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關於教師的教育思想

孔子關於教師的教育思想

孔子關心做什麼樣的老師?怎樣做老師?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意思是說,「參啊,我講的道是始終貫徹一個基本的思想的。」因此作為老師始終貫穿著一個核心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如上課要麼以傳授方法技巧為核心,要麼要傳授思想價值觀為核心,這就是做老師的根本。

而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忠恕」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忠」是中心,「恕」就是忖己度物,也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用更為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那麼孔子堅持的「道」是什麼呢?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仁」,也就是他理想的社會秩序,是他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方法與途徑。從這點上說,作為教師要以天下為己任,以天下展鴻鵠之志,因此作為老師要賦予學生遠大的志向,並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找到實現理想的方法論,並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在實行過程中要注意思想發生碰撞的火花,要容納其他思想百家爭鳴,要用嚴厲的處事態度來追求崇高的理想。然而,恰恰現在的孩子和老師都被世俗的觀念洗刷了崇高,這不能不讓真正的教育者揪心。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有所作為,也盡心儘力地讓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飛黃騰達,也盡心儘力地讓別人飛黃騰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表面上看這是教人處世,實際上是在要求教師做到包容、容納,有一顆博愛之心。孔子詮釋了人的生命的真諦,提出了倡導個性的前提下的平等精神。然而,當前社會倡導的自我為中心,造成了對社會對未來的巨大危害,若干年後,其影響到整個民族的生存問題。

「人不知而不慍」,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是,不要生氣。在《論語·學而》中本意是為學之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引用到此說明孔子對老師的要求就是:要體貼愛護學生,主動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還要注意控制情緒,方法恰當。這是作為老師必須具備的品質。又如:《學而》中記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飯琉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則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教師要安貧樂道,守得住清規戒律。

《雍也》中說:「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重複的語句,足以見孔子對學生心疼不巳。教師要有一顆愛生如子之心,對自己的弟子要如數家珍,可現在的教師真一定做不到,也許只記得學生的好,不記得學生的「惡」;也許只記得學生的「惡」而不記得學生的好,這都是功利主義下教育的產物,教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孔子認為教師要以自身的魅力去影響和感化學生,《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故而修鍊教師自身素養,完善自身人格,尤為重要。他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正直是立身之本,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過是僥倖免於禍害罷了。真正的人,堂堂正正的人,應該是內不欺心,外不欺人。

正直的老師說話就要理直氣壯,光明磊落,不迷戀花花世界,在複雜的社會中不迷失方向,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學生的優秀品格。

在教學中,孔子強調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意思是說,資質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對他講高深的道理;資質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對他講高深的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學生始終存在差異性,因此要根據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的不同進行分類教學。有的人適合講高深的道理,有的人適合講淺顯的例子,教育要因人而異,要根據孩子們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從這裡面的深層意思看,孔子已然把教育的根本和手段分得很清楚,教是手段,育才是根本。

談到啟發式教學,最早的鼻祖就是孔子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朱熹解釋為:「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根據解釋,大意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人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能適時開導、引發,幫助學生打開知識的大門,端正學習的方向,即「開其意」、「達其辭」。可見,孔子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教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作用。

教師要「叩其兩端而竭焉」,循循善誘。《學記》中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意思是說要引導學生而不要牽著學生走,要鼓勵學生而不要壓抑他們,要指導學生學習門徑,而不是代替學生作出結論。只有「引而弗牽」,師生關係才能融洽、親切;「強而弗抑」,學生學習才會感到容易;「開而弗達」,學生才會真正開動腦筋思考,做到這些就可以說得上是善於誘導了。

《論語·述而》有云: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意思是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奮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因此,作為教師要忠於職守,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不是生來就懂得知識,只不過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去探求它罷了。這就是要求教師不斷考究、探索、鑽研學問。同時「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集注》:怪異、勇力、悖亂之事,非理之正,固聖人所不語。鬼神,造化之跡,雖非不正,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輕以語人也。實際上的意思應該是孔子從來不講擾人心智的話。因此教師要尊重他人和學生的學習習慣,不要隨意打擾學生安靜的學習。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不斷地反省自己,選擇正確的方向。

作為教師必須要終生學習、創新,《論語·衛靈公》記載:「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就是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君子不器」也是說做學問不能只一味地識記,像個器皿一樣,毫無自己的思想。作為教師就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意思是說,目標在道,根據在德,依靠仁,面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可見孔於對讀書人做學問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全面發展,精通六藝各門學問。做教師如果自己沒有一缸水,怎麼能給孩子一碗水?只有自己掌握廣博的知識,在教學中才能遊刃有餘。

對於好學者,不要隨便去打攪打清靜的學習環境,更不要講那些不該講的東西來影響他的心境,可講可不講的就不要講,講了不理解的,也不要講,只有當學生的智力水平達到一定當量的時候才繼續。

教育要「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要把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解決老師和其他的「鬼神」的事情。這其實就是說教育要有的放矢。

塑心閣,做不一樣的教育,塑心的夢、偉大的教育之夢!

育兒口訣

(大聲)朗讀詩句養自信

(放開)運動手腳多靈敏

(嚴格)規定時間抓節奏

(激情)巧問辯答生智慧

(遊玩)遇到事情多聯想

(筆記)記下一刻成集錦

(閱讀)快背快記育記憶

(反應)快算快做多自強

理解不透記形狀

編成口訣要死背

不良習性要矯治

精力分散要狠揍

夫婦教兒要同心

一方動搖毀前程

公婆放心站外邊

孫兒自去求乞憐

痛苦只是一會兒

得惠就是幾代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塑心閣 的精彩文章:

TAG:塑心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