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窮慷慨,富摳門,越摳門,越快樂

窮慷慨,富摳門,越摳門,越快樂

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節儉,一直被視為中國的光榮傳統。

上一代人大多數都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甚至可能挨過餓。所以養成一個觀念,儉省的都是好習慣。

可是在人們眼中太過節儉,則被說是摳門

關於摳門,什麼叫摳門?一是說,過去皇宮、大戶人家,門上都貼金箔,有人拿指甲蓋摳點弄家去,所以這叫摳門;還有一種說法,說這大戶人家很吝嗇,門做得挺漂亮,嫌安一把手多花錢,所以把手不安,你只能摳這門,把這門摳開,所以叫摳門。

一、窮慷慨,富摳門

小說《白鹿原》中,有個著名的情節,就是黃掌柜「舔碗」。黃掌柜不僅自己舔碗,還要求手下的夥計們都舔碗。

在黃掌柜家吃第一頓飯時,黑娃就看見了黃掌柜舔碗的動作,一陣噁心,差點把吃下的飯吐出來。以後再吃飯時,他就加快了速度,趕在黃掌柜吃畢舔碗之前放下筷子抹嘴走掉,以免聽見他的長舌頭舔出的吧唧吧唧的聲響。」

黃掌柜說:「鹿相你這娃娃事事都好,幹活潑勢又不彈嫌吃食,只有不會舔碗這一樣毛病。你知道不知道?頓頓飯畢你先走了,我都替你把碗舔了。你只要從今往後學著舔碗,我就雇你干三年五年,工錢還可以往上添。」

黑娃說,「我不會舔。我自小也沒舔過碗。」

黃老五說:「自小沒舔過,現在學著舔也不遲。一粒一粥當思來之不易。你不會舔,我教你舔。」

黑娃最終因為不會舔碗而逃離了黃老五,並捨棄了一個月的工錢。

顯然,黃掌柜之所以擁有今天的家產,與他們家勤儉節約有著很大關係:

「我這個三合院是舔出來的。一瓦一磚一頁土坯一根椽一根檁條一根柱子,都是我一口一口從碗壁兒上舔下來的!」

「圈裡的鍵牛母牛是我從碗里舔下來的,坡上的旱地川里的水地一塊一塊一畝一分都是我舔下來的。當然,也不是我一個人舔下來的,我爸我媽我爺我婆我老爺和老太人老五輩就舔碗,才舔出來這份家業……

勤儉節約是種美德,但節約和吝嗇之間只有一道線,節約越過了這道線,就是吝嗇了。

人生在世,誰沒碰到過幾個摳到極點的人!和這種人相處的經歷總是讓人哭笑不得:

@久違。

幾個朋友出門吃飯,開玩笑讓某人請,他說他只帶了100,然後我們說沒關係,剩下的我們AA。然後中途他回了趟家,回來的時候說身上只有50了。

@劉夢遙

有個小學同學,她字寫得特別小,真的是小到看不見那種。問她為什麼,她說:字小省墨。

@yuki

上大學時,學校的排骨做得特別好吃,想吃排骨必須百米衝刺。一倆宿友,她們衝到最!前!面!其中一個打了兩份,另一個居然不打,一份也不打!然後去吃另一個人的,問他:「為啥你不打?」答曰:「一份太多了,吃多對牙齒不好,反正你有兩份,你的借我嘗下…...」

@城北劉公

一朋友,每次出去吃飯,我要付錢的時候,她都搶著付。等別人走了,她再問我要錢。每次都是別人出的錢,結果卻好像她請客一樣。

說到摳門,很多人都覺得挺討厭。

對於摳門的人,更是總結出一連串規律。其中就有一條——窮慷慨,富摳門,也就是說常是窮人大方,富人摳門兒。

所以有個詞兒是說「窮大方」,沒錢反而大方,有錢人往往都是守財奴。

其實不僅如今「身邊的摳門奇葩」比比皆是,古代也是,比如被認為摳門到極致的「竹林七賢」之一王戎

【竹林七賢】

王戎這人,按出生時代算,當屬魏晉人士,出生於魏晉高門琅琊王氏,家裡非常有錢,而且王戎有頭腦,文章也寫得不錯,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如此,有家底、有平台、有頭腦,王戎的個人資產,想不增長恐怕都難。《世說新語》如是記述:

「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

【王戎】

然而,就是這個「既貴且富」的人,聚斂無度卻極端儉嗇,特別的摳門。

同樣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王戎摳門的種種事迹:

「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

(意思大概就是,王戎的侄子結婚,作為伯父的王戎自然要隨份子。於是王戎就想送侄子一個單衣吧,但是,過後王戎覺得心疼不已,又跑到人家家裡給要了回來。)

更有意思的,受王戎此禮遇的,絕不只侄兒,即便親生閨女,也是「一視同仁」。

「王戎女適裴..,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

(女兒出嫁,老爹自然要陪上嫁妝。不說像王戎這樣的京城富豪要大排場,但王戎即使給了禮金,還讓閨女送了回來。)

扣門成性的王戎對日常消費沒有任何興趣,只想著讓蛋生蛋,錢生錢。

家裡面種出了上好的李子,他便高價出售,但害怕別人用他的李子做種子栽培出好李子,就事先把李子裡面的核給拿掉......

「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

在《世說新語》中,關於儉嗇一共有九篇,而王戎則獨佔其四,可見其儉嗇的程度之深。

《笑林廣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吝嗇鬼。

這人買了一丈布,去找裁縫做衣服。他向裁縫提了一大堆要求,說:

「這塊布要做一馬褂,一褲子,還得做一雙襪子,剩下的布還得做成頭巾。」

反正這一丈布一丁點也不能浪費掉。他找了很多裁縫鋪,裁縫都不給他做,因為他這布不夠數,於是就沒人給他做。

最後他找到一個裁縫,這裁縫說:

「這好辦,我幫你做用不了這一丈,只須三尺足矣。」

這人一聽高興的不得了,於是就把這布留下讓裁縫做。

很快,衣服就做好了。這裁縫用這三尺布做了一個大口袋,把口袋一紮,就什麼都包起來了,也就什麼都有了。這吝嗇鬼就叫嚷說:

「這太憋氣了,你起碼把我的腦袋露出來啊。」

裁縫樂了,說:「遇到你這樣的人,誰能不憋氣?」

其實,摳門和節約之間有很大區別。有一個段子,美國有一個富翁去吃早飯,飯後服務員找零。但服務員覺得就差2美分,這麼大一個富翁,找幾個小鋼鏰多不好意思。

結果富翁在那等著,最後富翁就問:「我那零錢呢?」

服務員驚奇道:「還要零錢啊?我以為您那麼大一個富翁,不太在乎這點小錢。」

於是就把這2美分找給他了。

出門以後,那服務員就說:「這老頭忒摳門。」

其實這富翁不是摳門,他出門捐錢可能會捐幾百萬。但是他覺得這零錢是他的,就理應給他,而且自己應該對自己掙的每一分錢負責。

二、越懂得分享,混的越好

在古代中國,有一種儲錢罐,叫撲滿。我們現在的儲錢罐下面有一個口,是可以打開的,但撲滿是打不開的。錢儲滿後,往地上一扔就打開了,所以叫撲滿。滿了,「噗」的一聲,叫「滿而撲之」。

「撲滿者」古書解釋: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滿了就把它摔開。

為什麼過去的儲錢罐滿了之後才能摔開呢?其實這是防止人們半道上總想掏錢用。

有個高僧,寫過一首詩叫《撲滿子》:

只愛滿我腹,爭之滿害身,

到頭須撲破,卻散與他人。

也就是說我最愛的就是這撲滿肚子鼓起來,如果和他爭的時候,不會有益處,只會有害處。你只要把它裝滿了,就要把它摔碎。

最後一句「卻散與他人」一個人如果無休止的聚集更多的財富,當它滿了的時候,一定會給你帶來一個禍,然後這些錢也都不是你的。

所以一個小小的撲滿,它包含的社會含義很多,比如說:節約。節約是個美德,我們到今天依然提倡節約。

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比李嘉誠有錢多了。他是猶太人,猶太人是有吝嗇文化的,他們以節儉為美德,而且這種節儉在我們看就是非常吝嗇。所以扎克伯格永遠都穿著最普通的T恤和牛仔褲嗎,平時上班,開的是1.6萬美元的本田。出去旅行,最常去的餐場就是麥當勞。

無論富人摳門,還是窮人摳門,其實都是一種習慣。有的人掙錢一輩子,兩輩子都花不完,但是依然有一種摳門的習慣。

當然,摳門在我們的文化中不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我們所說的摳門有個前置,就是有錢不願意為別人花,也有的人不願意為自己花,這叫摳門。

摳門的反義詞就是大方,有些摳門的人不理解大方的人的心理感受。其實,有時候為了朋友或者一些不相識的人花一點錢,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快樂。這種快樂,摳門的人一定感受不到。

對於有錢人來說,一定要區別摳門和節約。

中國民間有個傳說,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晚年才得了一個兒子,兒子出生時家中自然湧現出許多珍奇財寶。有人占卜就說:「這嬰兒福分大,給你帶來了財報,所以應該取名善財。」善財這名就這麼流傳了。

善財生來聰明活潑,善解人意,深得長者的歡心,長者對他疼愛有加,但唯有一事令長者擔憂,就是善財並不喜歡聽關於「發財」的事。他一心想做一位追求真理的人,採集種種善法的財寶,來供養所有愛好真理的人們。

善財童子也叫散財童子,財富能聚能散是一個非常圓滿的過程。如果你不能把你的財散出去,全聚集在自己這,大部分人是無法消受的。

善財童子參訪海雲比丘

相對於富人的摳門,就是窮人的大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窮大方。

窮人大方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叫做:真大方,就是沒錢也視錢如糞土。第二種是為了面子而大方,就是很大方,但是出發點是為了要撐住面子。第三種是裝大方,或者說大別人的方,就是花別人的錢比花自己的錢痛快。這是人生的一種陋習,如果你會大別人的方,那麼你對自己一定不是這樣。

我們今天所說的富人摳門,窮人大方,其實這就是社會的兩個面,嚴格意義上講,富人也沒什麼不對,窮人也沒什麼不對。生活就是這樣,人生百態,你一生中什麼人都會碰到。

在《名偵探柯南》里,柯南回憶跟小蘭的一段對話,意味深長。

小蘭:「錢不夠,不能跟園子去滑雪場了……」

新一:「園子家那麼有錢,讓她掏錢不就行了」

小蘭:「那怎麼行,我們是一輩子的好朋友」

懂得的人自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轉載須授權,侵權必究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花鳥大師王夢白精品20幅!
《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經典台詞!
這十位大師,學歷低得嚇死人,寫出來的字卻一個比一個厲害!
這篇九十年前的講演,早已道出好教育的真諦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