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漢調與京劇

漢調與京劇

漢調與京劇



京劇藝術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國粹。京劇形成於1790年至1840年前後,它是在徽調和漢調(即漢劇)的基礎上,吸收融匯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其中發源於湖北的漢調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而漢調在聲腔上,以西皮二黃為主,並實現了皮黃合流,這對中國皮黃系統的聲腔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皮黃合流首先出現在湖北,蓋因我省地處長江中游,長江東西橫貫,漢水南北暢流,湖泊交錯,土肥地沃,地理位置優越,有「九省通衢」之稱。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促進了戲曲文化的傳播流布,兼容並蓄。


早在乾隆年間,漢調便已進入北京。乾隆中期,湖北的楚調就在北京流行。吳太初《燕蘭小譜·詠四喜官》中有「本是梁溪隊里人,愛歌楚調一番新」的詩句。到了嘉慶、道光年間,米應先、余三勝等一批出色的湖北漢調藝人,帶著他們的代表劇目如《戰長沙》《四郎探母》《當鐧賣馬》等相繼進京,引起強烈反響。漢調演員進京後,並未單獨挑班,多是搭入徽班。他們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齣劇目溶於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語音特點。這種徽、漢合流,是京劇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歷程,也可以說京劇是徽、漢兩個劇種在北京融合以後形成的產物。在形成過程中,徽班是融會徽漢二調演員同台演出的「載體」,漢調的聲腔,板式,劇目,字韻等,是後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因此專家有謂:班曰徽班,調曰漢調。沒有徽班,漢調演員無所依附,京劇很難形成。但是沒有漢調演員,只有徽班,缺乏後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照樣無法形成京劇。


漢調進京後,其豐富的劇目也使得舞台上一改旦角戲為主的風氣而轉變為流行老生戲,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為老生擔任領班。從此奠定了以生角為主的局面。而京劇中以湖廣音、中州韻為基礎的「韻白」,更是從老生「前三傑」的漢派代表人物余三勝開始,一直延承下來。


對漢調演員進京後所帶來的影響,《中國京劇史》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加強了演員陣容,豐富了徽班演出的色彩;二是奠定了角色陣容以生為主的局面;三是改造並提高了皮黃聲腔曲調;四是演唱語言上確立了以中州韻為規範,並沿用了湖廣音。

光緒年間,京劇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為時稱「老生後三傑」的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這三人中,前兩位就是湖北人。且又以譚鑫培的成就最令人矚目,享有「伶界大王」之譽。他博採眾長,自成一體,豐富了老生的唱腔藝術,統一了京劇聲韻並使其規範。他創造的藝術體系,世稱「譚派」。當時有「無腔不學譚」之說。他演出的《定軍山》被拍成電影,是中國的第一部電影。


新時期,湖北繼續為京劇的發展繁榮做出貢獻,湖北省京劇院創作出的《徐九經陞官記》等一批優秀劇目蜚聲藝壇。2011年湖北成功承辦的第六屆中國京劇節,更是中國京劇的一次群英會,開啟了中國京劇創新發展的新征程。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杜建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劇傳媒 的精彩文章:

最早走出國門的戲曲藝術——皮影戲
孔子背的最大的一口黑鍋
笏:古代大臣上殿面君的必備工具

TAG:戲劇傳媒 |

您可能感興趣

公交車上,醉漢調戲女乘客,司機的舉動讓人拍手稱讚!
矽谷流浪漢調查:你不願觸摸的殘酷的美國底層
頂星不能黑?莽漢調侃踢蛋:LBJ換成格林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