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崆峒山「八十一化圖」

崆峒山「八十一化圖」

關注「道教元始」,弘揚道家文化,功德無量!


崆峒山「八十一化圖」


崆峒山為道教名山,是黃帝向廣成子問道的地方。崆峒山絕頂上有一組以真武殿、太和宮、玉泉殿、老君樓等為主體的明代建築群,氣勢恢弘,錯落有致。其中老君樓內南北二壁上有反映道教理念彩繪的「八十一化圖」。

崆峒山「八十一化圖」



「八十一化圖」溯源


「八十一化圖」源於「老子化胡」說。司馬遷《史記》為老子李耳立傳時,曾留下了「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和「老子,隱君子也」的 疑團及可作多種解釋的意緒。於是,在佛、道兩家爭奪信眾的過程中,道教的信奉者巧妙地演化成「老子化胡」說,肇始於東漢末年。《後漢書·襄楷傳》記:「延熹9年(166年),(襄)楷自家詣闕上疏曰:『……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西晉朝的國子學祭酒(系掌國家最高學府和教育管 理機構的長官)王浮據此寫了《老子化胡經》一書。

另一個值得玩味的是,北宋人張君房的《雲笈七籤》卷102《混元皇帝聖記》載:「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說「經過數個81萬億81萬歲」, 「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玉女)口中,玄妙因吞之。81年乃從左脅而生。」又,舊題西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共分81章。想來,「八十一化圖」 與上述諸多「81」不無關聯。存此備考。


現存於崆峒山絕頂老君樓中的「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按道教教義,尤其有「住崆峒」的一化之依託,其彰顯自然也就順理成章。

崆峒山「八十一化圖」



「八十一化圖」的年代

崆峒山老君樓從建築風格上看為明代組群建築的一部分,明代工匠在指定環境地段,按照成熟的定型做法,恰當地安排了隍城建築群,在取法自然、層次 等方面,手法多樣,形式別緻,每個殿堂自成一局,而相互之間又有聯繫,他們把各種大小不同形式、不同的建築巧妙地進行組合,使它們既能適應功能要求,又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顯示了明代工匠在特殊的地段上進行的空間組織和巧妙地運用建築體量的無比智慧,也表現了他們高度敏銳而準確的尺度感。隍城建築群就是 明代院落組合的卓越範例。由於太上老君在道教上的特殊地位,老君殿又高於其他建築。


老君樓內的「八十一化圖」,1982年經原平涼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於壁畫繪於何時,畫無年款,專家們說法不一。據仇非先生主 編的《新修崆峒山志》第76頁:「……殿內壁間有明代嘉靖年重修時金粉鑲嵌彩繪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共82幀。」《平涼市志》第24卷載:「……大殿南側建 有三仙殿、太上老君樓,並有宮廳道院。於嘉靖39年(1560)完工」。天啟元年(1621)明熹宗書「勑賜崆峒」4字刻石嵌靈官洞中門上方,額前書「峻 極於天」,後書「誕先登岸」8個大字。清康熙20年(1681)苗清陽在靈官洞門外置鍾、鼓二樓,道光19年(1839)在太上老君樓內牆壁用金粉彩繪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李學純先生在《崆峒山紀事》中載,老君樓壁畫為「道光年間(1821——1850)金粉彩繪於隍城太上老君樓殿內,共82方」。


綜上所述,我認為老君樓壁畫最初繪製應為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道光19年可能進行過一次修復,因為北壁幾處畫面色調與原色調不符。以此推斷,該壁畫最初成型距今已有400多年,即使最後一次的修復,距今也有167年。

崆峒山「八十一化圖」


「八十一化圖」的美學意蘊


「八十一化圖」由於色與線的運用非常純熟和精練,在人物的行、住、坐、卧的舉止言談中展示人的心靈境界,從面部、眼神、姿態、人物之間的相互關 系、人物與環境的關係、局部情節與主體人物的關係等方面,表現出人物發自心靈的神採風情,塑造了大量富有藝術生命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創造了 中國式的寫實風格。崆峒山老君樓壁畫之所以至今仍然光彩照人,被人們普遍讚賞,主要原因是它在壁畫藝術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造型與變形。老君樓壁畫中有神靈形象和俗人形象之分。這兩類形象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又各具特點。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於生活氣息,而神靈形 象則變化較少;從衣冠服飾上說,神和俗人都為中原漢裝。老君樓壁畫繼承了傳統繪畫的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和植物等形象(如第27化)。


變形的方法是誇張變形,以人物原型進行合乎規律的變化,額骨顯露,眉目之間加大距離,嘴角上翹(如第36化),武像橫向誇張,加粗肢體,縮短脖項,頭圓肚大,棱眉鼓眼,強調體魄的健碩和超人的力量。

線描和賦彩。線描和色彩作為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現力,用多色繁雜的筆墨,可塑造出個性鮮明和內心複雜的人物形象。老 君樓壁畫全面繼承了中國工筆繪畫傳統,肢體用秀勁圓潤的鐵線描,厚重的衣紋用折蘆描,蓬鬆的鬚髮用遊絲描,以不同的線描表現不同的質感,增強了形象的真實 感。


色彩是最大眾化的藝術語言,「賦彩鮮麗,觀者悅情」,一語概括了色彩美的魅力。老君樓壁畫繼承了傳統的賦彩規律,著意表現物體的固有色,追求複雜的光化色;強調色彩裝飾美,追求色彩的真實感;在複雜的色彩中,精心設計了對比、襯托以及疊暈,使彩色交光互映,相得益彰。


暈染是老君樓壁畫使用色彩表現立體感的重要方法,畫面有凸有凹,豐富了筆畫的技法,創造了兼有裝飾性和立體感的人物形象。


裝飾性構圖。老君樓壁畫裝飾性構圖總的特點是「滿」。所謂「滿」,就是結構複雜,很少留有空白。但是,滿而不亂,井然有序。「八十一化圖」每化都有整體結構,主題畫擺在易於觀賞的重要畫面,其餘內容互相配合,構成一個嚴整而有節奏的立體藝術結構。


以形寫神。傳神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最高審美要求。早在戰國時代,韓非子就指出,形象必須有「君」(即神)。晉陸機《文賦》「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 而在顏」。這就是說人的心靈活動與外貌是一致的,感情的變化都反映在臉上。老君樓壁畫不僅注意人體造型的準確,也十分重視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畫。如第37 化圖中,佛道人物長裙大袖,正襟危坐,嘴含微笑,對塵世抱著鄙棄和超然的態度;各種各樣的精神狀態,都通過人物面部表現了出來。


崆峒山老君樓道教「八十一化圖」,以儒家禮教思想為基礎,講道德,尚倫理,穿深衣大袍,蔽體深遠,籠形體於衣內,因而人物形象很少見骨骼,著重表現「寓形寄意」的裝飾美。真可謂「風雲將逼人,鬼神若脫壁」。這樣的形象,在崆峒山老君樓壁畫中比比皆是。


關注道教元始查看更多道家經典文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元始 的精彩文章:

楹聯世界裡的「相國仙府」
想要走好運,關鍵在養氣!
故宮解密:原來這些動物都大有來頭!
道教法衣的顏色代表哪些意義
今日處暑,這些養生小常識你必須知道!

TAG:道教元始 |

您可能感興趣

崆峒山的二郎石 為何在這裡生了一肚子氣
崆峒山:藍天白雲下的文化勝地
夏日崆峒山「涼」你一回,「爽」你一夏,「氧」你一輩子
薊州 漁陽 崆峒山遊記(3)
雨後崆峒山 日出雲海景色秀美
問道崆峒山——張誠達道長率團甘肅巡講第二站開講
咸陽作家鍾憲政解讀平涼崆峒山:一部永遠不可能完全讀懂的經典
號外!平涼文物所於崆峒山皇城發現碑刻,初定為明朝嘉靖年間!
崆峒山大景區不斷「升溫」,貼心服務贏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