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上善若水,你聽過這種解讀嗎?

關於上善若水,你聽過這種解讀嗎?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文章《水災為患,上善還可以若水乎?》,然後分發到幾個大平台。

其中,在今日頭條上,我改標題為《關於上善若水的思考》,發表以後,吸引不少愛好國學的道友關注,有不少留言,贊同我的觀點,令我十分感動。

還有一個百家號作者,原圖原文一絲不改抄襲我的這篇文章,閱讀量也不少,同樣令我開心,有人抄襲,說明我的文章有那麼一點點價值嘛!

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感動與不亦樂乎之餘,我略有歉意。因為,我並沒有把我內心對老子本意的體悟完全表達出來。

在那篇文章中,我否定了最為流行的對上善若水的解讀:「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其實,這個解讀雖然並非老子本意,但作為衍生出來的意義,對社會同樣有著積極的意義!

然後,提出我的觀點:不管是水也好,象水一樣的道也好,這些東西本身沒有善,也沒有不善,善與不善的關鍵不在於外物,而在於人本身。

這個觀點也沒有錯吧!然而,也不是老子上善若水的本意!

言歸正傳,我得消除我內心的歉意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喜歡以老解老,我認為,這樣可以更準確體會其本義。我也算是讀過幾十種的老子解讀,至今未曾見過如我這般解讀的。如果不是孤陋寡聞,這可能是歷史上唯一的一種解讀!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

德,行道而有得於心。相當於我們今天說:按照規律辦事,在內心所得到的經驗。有經驗,內心自然充實而豐富。

若,好像。意思是這些最高境界的東西,平常人看不懂它的本質,只看到表面現象,就以為不過如此而已,而明眼人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知道這個現象只是好像而已,所以用「若」來表達。

谷是山谷,山谷是空虛的。

上德若谷:具有最充實豐富經驗的人,好像山谷一樣空虛,深邃而寬廣。

上德若谷,完整的表述應該是:上德之充實若谷之空虛。

老子書中這種「正言若反」的句式,比比皆是。例如: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大辯若訥……,後世還有: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所以,上善若水也屬於同樣的句式。

老子的意思應該是,上善若惡,上善若水之惡。

水為何又是惡呢?

先講講背景吧!

老子是周朝末期圖書館館長,周王朝設置這個官職,目的是讓老子總結歷史的經驗,尋找治理天下的辦法。所以,老子寫出來的東西,理所當然是帝王術。

只是老子實在太牛了,他的學問不僅僅是操作層面的帝王術,而且上升到了理論層面的帝王學。

不止於此,更加上升到道的至高層次!因此,老子書甚至被很多人稱為經中之王,可以指導任何人做任何事!

話有點離題了,好在離題還不太遠!

當時,天下禮崩樂壞,強大欺凌弱小,以力相爭,以詐相奪,所爭奪的正是高高在上的權位。

所以,在諸侯以及天子,還有其他野心家的心目中,權位才是好的,上善者,最高權位也。

水?那麼卑賤,那麼不顯貴,當然是眾人所討厭的形象。賤惡者,水也!

然而,當時的天子、無數的諸侯、野心家,大多只是成為炮灰與枯骨,暫時掌權的成功者也很快被下一個挑戰者埋葬。

老子書第三十九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明眼人老子看出來了,沒有穩固的基礎,得到了權力又有什麼用呢?要穩定持續地掌握權力、統治天下,還得打下堅實的基礎,貴族必須以賤民為根本。

人如果要往高處走,就要象水一樣往低處流!流到最後,成為大江大海,成為百穀王!

老子書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還是翻譯一下老子書第八章第一句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高明的聖人看起來象那最卑賤的水一樣,水善於流通萬物,而不與萬物盲目爭奪,處於被大家所厭惡的低洼處,所以接近於道。

再譯:有天下之志的人像水一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了解廣大群眾的需求,滿足他們,而不與民爭利,處於被目光短淺的肉食者所厭惡的卑微地位,所以,接近於有道聖人。

另註:老子書中的善,並非世人所謂單純倫理層面的善,而是合乎常道為善,擁有此善的人,可以稱為聖人。所以,老子說:聖人不仁,以百姓多芻狗。莊子說:大仁不仁。在此亦可以說:大善不善。真正的善不是俗人所能理解的善。

老子之道,博大精深。二千年以來,解老者數千家且不止,吾非敢以得其意者自居,然盲人摸象,得其片面則猶敢自許也。讀者不必以我為是,唯增添一摸象盲人之見爾,若可啟道友思路,亦樂事也,謹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黎然自在人 的精彩文章:

TAG:黎然自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