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球生產格局改變促進亞洲供應鏈茁壯成長

全球生產格局改變促進亞洲供應鏈茁壯成長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積極採取對外開放政策,成功吸引先進國家企業把生產和採購活動大量轉移到中國內地;不少亞洲新興國家亦相繼加大開放力度,以低成本優勢吸收外來投資以推動經濟發展,全球生產格局改變促進亞洲供應鏈茁壯成長。

聯合國統計數字顯示,亞洲的工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約2.6萬億美元,大幅增加至2015年的約7.6萬億美元,平均每年名義增長7.4%(實質增長5.2%);期內,亞洲工業增加值佔全球的比例,由35.1%上升至47.5%,特別是中國佔全球比例由6.5%急增至23.6%。

曾是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者的美國,期內的工業增加值佔全球比例由25.1%下降至17.7%,西歐的比例亦由12.1%下降至9.2%。此消彼長下,以單一國家計算,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國。

世界貿易傾向亞洲發展

全球生產及採購活動轉移大力推動亞洲工業成長,特別是刺激亞洲企業的出口導向型生產活動,結果亞洲的國際貿易不斷增加。2001年至2016年間,亞洲的貿易總額由3.2萬億美元增加至11萬億美元,每年平均增長8.5%。WTO的數字顯示,亞洲貿易佔世界貿易比例已由2001年的25.5%,逐步增加至2016年的34.1%,而中國所佔比例亦由4.0%上升至11.5%水平,與美國同時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經濟體。

亞洲地區內部貿易興起

亞洲區內廣泛領域的上游和下游企業日漸建立緊密的供應鏈關係,不同地點企業之間的貿易往來頻繁,直接推動亞洲區域的內部貿易快速擴張。在產業日益精細分工的安排下,位於亞洲的本地公司和外資企業紛紛加強區域業務布局,一方面聯同供應鏈上的合作夥伴前往不同地點投資設廠,並且在整個亞洲地區重新整合採購網路,希望利用不同地點的生產優勢降低成本、提升營運效率,以切合他們長遠的企業發展需要。由於供應鏈上不同位置的企業,需互相輸送大量工業物料和半製成品往返不同生產地點,遂推動亞洲區內貿易快速發展。

區域分工推動亞洲供應鏈茁壯成長

事實上,除日、韓等先進經濟體及中國內地已建立成熟的工業生產體系,亞洲其他發展起步較遲地區,整體而言只擁有相對簡單的工業基礎,不少地點亦缺乏物流和生產性的支援服務。雖然如此,這些地區大多擁有較充裕的勞動力和較低生產成本的相對優勢,除適合從事勞動力密集的生產工序外,部分地區亦可以生產一些技術和資本要求較高的工業產品。

在這背景下,位於亞洲不同地區的工業基地,正倚賴各自相對優勢從事上游至下游的不同生產業務,並且與其他外部貿易夥伴加強業務合作。所以,亞洲內部貿易急速擴張,其實反映亞洲各生產地區之間已逐步建立緊密的供應鏈關係。加上部分國家和地區達成便利貿易安排,有利各地處於供應鏈不同位置的企業進行廣泛的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

亞洲不同地區的上游、下游企業正沿著其產業的供應鏈通過地區貿易分工,分別生產廣泛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間品等,配合從區外進口部分物料和關鍵零部件,再在亞洲區內最終生產各色各樣的製成品,並把大部分有關產品輸往歐美和其他消費品、終端產品市場。所以,全球生產和採購活動不斷轉移往亞洲,不但推動亞洲出口往歐美等區外市場,亦同時導致亞洲供應鏈持續發展,和亞洲地區內部貿易快速擴張。

反觀珠三角目前擁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豐富的生產性支援服務,粵港企業在規劃未來業務時,大多繼續選擇在珠三角及廣東省和鄰近地區,保留甚至進一步發展較高增值和較高技術的生產業務。但如上所述,隨著亞洲其他低成本地區的工業活動日漸增加,中國與亞洲已逐漸建立緊密的供應鏈關係,亦可為粵港企業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和採購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港貿發局 的精彩文章:

歐盟撐過民粹主義衝擊仍須應付收入不均問題

TAG:香港貿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