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的另類臉譜:北洋新軍的前身,與淮軍一脈相承,湘軍算是鼻祖

歷史的另類臉譜:北洋新軍的前身,與淮軍一脈相承,湘軍算是鼻祖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六十八):大樹底下好乘涼。

大清王朝得以延續近三百年國祚,早年離不開八旗兵和綠營兵的匡扶,在晚清時期面對內憂外患則顯得愈發的力不從心,於是清廷新的軍事依託力量湘軍、淮軍以及北洋新軍應運而生。咸豐三年,曾國藩奉命編練「湘勇」,也就是後來名震天下,為清廷立下殊勛的湘軍,作為一支以宗族和土著為維繫紐帶,高薪俸祿為支撐的晚清軍事力量,曾國藩及其麾下的湘軍集團,也可以看作是近代史上軍閥的鼻祖。

淮軍則是曾國藩得意門生李鴻章效仿湘軍而編練的另一支勁旅,一方面是為了鎮壓太平軍,另一方面也是曾國藩蓄意栽培,用以分擔清廷對於湘軍戒備的新勢力。但是隨著太平軍和捻軍的相繼被剿滅,湘軍與淮軍聯手匡扶清廷步履蹣跚地走進曇花一現的同治中興,湘軍與淮軍的弊病也與日俱增。在攻伐期間,湘軍不時縱兵劫掠,魚肉鄉里,斂財吞贓後返鄉置辦產業。作為湘軍大帥,曾國藩的胞弟曾國荃每克一城,必奏一凱戰,還鄉一次,大有「卷東南數省之精髓,悉數入於湘軍」之勢。

對於在戰場上的巧取豪奪,湘軍在廟堂之上更是根深蒂固。湘軍遍布東南半壁江山的各大軍營,十餘年的時間裡保舉了各級武官十餘萬人,遍布軍中各階,僅三品以上的武將就超過一萬人,其中提督、總兵等實力派也以千百人計。功高震主的湘軍讓清廷坐如針氈,而且自恃勞苦功勞的湘軍,軍紀敗壞,日益腐化,位極人臣的曾國藩也恰到時宜地請求裁撤湘軍,同時在他的支持下,李鴻章積極編練淮軍勢力,擴充海陸力量,但是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不僅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更宣告了淮軍將步入湘軍後塵,其中既有清廷卸磨殺驢的動機,更多的還是自身的腐朽不堪,積重難返的朝野上下也已得出「湘淮舊軍積弊不堪用」的結論。

因為李鴻章庇護下的淮系集團逐漸崛起,已有尾大不掉之勢,朝野對於淮軍的指責更甚,認為此時的淮軍已經是驕悍疲惰,軍機鬆弛,每戰必潰,萬不可用。所以對於清廷來說,編練新軍迫在眉睫。甲午戰爭後不久,晚清第一支新軍應運而生,即為李鴻章麾下淮系官員胡燏棻編練的定武軍。甲午戰爭中清朝慘敗於蕞爾島國,淮軍在半島戰場上損失殆盡,作為淮軍的掌舵人,李鴻章在戰前深知此戰必敗,但是廟堂之上的一再主戰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終在舉國罵聲中,為了彌補這位老臣,在北方編練新軍的人選,清廷採納了李鴻章的舉薦,最初的人選即為李鴻章所賞識的按察使胡燏棻,開始奉命編練淮系新軍,也就是北洋新軍的前身定武軍。

胡燏棻一開始編練了三營的人馬,採用西法練兵,步、馬、炮以及輜重部隊一應俱全,其後移駐袁世凱發跡的小站,而小站原為淮軍周盛波部的駐地,剿捻之後在此地駐守了二十餘年,但是在甲午戰爭中本該開赴迎敵,卻因繼任主將衛汝貴臨陣脫逃,全軍潰散。胡燏棻移駐此處後將定武軍擴編至十個營五千餘人,而各級軍官除了從天津武備學堂中選拔,還有一大批均選自淮軍舊將。

在光緒二十一年,小站的定武軍迎來了新的掌舵人袁世凱,成為袁世凱治下北洋新軍也就是新建陸軍的前身,所以說晚清的這三支軍隊,北洋新軍與淮軍算是一脈相承,鼻祖自然也就是湘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物客棧 的精彩文章:

歷史的另類臉譜:北洋軍閥中的地主們,不僅兵多,佔有的土地更多
歷史的另類臉譜:讀懂袁世凱的亡清之志,三位當事人說過三句話
歷史的另類臉譜:清朝覆滅的催命符,實亡於袁世凱的這一項舉措
歷史的另類臉譜:張靈甫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悲愴喋血孟良崮
歷史的另類臉譜:顏值被吐槽的軍閥,其實是「扮豬吃虎」的實力派

TAG:人物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