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當代中國最懂城市文化的人
賈葭,歷任新華社《暸望東方周刊》編輯、香港《鳳凰周刊》資深編輯、GQ雜誌中文版高級編輯、香港陽光衛視新聞部副主編、騰訊《大家》主編 。
拋開這些標籤,時間倒回2003年,一個剛從中文系畢業一年的23歲北漂青年在躲非典,每天靠用繩子吊麥當勞的外賣為生,眼看就要連速食麵都吃不起的時候,無意中翻開了一本《三聯生活周刊》,看到了《生活圓桌》欄目,不僅喜上眉梢:這樣的稿子多簡單啊,我也能寫。
靈光閃現後,半個小時寫了一篇名叫《床笫之歡》發去電郵,下一周就刊出了。主持人苗煒的回郵很簡單:多謝,多寫。然後第二篇又寫出來了,然後跟著又被刊用了。
寫完兩篇,《中國新聞周刊》的隨筆專欄編輯發現了這個叫賈葭的青年,輾轉找到他,說我們可以提供更高的稿費給你。賈葭那時還不是很清楚三聯周刊和中國新聞周刊的區別有多大,只是知道寫文章不僅有稿費,說不定至少還可以把中文系的幾年學費掙回來。
於是就一直這樣寫下去了。不久《新京報》創刊,編輯邀約他寫《新北京觀察》的欄目,從高大上的理論層次談北京的建築、交通、生活、遊樂、社區、歷史等等等等。為了碼字,賈葭讀了一堆當時覺得全然用不上的書,然後迅速地重新了解了他所在的北京。
賈葭周末騎車在各條衚衕里亂走,在各種老字號小吃店流連忘返,把自己扔進北京的歷史裡去,了解的掌故比老北京人還多。對北京了解越多,賈葭就越產生出無窮無盡的問題:我,一個簡單的市民,與這座城市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我們彼此之間為什麼會形成這些關係?對我的影響又是什麼?我何以接受或者抵擋這種影響?
說的再深一層,我在這座城市裡是什麼狀態?我的焦慮感、幸福感和緊張感來自何處?我何以能夠彌合內心裡和這座城市深層次的鴻溝?何以能減緩與這座城市潛在的矛盾與衝突?賈葭把這些都化成了文字。
在結束用繩子吊麥當勞外賣的8年之後,賈葭到了香港工作。北京的專欄告一段落,香港的專欄正式啟程。英國人遺留下來的那些有形的建築、雕塑以及街道,是這個城市可見的部分,是歷史留給她的外在烙印。而秩序、規則與意識,這些不可見的部分,在支撐著這個城市的價值與夢想。站在這個城市的街道上,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讓人感覺暢快、自由和安逸。
但香港的居住條件,甚至比不上寸土寸金的北京。賈葭大部分時間都呆在維港邊上一處37平米的斗室里,被80年代的大分貝空調吵到難以入睡。雖然喧鬧,但卻自由。而尖沙咀的一處高層酒吧,是賈葭常去的地方,在那裡可以俯瞰整個港島的夜景。鱗次櫛比的大廈光影投射在維港的海面上,蕩漾出這個城市的光輝與榮耀。
賈葭是這個時代、國內對城市文化和居住環境感受最深的專欄作家之一。雖然他的感受,僅僅是通過不長且易讀的小文章滲透進讀者的心靈和頭腦。他對細枝末節的觀察,往往顯露出一個城市的真實樣貌。他對城市的體驗和解讀,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專欄作家。
2003年後,賈葭曾為多家雜誌、報紙撰寫時事及文化類專欄文章。著有《新中國漂流記》等書,編有《大家》文集若干冊。他與知名媒體人安替於2006年創立線上雜誌《縱橫周刊》,任編委及台灣研究員。曾就香港問題、台灣問題撰寫了大量評論文章,散見於《南方都市報》、《東方早報》、《看天下》、《大家》等媒體。
現在賈葭即將來到成都。他對成都的解讀,不會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寬窄巷子、火鍋和熊貓上,不會說那些別人早已說過一萬遍的陳詞濫調。他也許會用一個旁觀者清的視角,告訴你:你居住的城市,究竟有哪些被你天天都見到、卻又天天都忽略了的特色。
本期預告
賈葭
10月14日
嘉賓:張豐
「閱讀開啟財富·精英領讀計劃」
第9場
談資有營養聯合獨具慧眼的成都龍湖地產
將邀請時評人賈葭,進行一場關於
「中國百年移民潮觀察」主題講座
並與愛讀書你的交流。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報名參與領讀計劃第9場
時間:2017年10月14日14:00(周六)
地點:首開·龍湖天璞(地鐵:2號線洪河站,公交:138/230路,銀杏大道茶花街路口站)
福利
前15名到場簽到讀者(需報名)將獲得賈葭所著的《我的雙城記》。


※晚清的商戰,才不是談個戀愛就能解決的
※你去聽freestyle吧,我要去聽施特勞斯和肖邦了
※戊戌六君子,除了譚嗣同你還記得幾個名字?
※和莎士比亞的365天——莎翁和他的故事
※許知遠:用閱讀,尋找你的同路人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