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安徽舒城明代大臣秦民悅

安徽舒城明代大臣秦民悅

秦民悅(1436—1512),字邦約,一字崇化,安徽舒城縣五里鄉人。少時家貧,愛好讀書,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進士,22歲被授予行人職務,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升為工部員外郎,負責監督製造,當時朝中太監大多中飽私囊,又欺負他年少,多次為難他,秦民悅嚴厲打擊,一點也不手軟。成化十年(1474)離開京城擔任廣平知府,一干就是九年。九年里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做到親民愛民,廣平府人民心悅誠服(筆者查遍四個版本《廣平府志》擔任廣平知府九年以上的唯他一人)。後來升為江西參政,右副都御使、巡撫薊州等處。官至南京吏部尚書,逝世後謚庄簡,賜祭葬,贈太子少傅。網上查詢,秦民悅為安徽舒城縣最負盛名的四大歷史人物之一,另三人中有家喻戶曉的三國周瑜周公瑾。查光緒《廣平府志》,廣平府(郡)歷史上列入名宦的寥寥無幾,其中就有明成化廣平知府秦民悅。

(一)注重文化教育,創修《廣平府志》

秦民悅任廣平知府後,致力興辦學校,重視文化教育。明朝的廣平府轄永年、曲周、肥鄉、雞澤、廣平、邯鄲、成安、威縣、清河九縣。由於兵連禍結、天災頻發,半數以上的縣沒有縣學。秦民悅上任伊始,就提出各縣都要想法把縣學建起來,還在府衙騰出房間,設立學堂,鼓勵讀書人到此研讀經書,切磋學業。在他的帶動下,廣平府求學上進蔚然成風。他待人和藹,禮賢下士,飽讀詩書,見多識廣,讀書人都樂意與他交往,他們之間關係融洽,情如師生。據康熙《廣平府志》記載,明王朝276年廣平府共出進士152名,其中秦民悅到任前107年出進士21名,到任後169年(成化十一年乙未科之後)出進士131名。特別是廣平府所在地永年縣明中葉後人才輩出,科甲不斷,永年流傳的「洺河兩岸、帽翅亂顫」,或「洺河兩岸,紗帽亂串」就是當時的科舉鼎盛寫照,這與秦民悅開辦學校、重視教育密不可分。

秦民悅對廣平府另一大貢獻,就是創修了《廣平府志》。據說歷史上曾有過《廣平郡志》,到明朝時早已失傳。秦民悅到任後,親自擔任主編,並組織一班人廣徵博採、多方收集、嚴謹考證,創編了第一套全面反映廣平府封域、山川、科舉、宦業、職官、古迹等諸方面的成化《廣平府志》。明成化之後《廣平府志》曾有過四次續修,第一次續修是明嘉靖28年(公元1549年),由時任知府翁相主編,河南長垣縣縣丞陳棐主筆。第二次續修是清康熙15年(公元1676年),由時任知府沈奕琛主編,永年申涵昐(翰林院檢討)主筆。第三次續修是清乾隆10年(公元1745年),由時任知府吳谷主編、主筆。第四次續修是清光緒19年(公元1893年),由時任知府吳中彥主編,永年胡景桂主筆,直隸總督李鴻章作序。五個版別《廣平府志》,創修本尤顯珍貴。現四個續修本存世,成化創修本佚失,可說是邯鄲史志愛好者的一大遺憾。哪位老兄如能淘到成化本《廣平府志》,對己自然彌足珍貴,對邯鄲九縣文史界來說,也是一個天大的幸事。

(二)注重遺產挖掘,保護多處文物

秦民悅十分注重文化傳承和遺址遺存保護。《夏仲兗碑》又名《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簡稱《夏承碑》,東漢建寧三年(170)立,為著名漢碑之一,相傳為蔡文姬之父蔡邕蔡伯喈所書,原碑早已毀損。宋李清照丈夫、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在《金石錄》跋云:」碑在洺州,元祐間(1086~1093),因治河堤得於土壤中「。宋洺州州治即今河北省永年縣廣府古城。嘉靖廣平府志載,明成化十二年(1476),秦民悅發現此碑在府衙後堂隨便倒放,碑的下半截已缺一百一十字,為了使千古名碑得以流傳,他就在府衙東角修建了「愛古軒」涼亭,將夏承碑立在愛古亭內。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府陳俎開始修築府城磚城牆,估計是因為修城需要木料的緣故,「愛古軒」在築城第二年時被工匠拆毀,夏承碑不翼而飛。秦民悅和陳俎均為廣平知府,均清廉務實為民,均被列為名宦,秦民悅費九牛二虎之力保護了夏承碑,卻在修建府城時毀於陳俎之手,一嘆!最近從網上看到,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後代、旅居開封的當代著名書法家武慕姚之女,將明成化夏承碑拓片上交河北省博物院,被河北省博物院列為鎮館之寶。嗚呼!如當初秦民悅保護的夏承碑殘碑能保存至今,必將被書法界奉為至寶!

秦民悅另一大貢獻就是挖掘、搶救、擴建了瓜井村冉子塋。」冉墓遺迹「為著名的」平干八景「之一。相傳孔子賢徒冉伯牛身染癩瘡,經年不愈,聽說晉國有一溫泉(後人猜測在在今沙河市朱庄水庫),洗浴後可治此疾,千里迢迢來尋溫泉,行至永年縣瓜井村,饑渴難耐,見井上有一西瓜,食之解渴。不知因旅途勞頓還是惡疾發作,竟一病不起,闔然長逝,此地因此起名」瓜井「。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冉伯牛,在瓜井修建了他的衣冠冢,後來瓜井成了村落,冉子塋到了村中央。有據可查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廣平國國王劉偃曾重修冉子塋,被後人稱為「平干八景」之一。秦民悅從《大明一統志》和廣平郡舊志看到冉耕冉伯牛之墓在永年縣劉營社,遍訪民間得知冉子墓在劉營社瓜井村(瓜井村原屬朱庄鄉,撤區並鄉後屬劉營鄉,卻應了舊志上的永年劉營社),為了使這一古迹不被堙沒,秦民悅帶頭捐出俸祿,發動群眾集資,在原址上擴大墓冢,壘砌院牆,栽種松柏,修建祠堂,親自撰寫墓誌並書寫「「鄆公冉伯牛墓」碑銘。之後幾任廣平知府和永年知縣幾次重修擴建,使」冉子塋「又興盛了四百餘年,成了當地文人雅士、普通百姓瞻仰先賢、聚會遊玩的好去處,這不能不說是秦民悅的功勞。冉子塋歷史上就是讀書人學習的理想場所,到1915年在瓜井村冉子塋開辦了新式小學,為永年縣立第一所小學,與廣府古城1902年成立的廣平府官立中學堂、1912年更名為直隸省立第十三中學均為永年縣最早學校,學生遍及永年中西部及沙河等地。據悉2012年5月瓜井村「冉子塋」確定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民悅通過嚴謹考證,重新確定了唐御史中丞宋慶禮之墓。宋慶禮洺州永年縣人,唐玄宗開元年間曾任御史中丞,與唐文宗宰相宋申錫、唐代宗虞部郎中大曆十才子之一司空曙死並成為「唐永年三傑」。宋慶禮去世後葬在永年。舊志記載,唐開元名相宋璟墓在邯鄲縣西二十五里岩嵛村,還傳說被盜掘過。秦民悅在走訪群眾時,從岩嵛村附近百姓家找到了宋慶禮及其弟宋慶賓的墓誌,還找到了刻有唐玄宗敕封宋慶賓的小石碑,石碑上有「臨事明允,頃居令長,雅聞聲稱,控帶百越,朝宗萬里,端察之任,舉才攸屬,可守廣州都督府司馬,散官如故。仍馳驛赴任,主者施行,開元二年九月十一日。」這正是唐玄宗敕封宋慶賓之詞。宋璟本是邢州南和人,墓在順德府(今邢台市)沙河縣西北戶村,並有顏魯公真卿所撰神道碑等。秦民悅根據宋氏兩兄弟墓誌和敕封宋慶賓石碑,通過查閱史志和走訪百姓,最後確定此墓為宋慶禮、宋慶賓兄弟之墓,而非名相宋璟之墓。為了保存證據,昭示後人,秦民悅還將敕封宋慶賓小碑壘進」愛古亭「柱子里,可惜嘉靖年間拆毀「愛古軒」時與夏承碑同時不知所終。秦民悅注意保護遺址遺存不勝枚舉,在此不再一一列出。

(三)注重賑災備荒,關心百姓疾苦

明初廣平府人口空前銳減,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元統治者對漢人的瘋狂殺戮。元朝入主中原後,對漢人的殺戮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據史料記載,蒙古人曾一度要殺絕中國人,讓良田盡為牧場。若非宰相耶律楚材勸說,使他們意識到中國人還有「納稅」這一功能,當今天下可能就無華夏民族的痕迹。在蒙元統治時期,貴賤分三等,漢人最下賤。每個村子有一個蒙古家庭管理,漢族人姑娘要結婚,初夜權歸蒙古男人,為保證血統純正,許多人家都不養第一胎;漢人年長六十歲,要送到墓穴里等死;五家合用一把菜刀,須在蒙人家中保管;漢人可以買賣,打死一個漢人就如打死一個牲口。蒙古人雖沒有將漢人殺絕滅種,但冀南一帶人口銳減。二是因為元末戰事頻仍,河北一帶赤地千里,人煙稀少,民不聊生。永年還是元末白鹿庄起義的發源地,受禍尤甚。三是因為靖難之役、燕王掃北(碑)。朱元璋之孫朱允炆繼位後採納齊泰等人建議削藩,不到一年功夫就扳倒了五六個藩王,眼看就要整到燕王朱棣,朱棣打起「靖難」大旗,起兵去「清君側」,往南對侄子開戰,殘酷的拉鋸戰在河北等地連續打了三年多,戰火瀰漫,生靈塗炭,十室九空,造成廣平府明初人口大減。

閑話少敘,言歸正傳。據乾隆《廣平府志》記載,(5)明洪武十四年(1381)廣平府九縣共有民20240戶,八十餘年後的成化年間(秦民悅到任之前)有25251戶。小縣不足萬人,中縣一萬多人,大縣二三萬人。秦民悅到任後,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百姓開荒種地。由於當時河北一帶地廣人稀,大片土地被官府圈為牧馬地(軍馬飼料地),秦民悅划出三千五百頃牧馬地,無償提供種子,讓百姓耕種,除交足軍馬飼料外、儲備外,餘下的歸耕者所有,此舉大大調動了百姓種田積極性。由於他關心百姓疾苦,他在任九年,心繫百姓,昭雪死囚19人,逃亡在外的六千餘戶百姓回到故土,他到任前廣平府總人口才有兩萬五千戶,可以想像當時新增六千戶是個什麼概念!朝廷在對官吏進行賑災備荒等項目考核時,廣平府名列全國第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氏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寄暢園法帖》補遺
秦小峴先生年譜(三)

TAG:秦氏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