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重拾大學博雅之氣,需破除這「四弊」

重拾大學博雅之氣,需破除這「四弊」

博雅之風

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所以要有大學,就是為了在社會追求眼前利益的主導潮流之外,創造另外一個精神的同時也是物質的空間,用這個對於長遠利益的觀照,對於人類根本問題的思考,用這個空間來制衡人類追求眼前利益的巨大衝動,以此維持社會平衡。大學可以有不同層次,各個學科功能不同,彼此無高下之分,但只要是大學,培養人才,就不能只是當著

全文大約3600字,閱讀時長約為9分鐘。

報紙原文:《重拾大學博雅之氣》

作者:北京大學 溫儒敏

前進中的「四弊」

十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已經成為世界上大學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隨著我國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更多年輕人有機會上大學。但是,前進中也出現新的問題,主要是四個方面問題,也可以說是「四弊」。

一是市場化。這種趨向日益嚴重,對大學教育產生致命的傷害。其原因是教育投入仍然嚴重不足,教育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均。每次「兩會」都有這方面情況的提案,要求國家加大對教育投入。這些年基礎教育投入的確明顯加大了,但高等教育欠賬很多。教育投入是關鍵問題。國家投入不夠,學校就要自己去賺錢。學校不斷擴招,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學費,還有創收(這個詞對於學校來說很不好)。辦各種班,賺了一些錢,可是風氣壞了,人心野了,老師哪有心思教學?市場對於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的傷害是很大的,現在學校的商業氣氛越來越濃,越來越世俗、庸俗。現在有幾個學校和院系不辦班創收的?當然補貼了一些資金缺口,可是校風搞亂了。現今的大學太熱鬧了,什麼班都可以進來辦,誰有錢都可以在大學找到講台。結果大學生剛進來就心急火燎,急於找各種賺錢門道。另外,老師的心態也受到影響。許多教授往往都身兼數職,很少把時間放在教學上、放在學生的學習上。這不僅導致師資外流現象非常嚴重,更嚴重的是敗壞了校風,以至於現在有些教授就是為錢上課,而且造成校內貧富不均,差距拉大。學校成了市場,人心很勢利,既不利於校風建設,也不利於學科建設。對此我們必須清醒。學校應當有些平衡,適當抑制,否則學校市場化弊害難除。大學校園都很商品化、世俗化了,什麼時候能讓大學校園重新找回「博雅」的氣氛呢?

二是平面化。大學越來越失去個性特色,而都平面化、均質化了。其原因之一是大學追求大而全,都在「升格」,從而導致原有的一些傳統特點丟失。很多大學合併之後,規模之大,令人感嘆,但顯然特色淡化了,大學「平面化」了。

三是官場化。現在按照官場那一套給學校管理人員套上行政級別,學校也有所謂副部級、正廳級等之分。這樣做,動機也未必是壞的,可能是為了幫助學校爭取資源吧。但總的來說,後果很不好,它助長了學校的官本位風氣。還有,政府部門有些官員來大學做校長、書記,不是促使學校越來越官本位?有的教授爭著當處長,這有點可悲。不是說處長不重要,只是這種風氣不適合學校。管理對於學校教學科研的運行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但管理不等於領導,而是服務教學科研(不是服務教師)。管理做好了應當很有成就感,但管理不應當是當官。在一些學校,書記權力也很大,可以支配院長、系主任。一級一級官階很鮮明,在各種場合會看到人們互稱官銜,諸如書記、院長、部長、主任之類,就好像在政府機關裡面一樣。總的看來,大學的官本位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只要有一官半職,地位就比教授、老師、學生要高,甚至動輒可以決定他們的命運。在這種體制下,怎麼可能會有獨立自主的文化!

四是多動症。過去搞運動,反覆折騰,是「多動」。現在也有點「多動」,不斷搞各種所謂的戰略、工程,名堂、花樣目不暇接。意圖可能是好的,可是效果值得懷疑。教育有滯後性,不能老是改革變動。有些試驗要跟蹤多年才能下結論。比如北大搞實驗班,搞了幾輪就搞不下去了,我稱之為「無疾而終」,可是在全國被當作經驗來推廣了。接著又搞「元培學院」,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在模仿。北大本科教育還是比較成功的,為什麼要大動干戈?即使試驗,也要有過程,有跟蹤。我們往往有點沉不住氣,不願意下大功夫。北大教師到底在本科教育上面下了多少力氣,這才是大問題。學校應當有自己主心骨。辦教育和辦工廠不一樣,教育需要積累,不宜變動太過頻繁。我們把「守正」放在「創新」前面,是想說明繼承優良學術傳統的重要性、基礎性,不贊成浮躁的教育「大躍進」。

和社會主流、時尚要適當保持距離

以上「四弊」談得很多了,問題是怎麼改變?我想我們只能溫習、傳承好的傳統,用傳統的力量來抵制不良風氣,逐步創造條件,建立完善的機制,爭取和保證大學學術空氣的自由、民主、活躍、寬容。所謂建設一流大學,講了很多年了,也的確下了很大力氣,建了許多大樓,在硬體方面可以說接近甚至超越一流了。可是教學質量是否往上走了?科研成果是否往上走了?大學對於社會的貢獻以及她的聲譽,是增加和提升了,還是減少與下降了?我們對大學文化的理解,反過來可以檢討前面所說的大學辦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大學文化有什麼特徵?就是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大學對於校園以外的社會、政府,都是相對獨立的。國立大學從社會上拿錢,或者政府撥款,不一定就意味著要放棄這種相對的獨立性。如果政府出台政策,大學就作圖解發揮,不容許大學裡有不同聲音,不容許多種可能性的探究,也不重視那些超越現實的基礎性研究,那麼還要大學幹什麼?可見,讓大學有學術思想的相對獨立,是辦好大學的基本要求。蔡元培強調「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核心就是讓大學對金錢權勢保持相對的超越。學者也是人,如果放到名利場上,跟金錢、權勢掛上勾,他們可能也免不了要受到金錢權力的左右與牽制,學術研究就可能失去自主性。

大學文化和社會主流、時尚要適當保持距離。社會上流行,校園裡不一定就跟進。對於流行的、世俗的潮流,大學往往是質疑、批評的。這就是說,社會必須有一個地方比較清醒,不完全受瞬息萬變的時事潮流所左右,這對社會保持平衡和長遠發展是必要的。大學就是這樣的地方。世界上有些事情變幻莫測,在人心與人性都有難於把握的時候,相對超越的知識分子與大學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大學是思想庫,是人類各種知識集中的地方。各種學科的交叉以及各種學術觀點的交鋒,包括許多所謂「深刻的片面」,總是可以對社會生活中那些偏執的東西,包括人性中非理性的難於把握的東西起到糾偏、牽制、平衡的作用。這就是大學文化的魅力和它的價值所在。可是現在大學文化越來越媚俗、時尚,只強調服務社會,緊跟市場,校園內外沒有什麼區別。流行的東西想炒作都先到大學來,還有許多所謂的名人講座。其實很多都和金錢有關。這些流行的甚至有拜金主義味道的東西在校園裡張揚,攪亂了正常教學秩序,而且製造了某種庸俗勢利的風氣,對於學生身心發展非常不利。

大學以培育人為第一要義,年輕學子在大學期間不止是接受專業教育,更重要的還是人格素養的培養,是眼界的開闊,是思想力的鍛造,一個學校在精神上對於學生的熏陶浸染,可能是根本的,是給終身發展打底子的。所以「重精神」也就是重良好學術氛圍的營造,重博雅教育、人生教育。現在很多學校太過注重實際利益,前面說的市場化、商業化味道太濃,校園成了為升官發財做準備的地方,精神層面的東西受到壓抑,學生變得非常實際,進校園就是為了以後找個舒服體面賺錢的職業,甚至一開始就為職業焦慮,哪裡還有什麼理想、抱負?他們看到老師一個個都在名利場中奔波,哪裡還有什麼精神的追求?我希望大學不至於丟失她的傳統,她的精神的魅力。重精神,是辦好大學的第一要務。大學的精神應當對社會有篩選、過濾、引導的作用,前面說的要保持相對的獨立,也有這方面意思。

輕視基礎學科非大學之道

大學必須重視學術,尤其是重視基礎性的研究。大學也有應用學科,這些學科與社會經濟發展、科技發展直接相關,當然非常重要。全國2000多所大學,絕大多數都是以應用學科為主的,這當然是國計民生的需要。但這種重要性現在看來用不著去強調。因為社會、政府都很重視,願意往這些實用的學科投入。而且在市場化以及社會轉型過程中,整個社會都很實際,很勢利,每年高考有多少家長願意孩子報考文史哲數理化的?都奔金融、管理、生物科技等應用性學科去了。這不能說不正常,因為這些學科很重要。現在的問題是有些失衡,必須重新強調重視基礎學科。基礎學科不能像應用學科那樣能迅速地為社會現實服務,適應市場和社會現實需要,也不能直接「變現」賺錢,但往往關係到社會的根本問題,關係到文化中較高層次的部分。而這些年應用學科普遍發展很快,規模擴張很大,但基礎學科越來越得不到重視了。

一般來說,凡是大學都會有基礎與應用兩個部分,而最好的大學一定是重精神、重基礎學科、重學術的。不是說應用學科不重要,而是說應用學科與基礎學科的功能不太一樣,大學應當有所區分,而且適當平衡。像現在我們這樣過於輕視基礎學科,是非常近視的行為,絕對不是大學之道。一個社會若要長遠健全發展,一定要在對眼前利益的追求之外,還有對長遠利益的思考和觀照;在考慮滿足當下的功利性需要的同時,一定要有對人類根本目的的思考。而這些思考,主要就表現在人文學術和自然科學當中的基礎研究當中。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所以要有大學,就是為了在社會追求眼前利益的主導潮流之外,創造另外一個精神的同時也是物質的空間,用這個對於長遠利益的觀照,對於人類根本問題的思考,用這個空間來制衡人類追求眼前利益的巨大衝動,以此維持社會平衡。大學可以有不同層次,各個學科功能不同,彼此無高下之分,但只要是大學,培養人才,就不能只是當著職業培訓所來辦。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260期第5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媒體的良心:責任擔當是第一要務
萬萬沒想到,今年賣得最好的月餅居然是…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金融科技重塑傳統金融服務
歡迎回家,只要同胞有難,我們會飛往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