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光伏產業的「一帶一路」商機

光伏產業的「一帶一路」商機

中國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克 | 江蘇、北京報道

見習編輯:蔣莉莉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39期)

視覺中國

日前,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發表聲明稱,將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在涉及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領域對中國正式啟動貿易調查。此次調查立即引發中國光伏行業擔憂,因為該行業近年來已經連續多次遭遇國際貿易壁壘,而此次「301調查」的主要調查對象又是中國。

不過,《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調研發現,部分中國重點光伏企業已逐步安排撤離美國市場。記者「摸底」的4家光伏企業,在2011年11月美國光伏「雙反」調查之後就大幅調整市場戰略,其中3家江蘇光伏企業今年1—8月的對美出口業務額均為「零」。

「受制於人難免是一場噩夢」

業內專家表示,美國的光伏市場潛力巨大,因而一直備受中國光伏企業關注。但由於「雙反」影響,中國光伏組件出口市場中的美國市場份額(不含海外工廠向美國出口的數據)近年來總體呈下降趨勢,2015年僅為約13%。2016年美國新增光伏裝機量達到14.76GW,同比暴增97%,堪稱「光伏大躍進」,但同期中國光伏組件出口市場中的美國市場份額下降到11%。

有受訪者認為,受「美國優先」政策影響,2017年我國光伏產品對美出口仍存在較大不利的變數。「我們對涉美業務持不樂觀態度,繼續開拓美國市場存在較大風險。」江蘇一家光伏企業負責人這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美國以及歐洲類似「301調查」的貿易救濟措施對中國光伏企業來說,無疑敲響了警鐘——「受制於人難免會是一場噩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國,更是最大的光伏製造國,因此,未來數年主要市場仍在國外。但全球經濟形勢下行時,某些國家認為光伏產業由自己『組裝』似乎更為經濟,而且可以捎帶著解決國內的就業問題,貿易保護也就在所難免。因此,中國企業將目光轉向更廣泛的市場勢在必行。」上述專家說。

國內光伏產業矛盾突出:產值增長,棄光率居高不下

工信部發布的「2016年我國光伏產業運行情況」稱,我國光伏產業近年來持續回暖,2016年總產值高達3360億元,同比增長27%;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全球佔比均超過50%,繼續位居全球首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因此將2016年定位為光伏發展的「景氣年」。

然而,在認可「產業回暖」的同時,業內人士對這一巨大機遇卻有些「愛恨交加」,因為在融資難、成本高、回收慢、併網難以及土地性質不明晰等諸多核心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之前,中國「過剩」的光伏產能很難有成熟市場與之匹配。甚至有專家認為,在光伏產業市場應用體制機制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國內的有效需求不可能大規模生成。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資料發現,2016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4.54GW,累計裝機容量77.42GW,均為全球第一。而與此同時,由於不能及時消納和安全外送,2016年僅西北地區放棄不用的光伏發電量就達70億千瓦時,平均「棄光」率近20%,甘肅、新疆這一比例更是高達30%、32%;進入2017年,一季度全國平均「棄光」率仍達到13%。

一家規模較大的光伏企業負責人特意提到「6·30」事件。2015年底,國家發改委發文規定,全國一類、二類、三類資源區的地面光伏電站標杆上網電價每千瓦時分別降低0.1元、0.07元、0.02元,但2016年6月30日之前搶裝成功者可享受調整前價格;2016年底,國家發改委再次發布通知,相應電價繼續下調0.15元、0.13元、0.13元,2017年6月30日以前投運者例外。由此,各大光伏企業為得到較高的補貼,在「6·30」之前不惜代價掀起「搶裝」熱潮,冬季趕工、高價採購等因素直接拉高了建設成本。

該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目前國內光伏電站的造價約在8~12元/瓦,使用壽命約為25年,如果因未能及時併網發電導致電價補貼削減,那將無法收回成本。「但誰也不能保證你的電站建成了就能併網。」該負責人說,「國內市場的理論規模可達到上萬億元,但實際情況錯綜複雜,系統調節能力、電網輸送能力不足以及政策過快、過頻調整等非技術因素都在影響光伏產業的預期收益。」

布局「一帶一路」市場

面對國外壁壘和國內市場的複雜情況,越來越多的中國光伏企業以極高的熱情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國家原有電力設施基礎較差,日照資源又非常豐富,十分需要而且適合發展光伏產業;多點布局則有助於中國企業消除對某些強勢集團的過度依賴。另外,在全球範圍內,政府補貼逐步減少乃至完全取消的大趨勢下,一些國家或地區或將成為光伏發電的成本窪地,企業可以獲得更為合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述規模較大光伏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業內專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一個潛在的市場需求不容忽視——「一帶一路」大部分沿線國家電網升級改造任務繁重,例如,印度、蒙古、巴基斯坦、塔吉克等國的電力傳輸損耗已高於10%,吉爾吉斯斯坦、尼泊爾等國更超過20%(先進國家如日本此項指標低於5%)。據預測,到2040年,全球約佔現役裝機容量40%的發電機組需要更新換代,「一帶一路」國家在其中佔有較大比例。

晶澳太陽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靳保芳認為,光伏行業作為全球領先的中國製造業,或將成為「一帶一路」上類似高鐵、核電等優勢產業走出去的一部分,在沿線國家及區域的可再生能源應用上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公開信息顯示,無錫尚德正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其中,在約旦佔據了絕對的市場份額;海潤光伏重點參與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土耳其、埃及等市場的培育和布局,並與印度某大型電力運營商組建合資公司,在印度建成了合規的分散式光伏電站,預計年發電量達1520萬千瓦時;特變電工已先後為6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能源裝備,以及勘測、設計、施工、培訓、運營、維護一體化的交鑰匙工程及系統解決方案;陽光電源在全球設立了10多個分、子公司,產品出口到50多個國家,到2016年底,該公司的全球市場逆變設備裝機量已超過3800萬千瓦。晶科能源則與總部位於德國的行業巨頭賀利氏光伏建立戰略合作,共同開拓「一帶一路」市場,實現從「全球銷售」到「全球製造」再到「全球投資」的發展戰略。

另外,一些光伏企業還以參股、併購以及新建電站等方式深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並以「貿易+生產+服務」等形態進行產業布局,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還了解到,到目前為止,我國光伏企業已通過投資、合資、收購兼并等方式在世界20多個國家建立生產基地,已建成的境外產能超過5GW。2016年,我國矽片、電池片和組件產品出口額同比下降11.3%,這與企業海外設廠就地生產直接相關。

2017年5月12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能源合作願景與行動》,此舉對中國光伏企業而言又是一個利好消息。上述光伏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願景與行動》倡議各國政府打破地域壁壘、展開深入合作,積極推動能源資源貿易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形成開放、穩定的全球能源市場。同時,鼓勵企業以多種方式深化能源投資合作。

多位光伏企業界人士表示,希望國家能有更多樣、更具體的引導,幫助企業增加市場機會、減少投資風險。據專家預測,未來10年或有50%以上的光伏新增裝機量產生於「一帶一路」沿線,這將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同時加速中國光伏企業轉型升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周刊 的精彩文章:

太子奶創始人李途純:我想重振太子奶
鈕文新:「強制分紅」的辯證法
張國寶:中國天然氣的發展之路——集中力量辦成大事,各所有制共促發展
騰訊音樂成「行業公敵」,阿里網易雲暫避鋒芒
專家駁「中國至少需要8個一線城市」說法:難道是要更多城市房價再漲嗎?

TAG: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