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利特:為了創作那些能揭示人間奧秘的圖畫,我必須,十分清醒才行
「為了做到能專註於創作那些能揭示人間奧秘的圖畫, 我必須, 十分清醒才行。」
——雷尼·馬格利特
雷尼·瑪格利特(1898年 - 1967年),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擅長以顛覆和錯置手法挑戰觀者對於空間的感受,並且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中帶有些許詼諧以及許多引人思考的符號語言而聞名。他的作品常常賦予平常熟悉的物體一種嶄新的寓意,或者將不相干的事物扭曲的組合在一起,給人荒誕、幽默的感覺。
1
馬格利特對童年的往事大都忘記得一乾二凈,當有人問他哪件事記得最深刻時,他便會說在孩童時,很喜歡與一個可愛的小女孩走到箇舊公墓里玩要。有一天,當他們爬過圍欄入到墳場後,看見一位畫家正在埋頭苦幹地畫畫。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走上前去看畫,發覺畫中的景物就是墳場。當他看完幅畫後感到十分托異,畫得異常真實,從此他便對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2年,也就是馬格利特14歲那年,他的母親雷吉娜·伯蒂夏姆斯投河自殺,兩周後屍體才被打撈起來,當時她身上的衣服被水撩起纏繞在臉部,這一幕永遠在馬格利特腦中揮之不去,後來的作品裡也一再出現這一場景。
瑪格利特 | 愛侶
1916年馬格利特進入布魯塞爾美術學院,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戰後他與維克托·塞爾弗蘭克斯一起在一家牆紙廠工作。
1922年,馬格利特看到了契里柯的複製作品《愛之歌》,從此確定了自己的風格。據他後來說:「(這幅畫)比我發現未來主義畫家時對我更具決定性的影響,未來主義畫家開啟了我對一種繪畫風格的認識, 契里柯卻讓我明白最首要的事是知道要畫什麼。」
天空中的鳥 | 雷尼·馬格利特 | 石版畫 | 45cm x 60cm | 2010 | 版數:202/275
1925年,馬格利特進入超現實主義時期。作為超現實主義的成員,「在這個專門研究刺激、吸引注意力的絕招、政治糾紛、性的醜聞、友誼的破裂、激烈的半宗教性危機的運動當中,馬格利特顯得異乎尋常的冷淡。」他的作品的最大特點是恐怖,所有的畫面都充滿了特殊構想的形象,並且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的影響,一直堅持寫實的、精確的「具象風格」。所以超現實主義領袖人物布勒東稱馬格利特的作品是「最清晰的超現實主義」。
1926年加入「神秘協會」,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團體的成員們都在那裡聚會,他作為風格獨特的藝術家活躍於畫壇。此後,他始終保持著精細的和神秘主義的寫實風格,很少變化。
偉大的戰爭 | 雷尼·馬格利特 | 石版畫 | 45cm x 60cm | 2010 | 版數:112/275
1927年移居巴黎,經人引見,加入了安德烈·布雷東的團體,成為法國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主要成員。1930年由於厭倦巴黎癲狂喧嘩的生活,回到布魯塞爾,過著寧靜的生活。由於他遠離現代藝術的中心,因而繪畫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次世紀大戰後,他的作品相繼在歐美展出,特別在1966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回顧展後才引起人們的狂熱,他對超現實主義的貢獻才真正得到人們的認識。
1967年8月15日,馬格利特在比利時首都布魯賽爾悄然而逝。
阿恩海姆港 | 雷尼·馬格利特 | 石版畫 | 45cm x 60cm | 2010 | 版數:42/275
2
作為畫家,馬格利特的敘事才能十分傑出,他的作品多半是故事和繪畫的結合,描繪的東西都是普通的,日常的,形象也都是具象的,我們再熟悉不過。但是馬格利特把這些我們熟視無睹、認為不可能湊在一起的東西共同放在某個時間或場景里,就產生了一種恐懼,一種神秘感。
馬格利特曾在一封信中提道:「我認為繪畫的藝術是這樣的一種科學,它將諸多色彩並置在一起,使它們原來的表象消失,而浮現出一個詩般的意象······在我的繪畫里是沒有『主體』沒有『主題』的。它是一種想像的意象,它的詩使那絕對無知也不可知的事務復活而成為可知的。」
拼貼 | 雷尼·馬格利特 | 石版畫 | 60cm x 45cm | 2010 | 版數:176/275
1929年,馬格利特在布雷東主編的《超現實主義革命》的最後一期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物體、物體的形象以及物體的名稱之間都不存在不可轉移的聯繫,因此,他總是能出人意料地把一些毫不相關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就想文學的意識流一樣,思緒在無目的的流動中把不相關的東西聯繫起來,而又產生出新意義。
馬格利特在藝術上追求「逼真的」超現實主義,在創作中把夢境般的象徵性物體,用相機寫實主義的手法進行描繪,並把一些逼真的局部拼湊在一起,造成一種怪誕奇特的「幻覺景象」。他認為自己的繪畫不同於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活動」和「夢境」觀點,他特別相信俄國哲學家烏斯賓斯基的「清醒的夢」和「半睡眠」的理論,在他的畫面上主要表現「剛從睡眠中醒過來」的一瞬間的形象感受。據他自己解釋,這一瞬間是最可貴的, 因為一覺醒後剛剛睜開眼睛所見到的。
人類之子 | 雷尼·馬格利特 | 石版畫 | 45cm x 60cm | 2010 | 版數:143/275
現象都處於朦朧狀態,不知這究竟是什麼時候見到的東西,是現在看到的東西,還是夢中見到的東西。馬格利特認為,作畫只有把這種感受表現出來,才能把藝術深入到揭示現象的「神秘的本質」中去。
對於自己的繪畫意識,馬格利特曾寫道:「我想像中的繪畫藝術,就是將繪畫像詩一般的形象表現出來。那些形象顯示出的豐富性和精確性,是我們的眼睛極易分辨的樹木、天空、石塊、物體、人物等等。這些形象一旦擺脫被利用的價值,而賦予它們豐富含義的瘋狂寓意時,就會產生一種被理解的包容性。」
Golconde | 雷尼·馬格利特 | 石版畫 | 60cm x 45cm | 2010 | 版數:74/175
同時期的很多畫家認為馬格利特的作品很有挑戰性,保羅·努熱解釋道:「馬格利特的畫作,之所以富有挑戰性,並非與一大堆象徵圖像有什麼關係。他的畫作只不過是在世上不斷出現、又瞬間即逝的景物中,某種物體與精神上的一種奇特反應而已······這股神秘的力量,使原本繁複的宇宙中分離出來的從屬客體,奇蹟般地逃脫客體,驀地似醒非醒地活起來······」
布爾喬亞 | 雷尼·馬格利特 | 石版畫 | 45cm x 60cm | 2010 | 版數:43/275
馬格利特作為「謎語」繪畫大師是無敵的,他在形象的形成和如何解釋形象兩個方面具有廣泛的影響。作為「非個人性」的、簡化了的寫實主義形式;他善於強調視覺形象的重要性,把語言和思想的重要性置於視覺形象之下;打破了邏輯和因果關係的常規,建立起詞語和符號之間的對等關係。馬格利特的繪畫風格也影響了以後的許多畫家。
神秘主義者 | 雷尼·馬格利特 | 石版畫 | 45cm x 60cm | 2010 | 版數:38/275


※若谷:用西方文明的工具表現今天中國人的心境
※王立民:風景是有情緒的,而且總以情緒感染著觀者
※王美嘉:求藝問道之路,雖漫漫復漫漫但不忘初心
※他P掉了人們手中的手機,發現……
※什麼是水彩畫?
TAG:ArtTa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