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宋哲宗繼位後,因為年幼,由高太后主持朝政,罷除新法,啟用舊派,蘇軾也由此得到特殊恩遇,先後擔任翰林學士、知制誥等重要職位,拜相指日可待。

然而,蘇軾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因為新舊之間的黨爭已完全變質。樹欲靜而風不止,他的政敵自他回京後就開始搜集證據,意圖再炮製一個「烏台詩案」。

由於高太后的庇護,蘇軾始終安然無恙,但他已然心灰意冷,歸隱田園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言為心聲,他無處排解內心的鬱悶,只好寫進詞里:

《行香子·述懷》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在一個夜色清新、纖塵無染、月光皎潔如銀的夜裡,蘇軾把酒對月,酒杯斟得滿滿的,就讓我一醉方休吧,名利都如浮雲變幻無常,何必要勞神費力呢?

浮了幾大杯後,蘇軾大發感慨:人的一生就像快馬馳過縫隙,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又像在夢境中短暫的經歷一樣短暫。這三個比喻精鍊無比。

下片是蘇軾的牢騷,我雖有滿腹才學,卻在爾虞我詐的官場里到處樹敵。既然如此,那就姑且借現實中的歡樂,忘掉人生的種種煩惱吧。

從中年時代起,蘇軾就深受佛老思想的影響,當外部世界接連遭遇挫折時,他便轉向對內心世界的探尋,最後兩句則是這種情緒的體現。

中國古代文人最高的理想莫過於天下大治後棄官歸隱,所以蘇軾的「幾時歸去」含有功成身退的意思,但北宋的這團亂麻豈是一個人能理清的?

結尾的「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是對歸隱後生活的想像,只要有琴可談,有酒可飲,有景可賞,世間的一切都可拋棄。

詞寫得瀟洒,但並不意味著他的生活也能如此,他是矛盾的,朝堂上烏煙瘴氣,現在離去合適嗎?最終,他還是忍受不了官場的傾軋,自請外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沉香藝文志 的精彩文章:

杜牧在黃州偶題的兩首絕句,真乃詩中神品
蘇軾: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蘇軾寫給小舅子的一首詞,最後一句說出太多人的心聲
杜甫早年最重要的作品,首兩句就振聾發聵
讀宋詞學典故,劉過寫給陸遊的這首詞堪稱國學小課堂

TAG:沉香藝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