部的變化,所以武術效果不佳。


在太極拳的習練和推手等活動中,我體會到在擁、擠、前按、捌、肘、靠等意圖的動作中,恰當動態地拔背,在有捋、回採、下仙按等意圖的動作中,恰當動態地含胸,會使以身帶手、手臂上力的分量輕的感覺明顯,有利於訓練用意不用力、消除手臂上的拙力,有利於培養對拉拔長、腳下沉穩的功夫;另一方面,我體會到全身整體勁力由腳達到手臂,必須通過動態的含胸拔背,如果沒有動態的含胸拔背,全身的整體勁力是不可能貫通到手臂的,而動態的含胸拔背能發揮最佳的武術作用,也必須有賴於自然放鬆的基本的含胸拔背作為基礎,如果總是持續保持著一定深度的含胸拔背,動態含胸拔背的武術作用就必被削弱和破壞了。須一提的是:推手中有時為了需要,隨勢沉肩、鎖骨外端後張,這時似乎出現了胸部前凸,但胸骨、脊骨並不前移,這種變化不僅化解了對方的進攻,而且兩肩臂仍活動順遂,遊刃有餘,這樣的胸部前凸的姿勢同…般所說的「挺胸」是有本質區別的,不能認為違反了「含胸拔背」,世界上的絕對總是存在於相對之中,沒有無條件的離開相對而言的絕對,對於「含胸拔背」,也不能無條件地、死板地去對待。


悅太極轉載網路文章


1934年2月,上海大東書局公開出版楊澄甫著作《太極拳體用全書》。這是一本太極拳出版史上的不朽名著,被公認為是太極拳的經典文獻。


其一,自楊露禪、經楊健侯輩、至楊澄甫輩,祖孫三代練拳、傳拳,都是口授身傳,不立文字、未留系統拳照。至楊澄甫才首次以親自示範的成套拳照為基礎,撰述成專著。由口授到有書為據,這是一個轉折,或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里程。


其二,《太極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在《例言》中強調:「太極拳祗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眩聰明,妄加增損。」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這種情況,是人為地對原傳拳架的改變。就拳架傳承的一般情況而言,拳架在自然傳承中出現變化也是難以避免的。由於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採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於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所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唯此,若不進行必要的統一,再一代代轉傳下去,失去楊式太極拳架的「原生態」將是難免的。要統一,必須有個標準。「楊澄甫定型架」發揮了這個標準作用。楊式太極拳從不強調統一標準,到強調「無二法門」的統一標準,應該說是進入了規範化發展的新里程。


廣告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太極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要講究 「男左女右」?
初學太極練腰功
人身上有三寶,養肝、調心、養腎離不了!
立秋三件寶:進補、棉麻、練太極!
養血安神話桂圓

TAG:悅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太極求真錄:含胸拔背淺論
闡述太極拳含胸拔背與真正放鬆的秘密 一定要知
含胸拔背的真實含義,你未必真的懂!
為什麼武術要強調含胸拔背呢 先看完這段視頻再說
你全面了解太極拳的含胸拔背嗎?練不對不僅造成損傷,而且影響臟器正常生理活動,既不利身體健康,且與太極拳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