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山西失守真正原因:閻錫山一個失誤 30萬中國軍隊潰敗

抗戰山西失守真正原因:閻錫山一個失誤 30萬中國軍隊潰敗

1937年8月5日,日本參謀本部決定進行華北會戰。日本軍部認為,如果控制了素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山西,就掌握了整個華北戰場的主動權。於是,日軍在華北戰場上實施的戰略中,突破華北西部山地,搶佔山西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日軍第二十師團,第五、第十師團各一部,與酒井旅團,沿平綏線進攻南口,第四師團、第三十二旅團、與第十二留守師團的鈴木旅團攻張北與張家口,大井支隊則由沽源經龍泉關側擊平綏路,企圖囊括察哈爾 。

面對日軍的進攻,閻錫山也做出了相應的部署。當時中國軍隊的部署是,將日軍引至大同,閻錫山更是在大同布置了30萬大軍,企圖將敵人一舉殲滅。但是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中國軍隊全線潰敗,日軍短時間之內就佔領了山西。

關於山西作戰的失敗,有的人把它歸結於閻錫山為了保存實力消極怠戰,也有人說是因為中國軍隊配合不力,導致全線潰敗。關於這些原因,也許是有道理,也許只是出於慣性考慮。但實際上山西作戰失敗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一個細節,一個誰都不曾注意的細節。

1904年,閻錫山作為優秀青年被清政府派遣到日本留學,從這時起閻錫山就一直在日本學習軍事。所以閻錫山與日本方面一直都保持著友好關係,他在日本的朋友也多次訪問太原,板垣征四郎就是其中之一。

板垣征四郎是閻錫山在日本留學時的教官,他與其他日本人一樣訪問了太原,但是與常人不同的是,板垣征四郎還提出了要在山西來一個7日游。不知道為啥,一向老謀深算的閻錫山居然同意了,這一下為後來的山西抗戰買下了禍根。

2年之後,日軍開始進攻山西,但是他們很巧妙的繞開了閻錫山派遣重兵把守的大同,選擇從平型關直接進攻雁門關的路線。日軍的這一招,直接打亂了閻錫山的部署,而駐守在大同的30萬守軍也是全面潰敗。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這條進攻路線正是板垣征四郎提出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始說史話 的精彩文章:

平型關戰役給日本人留下多大心理陰影?日本侵華老兵說出了真相
部隊為何要花大代價銷毀子彈:直接發給士兵射擊不就行了嗎?
日本曾經長期霸佔中國的這個城市!還想舉國遷到此地
中國這座城市美女如云:抗戰時日軍做夢都想佔領!但未能踏進一步
為入中國國籍等了一百多年!如今如願以償:這個民族終於告別貧窮

TAG:始說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