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北史》有啥來歷,為啥會叫這個名?

《北史》有啥來歷,為啥會叫這個名?

《北史》唐·李延壽 撰

《北史》是匯合併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北史》上起北魏登國元年(386年),下迄隋義寧二年(618年),記北朝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應當指出的是,隋代的最初九年即開皇元年至開皇九年(581-589年)的歷史,可以作為北朝歷史看待;至於開皇九年隋滅陳統一全國以後的歷史,本是統一的封建皇朝的歷史,把這一段歷史看成北朝史而寫入《北史》是不恰當的。當然,也許是作者考慮到編纂上的困難,不得不作這樣的安排,但我們今天來看待和敘述北朝史,則不應沿襲《北史》的這個做法。

《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壽撰寫這兩部書,本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未竟的事業。李大師(570-628),字君威,隋唐之際人。他熟悉前代歷史,又長於評論當世人物,青年時代就產生了撰寫一部編年體南北朝史的志向。但他著手做這件工作時,已是唐朝武德初年了。不久,他因生活條件的變化,又曾一度中輟了這件事。當他再次獲得從事於此種撰述機會時,已是武德九年(626年),而他在貞觀二年(628年)就去世了。他在臨終之前,因「所撰未畢,以為沒齒之恨」。父親的事業和遺恨,深深地影響著李延壽,對他產生了一種感召的力量。李延壽,字遐齡,貞觀初年參與《隋書》編撰工作,從這時起,他就決心把南北朝史寫出來。以實現父親的遺願。李延壽用了十五、六年的時間搜集資料,而在貞觀十七年(643年)因參與修撰《五代史志》的工作,便得以廣泛閱讀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朝正史,於是正式開始撰寫《南史》《北史》。除八朝正史外,李延壽還參考各種雜史一千餘卷,歷時十六年,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撰成《南史》、《北史》共一百八十卷。據說唐高宗還為《南史》、《北史》寫了一篇序,可惜這篇序文早已失傳。

《南史》、《北史》主要取材於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書。李延壽撰寫「二史」的方法是對「八書」進行「抄錄」和「連綴」,並「鳩聚遺逸,以廣異聞」,「除其冗長,捃其菁華」。這是一個改寫、補充和刪節的過程,並非一般的抄錄可比。不過,李大師原來是打算「編年以備南北」,而李延壽卻以紀傳體撰成《南史》、《北史》,這是後者在「追終先志」過程中的一個變化,無礙於他們共同的目的和旨趣。了解了上面這些基本情況,對於怎樣讀《南史》《北史》的問題就比較好理解了。

把《南史》、《北史》作為一定意義上的「通史」來讀。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 18年,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作者李延壽,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陽)人,曾任史官,參與修撰《隋書》、《晉書》,並另外著有《南史》。

《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但也參考了當時所見各種雜史,增補了不少材料。

總的來看,《北史》雖有內容偶呈蕪雜之弊,但畢竟體例完整、材料充實、文字簡煉,在後代頗受重視,以致魏、齊、周三書唐以後皆殘缺不完,後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補足。作為研究北朝歷史的資料,《北史》與魏、齊、周、隋四書有互相補充的作用,不可偏廢。

《北史》有啥來歷,為啥會叫這個名?

《北史》有啥來歷,為啥會叫這個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少銀專欄 的精彩文章:

《聲律啟蒙》中的二冬對韻
古代大祀啥意思,有啥來歷
《金針秘傳》中的《靈樞·經脈》篇,值得一讀的中醫美文
胸腹部常見穴位主治與應用
《評琴書屋醫略》中的外感論述

TAG:吳少銀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