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清一代,既有宰相之名,又有宰相之實的,只有李鴻章一人

有清一代,既有宰相之名,又有宰相之實的,只有李鴻章一人

大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誅滅了胡惟庸之後,廢除了丞相制度,此後從明到清,再也沒有丞相這一職務。雖說明朝後來形成了以內閣首輔為行政中樞的局面,但是其權力和丞相不可同日而語,明代真正做到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的,只有張居正。

有清一代,既有宰相之名,又有宰相之實的,只有李鴻章一人

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皇權專制制度達到頂峰,在其260年的時間裡出現了幾百位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然而這些名為宰相之人卻無宰相之實。而且清朝是滿族統治者,故而又採取以親貴王公和滿族大臣牽制這些人的舉措,讓這些人成了「燈映相公」「招鶴宮保」,與皇帝的近侍無異,其權力還不及六部尚書,能夠管理本部,做些實事有所建樹。

同治十一年(1872年),湘軍領袖曾國藩去世,光緒十一年(1885年)實權派人物左宗棠也去世。面對內有外患的清政府統治者,依然要依賴重臣,一等肅毅伯、大學士也是就通稱為爵相的重臣李鴻章成了清朝的真正的宰相。他獨撐大局,「以一身負天下之重」的人物了。

有清一代,既有宰相之名,又有宰相之實的,只有李鴻章一人

為什麼說清朝只有李鴻章一人才能算是真宰相呢?這當然要放在那個特點的歷史環境中去解讀。當時軍機處是政府中樞,由幾位王公大臣組成,這幾人同時又兼任總理衙門大臣,而這兩個機構都由恭親王主持。

但是,恭親王奕?和慈禧的關係一度鬧僵,權力也因此遭到了很大的削弱,而且慈禧還扶植了奕?的發對派加以制衡,讓奕?很難有大作為。如此一來,奕?在作出重大決策之前必先要與外臣達成一致,讓下面提議,而自己帶領樞臣加以支持的方式達到目的。

有清一代,既有宰相之名,又有宰相之實的,只有李鴻章一人

以恭親王奕?為主的中樞機構,雖然名義上負責大清的內外事務,但事實上那些身在京城的貴族們無法了解外面所發生的事情,對各國列強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在做一些重大決策的時候,就必然要請教封疆大吏,尤其是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因為他們除了有總督之權外,還兼有南北洋大臣之職,是大清外交的行家。

而且我們發現,在當時的朝廷中樞里,恭親王奕?的周圍都是一些有氣度和有性格的人。如文祥、寶鋆、桂良、勝寶等,他們思想先進,認真負責,面對外國的侵略威脅,他們準備卧薪嘗膽,以振興中華,對內政外交的重大問題,很少有乾綱獨斷、剛愎自用的行為。他們多採取的「集思廣益」,「謀定而後斷」。

有清一代,既有宰相之名,又有宰相之實的,只有李鴻章一人

如此一來,封疆大吏有了很好的建言環境,如此,朝廷中樞大臣們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一起,組成了一共目標一致的洋務集團,相互之間的關係非常融洽,到了光緒朝以後,李鴻章的意見成為了決策的主要參考因素。

光緒二年(1876年),軍機大臣文祥去世,這時朝中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局面,只要是內政外交的重大事宜,李鴻章只要不出主意,他們就不作出決策。在曾國藩、左宗棠、沈葆楨相繼去世後,李鴻章更是成為了他們的精神領袖。

直隸總督是封疆大吏之首,而直隸一省就置一總督。其首要任務便是保衛京師,這比其他省更為重要。一般情況下,朝廷都會讓重臣擔任直隸總督併兼任內閣大學士,人稱「宰相級總督」。

李鴻章在上任直隸總督時,便有了協辦大學士的身份。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升任武英殿大學士。同治十三年(1874年),再一次晉陞為內閣大學士之首(特指同光朝)——文華殿大學士,成為了內閣首揆。

有清一代,既有宰相之名,又有宰相之實的,只有李鴻章一人

在清晚期,文華殿大學士一直都是滿人擔任,李鴻章是頭一個得到文華殿大學士的人,加上他穩坐直隸總督多年,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領袖,更是牽動大清政局的風雲人物,說他是真宰相一點不為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清代的王爺、一品大員,只要到此衙門去辦事,都得低聲下氣裝孫子
西漢有60萬軍隊,但精銳中的精銳,只有兩支部隊,不過數萬人
康熙不看好此人,雍正卻將其視為第一心腹,風頭遠蓋過張廷玉
西遊記中,這3個隱藏的菩薩才是真牛,背景與實力超過觀音
大清接到奧運會參賽邀請,李鴻章選了兩個項目,並認為必得冠軍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