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寧夏要出名了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寧夏要出名了

水潤塞上江南,造就富庶繁華,饋贈豐饒物產,孕育燦爛文化。

寧夏引黃古灌區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最終結果將於北京時間2017年10月11日揭曉,在我們的熱切期望中,寧夏諸多的水文化標籤再一次被擦亮,被品讀,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青銅峽,作為寧夏引黃古灌區的核心區,註定與黃河水、古渠系有著不解之緣。且看以下標籤:

「九渠之首」青銅峽,塞上江南發源地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明珠」青銅峽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銅峽

「萬里黃河第一壩」——青銅峽水利樞紐

引黃古灌區——中國古渠系博物館

寧夏引黃古灌區

歷史留給寧夏平原最為厚重的遺產

生生不息的渠水與我們朝夕相處

從古至今詩情流淌

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中

黃河青銅峽金沙灣

「九渠之首」青銅峽 塞上江南發源地

青銅峽,是寧夏引黃古灌區渠系最發達的地區。

自秦漢起,先民就在青銅峽谷鑿渠引水。寧夏引黃古灌區歷史超過100年的14條古渠中,青銅峽分布了12條,其中,秦渠、漢渠、唐徠渠等10條古渠皆發端於此,青銅峽由此被稱為「九渠之首」。

歷史上唐徠渠發端於一百零八塔

開鑿於漢、復浚於唐的唐徠渠,在無壩引水時代是寧夏古灌區最大的一條渠道,素有「塞上乳管」之稱。西夏時期,唐徠渠是當時農業生產的命脈,西夏法典《天盛律令》專門對水利維護、灌溉管理、獎罰制度等作出嚴格規定,稱每年春天開渠名為「大事」,開了國家大法重視水利之先河。在唐徠渠引水口,西夏王朝還興建了罕見的大型塔陣——一百零八塔,祈願農業豐收、減少水患。

南有都江堰 北有青銅峽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天府之國」,富饒了成都平原。

被中學語文課本譽為「塞上明珠」的青銅峽水利工程,成就了「塞上江南」,富饒了銀川平原。

《中國國家地理》曾經刊發寧夏地理學家汪一鳴教授撰寫的關於寧夏灌區的文章,指出:「這裡的水利能跟都江堰媲美。」

作為中國地理學奠基人侯仁之的弟子,汪一鳴教授對寧夏歷史、地理的研究有著卓越貢獻,他認為:「寧夏引黃古灌區,具有比肩都江堰的歷史地位。寧夏引黃灌區的開發,對中國黃河和整個北方的生態保護起著重要作用。」

寧夏水利博物館前的九渠之首雕塑

寧夏引黃古灌區是我國特大型古老灌區之一。在無壩引水時代,唐徠渠是這個特大型古灌區最大的一條渠道,它自青銅峽108塔下引水,通過長達16里的引水,引黃河水入渠,渠口寬20丈,可引黃河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水量。

位於青銅峽市境內的唐正閘

位於青銅峽峽谷出口處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於1958年至1978年,是新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以灌溉為主兼有發電、防洪、防凌等效益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灌溉主要由唐徠渠、秦渠、漢渠、東乾渠和西乾渠等出水,與寧夏灌區內大小渠道連接成灌溉網,實灌面積達25萬公頃。

唐正閘分流出唐徠渠、大清渠、漢延渠、惠農渠

惠農渠葉盛段

作為我國治水史上的壯舉,青銅峽水利樞紐建成後,把該段的黃河水位抬高了18米,這樣一來,原來在峽口引水的河東和河西各大幹渠,一下子由無壩引水變成了有壩引水。原來由黃河直接引水的唐徠渠、漢延渠、惠農渠、秦渠、漢渠等改由電站的尾水供水。

漢延渠從青銅峽市區穿流而過

這一舉措結束了寧夏兩千多年無壩引水灌溉的歷史,顯著地提高了供水率。

*來源:寧夏日報,有刪減

版權歸原作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事兒 的精彩文章:

「秋果之王」竟是它!適當吃些板栗好過冬哦

TAG:小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