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間之旅》及紀錄片:可惜不能在影院上映

《時間之旅》及紀錄片:可惜不能在影院上映

泰倫斯·馬力克的這部《時間之旅》我看的是90分鐘的版本,下了個20幾G的片源,接在電視屏幕上播放,非常過癮。這部紀錄片電影講述了宇宙誕生到最終滅亡的進程,探索著縈繞在人類心中的種種追問。電影由凱特·布蘭切特、布拉德·皮特擔任旁白(40分鐘版本),2016年9月7日在義大利上映。

故事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經由星雲的產生到宇宙冷卻、銀河橫空出現,生命在無序和有序交織著的背景中拉開帷幕。從天空到海洋,從細胞的出現到海底的生物植物,時空變幻,世界飛速進化著。一切放在時空的尺度上皆顯得渺小,但就其意義而言,卻每一步都是偉大的。

對於這樣的電影,文字介紹顯得很無力,上一些畫面吧。

在生命進化的呈現以外,電影還穿插進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與美倫美奐的自然部分不同,這部分採用了民用設備(有的甚至可能是手機攝像頭)拍攝,看起來畫面抖動而粗糙。從非洲到印度,到中東再到美洲大陸,人類社會的種種形態被記錄下來,成為原生態的素材。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縱貫整個星球,有貧窮、有富饒、有和平也有殺戮。這些人類社會的主題與宇宙進化的腳步互相輔佐,成為不同形式的、對生命價值的追尋。

畫面中也有中國。主要內容是一些民俗文化的展現,比如屠牛的場面、廣場上打太極的老人。作為一名中國人,看到這一部分時覺得頗具趣味。並無意外地,它展現了西方世界對於東方的刻板印象——神秘、原始和落後。繁華屬於西方的,人類現代文明的中心也屬於他們,其它國家和地區只是異域,用以描述「主流主化」以外的驚鴻一瞥。

我是個紀錄片愛好者。早些年看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紀錄片,它們和無窮無盡的《星際迷航》一起,成為我的睡前節目。

在所有在類型中,我尤其喜歡地理、自然和宇宙類主題。《人類星球》、《地球脈動》、《生命脈動》、《非洲》、《冰凍星球》、《太陽系的奇蹟》、《宇宙的奇蹟》、《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生命的速度》、《大遷徙》……感謝BBC、Discovery和國家地理的那麼多精彩製作,讓那些年的我覺得非常溫暖。漫長的冬夜,看一集《旅行到宇宙邊緣》再拉開窗帘望向天空,會有恍惚著不知身在何處之感。

對我個人而言,紀錄片有治癒的作用。它們並不像電影一樣,令我想要調動情緒投入進去,或者有計劃地為它們寫些什麼,它們只是讓我平靜。打開一部紀錄片,意味著這是一段純粹屬於自己的時間,個人只需要沉浸下去,了解知識反倒是次要的。向過去、未來或者母體追溯是人類的本能,紀錄片視角是科學式的,但是當你身處其中,無限接近自然、星球或者宇宙,這時的情緒往往接近於宗教體驗——或者可以這樣說:即使紀錄片描繪日常,指向的也並不是此時此地,而是超越經驗而存在的終極意義。

看紀錄片,畫質很重要。以前我試過在一些在線網站看,但很快覺得難以體驗畫面纖毫畢現的那種美,就改成自己找片源。早些年網路速度不夠,一部片子要下很久;現在終於過上好日子,幾十個G的片子也不在話下了。

然而人總是貪心,看著那些美好畫面,我老是想著要是能在影院放該有多好。那畫幅、那聲效,那星辰,那大海……簡直就是天堂。隨之想起那些霸佔屏幕的糟糕電影。觀眾上座率高也就罷了,有的大廳一場電影下來,觀眾不超過十人,沒精打采地在空蕩蕩的座位里歪著,真替那些設備可惜。

這當然只是空想。讓如今市場導向的電影院上映紀錄片是非常困難的事,觀眾的需求取向和經濟利益導向都是商業片,創造票房奇蹟的也是它們。每年影院上線的影片有限,還有大量電影拍完了上映無門,賠得底兒掉,無論如何也輪不到紀錄片。另外,紀錄片在中國多在電視台播放,觀眾並沒有為其付費的習慣。前幾年《舌尖上的中國》雖然風靡一時,但拍成電影試水卻是票房廖廖。

在家裡看紀錄片,要是有塊大屏幕和好的音響設備,那也很享受。不過這對多數人來說也仍然是奢求。那要怎麼辦呢?

還能怎麼辦,有得看總比沒得看要好。

其實也沒什麼。好的聲音和畫面只是觀影時作為「享受」而存在的部分,並不是紀錄片的精髓。真正有價值的在於你打開屏幕與內容互動的那幾十分鐘。在那短暫的時間裡,你由這些故事引導,開啟認識世界和自我的新視角。

回到《時間之旅》,我其實並不喜歡電影里旁白的部分。凱特·布蘭切特的聲音當然充滿魅力,但是那些囈語一樣的台詞多少顯得彆扭,也許是導演想達人類靈魂與地球母親聯結的那種神秘與莊嚴感吧。可是這種時刻,自然以外,一切人工的都是多餘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燃燒的遠征 的精彩文章:

TAG:燃燒的遠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