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哆哆嗦嗦的季節又來了!降溫10°C以上,記住這幾條不被凍出病

哆哆嗦嗦的季節又來了!降溫10°C以上,記住這幾條不被凍出病

當你還在回味十一長假的歡樂時,天氣卻悄悄「變了臉」。

據中央氣象台10月9日消息,冷空氣將會在未來三天席捲我國北方,10°C的降溫都不算事兒,多地「一雪成冬」。

而南方的小夥伴們也不要高興太早,南方持續的晴熱天氣將在未來兩天消失,秋高氣爽不是夢,還會伴有絲絲涼意。

冷空氣來了,氣溫一天天「跳水」,而很多人並不把「保暖」提上日程,認為「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就是不變的養生金句,越凍越健康。

其實,盲目忽視身體保暖不但不能養生,還給疾病趁虛而入的機會。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權威專家,教你最舒服的秋季養生法則,不管遇上大風還是寒潮,都讓你健康度秋。

受訪專家

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 孟慶雲

北京朝陽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 童朝輝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副教授 曹建春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研究員 庄乾竹

黑龍江省醫師協會營養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盧大平

春捂秋凍?專家解釋其中奧秘

「秋凍」有訣竅,不懂的人最好仔細看看。

南北方秋凍有區別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

南方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

北方秋涼來得較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以防著涼。

寒露過後別再「凍」了

初秋時節,暑熱未消,氣溫偏高,氣候變化比較平緩。此時少穿點衣服,使身體略感涼意,適當「凍一凍」有益健康。

而晚秋時節,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一旦有強冷空氣活動,氣溫急劇下降時,就應及時增衣保暖。

寒露之後(2017年寒露時間:10月8日~10月23日)不宜再「秋凍」,尤其要注意肩頸、腰背、腳部保暖。

「凍」不對加重疾病

降溫的時節里,保暖工作不到位,你離病痛可能不遠了。

心腦血管疾病。寒冷的季節里,心、腦負荷加重,而且血液黏稠度往往會增加,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

慢性胃病。秋季氣溫變化無常,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複發。

呼吸道疾病。寒冷會對人的氣道產生不良刺激,誘發支氣管炎、哮喘、肺心病等。

關節炎。患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在受寒後會加重疼痛、腫脹的癥狀。

糖尿病。寒冷刺激不但會加重糖尿病,還可能加重微循環障礙,導致血管神經病變進一步加重。

秋季保暖,護好7大部位

隨著氣溫越變越涼,體質虛弱者易受寒邪侵襲。寒氣入侵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多種慢性病發病率升高。

深秋時節更要關注以下部位的保暖,防住寒氣。

1

關節

踝關節承受著全身的重量,是人體比較脆弱的地方,再加上踝關節周圍軟組織少,局部血液循環較差,缺少保護就很容易著涼,誘發踝關節炎。

除此之外,寒冷、潮濕的環境會加重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預防風濕病最關鍵的還是要注意保暖。膝關節等部位易遭受風邪侵襲,一定要格外注意關節的防寒。

2

頭部

寒氣入侵頭部,會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還易發生高血壓、急性心梗、中風等。

3

口鼻

口鼻是空氣進出的通道,寒氣可以隨呼吸侵入肺部。噁心、嘔吐、咳嗽、吐痰、鼻塞、打噴嚏等,都是口鼻受寒的表現。

4

頸部

頸部是人體的重要「通道」,上承頭顱,下接軀幹,是神經中樞最重要的部位,更是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如果受寒,不但加重頸椎病,還會引發其他慢性病。

5

肚臍

肚臍是最怕著涼的地方,屏障功能較差,易受涼而染風寒。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特別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經期婦女尤其要加以重視。

建議冷天時可以用熱水袋、暖寶寶等給肚臍周圍的腹部保暖,平時穿件貼身的純棉背心。

6

腰部

腰為腎之府,若腰部受寒,易引發疼痛,全身乏力。

最好選擇長款衣物;閑暇時可用雙手搓腰,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起到溫煦腎陽、暢達氣血的作用。

7

腳底

寒從腳下起,腳部一旦受寒很容易引起感冒、腰腿痛。

腳部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差,又遠離心臟,易使血液循環不暢。

建議穿著保暖透氣、吸濕性好的棉襪;每天睡前,用40℃左右的溫水泡腳20分鐘,配合按摩腳掌的湧泉穴,起到調理臟腑、舒通經絡的作用。

降溫天里的「生存法則」

穿衣篇

只要遵循下面3條穿衣法則,禦寒保暖也可以既美觀又方便。

材質上

內薄軟、中保暖、外防風

內衣穿得過厚,不僅不舒適,還會增加內衣里的空氣對流,使保暖性下降。應以薄、軟的棉織材質為主。

中層衣服以羊毛、羊絨、純棉材質最合適。

外衣要以防風為主,面料要緻密。

款式上

內貼身、中寬鬆、外收口

秋冬乾燥,皮膚敏感,內衣要貼身、柔軟、沒有刺激性。

中層衣服不要過緊,適度寬鬆。

過度寬鬆肥大容易鑽風,冷空氣乘虛而入。外衣的領口、袖口、腰部、腳踝等處最好有收口設計。

部位上

顧兩頭、腿要厚、腰別露

兩頭指的是頭和腳。人體熱量大部分從頭部散發,大風天出門最好戴上帽子;頸部受寒可能引發血管收縮和頸部肌肉痙攣,最好戴圍巾、穿有領衣物。

腿部是冬季保暖的重點,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鞋幫低、鞋底薄都不利於足部保暖。

腰部腎臟附近最怕風寒侵襲,腰部受寒會引起氣滯血瘀。穿衣要注意腰部的銜接,上衣最好蓋過腰部。

飲食篇

味沖的食物

乍暖還寒時,可以吃一些蔥、姜、蒜、洋蔥、白蘿蔔、芥末等味沖的食物,能夠益氣通陽、祛散陰寒,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還能起到殺菌防病、預防感冒的功效。

但含硫化合物等活性物質遇熱會被破壞。所以盡量少高溫加熱,能生吃的就盡量生吃,接受不了生吃辣味的,也不要煮得太熟太爛。

專家提醒,高血壓、心臟病、胃病、皮膚病的人最好慎吃。

黑色食物

黑米、黑木耳、黑棗、黑芝麻、黑豆等「黑色食物」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並具有一定的暖身功效。

白色食物

深秋時節應該多吃點白色食物,因為「燥」是此時最明顯的氣候特點之一,而大白菜、白蘿蔔、百合、白蓮子、銀耳、蓮藕、杏仁等白色食物具有潤秋燥的作用。

運動篇

天氣寒冷時節,不僅要重視增衣保暖,還應該加強體育鍛煉。要想增強機體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強運動。人體新陳代謝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強。

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常年堅持洗冷水浴或游泳,是增強身體禦寒能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

但對普通人來說,經常散步、慢跑、騎自行車、廣場舞、球類運動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新陳代謝能力。

本期編輯:徐振羽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張芳生命時報特約記者 石愷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一份價值740萬元的健康建議!諾貝爾獎專家:違背「生物鐘」的後果是……
一個「癌」字三個口!管好吃飯的嘴,就是最好的「抗癌藥」
工作捆綁了我,我用熱愛掙脫!12條禪師心語,讀懂人生
手腳冰涼的人有救了!7招讓你暖上整個秋冬
這個地方說中國話 流通人民幣 使用中國字 卻不是中國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