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陰火上沖?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陰火上沖?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陰火上沖?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陰火上沖」語出東垣,他解釋說:「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而熱。」其癥狀見:「上徹頭頂,旁徹皮毛,渾身躁熱作,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則已。或熱極而汗出也解。」這說明促成陰火的物質基礎是下流肝腎的脾胃之濕,而其所以化為陰火,並使之上沖,關鍵在於「閉塞其下」,因為脾濕下流,在一般情況下,只不過是清陽下陷,只有在脾濕下流又兼有「閉塞其下」情況下才可能發為陰火,如下竅或下部某些臟器濕熱腫脹,脾濕不能外泄,使濕濁滯留不去,化為陰火。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陰火上沖?

火之為物本無形質,不能孤立,必與一物相依附,而始得存在。也就是說,脫離開病理產物,火是不存在的,而下流之濕,閉塞其下,正好郁遏下焦陽氣的生髮運行,使其化為陰火。陰火既不是人體生理上的需要,其必受正氣排斥,不能下泄,就必然上沖,所以才上徹頭頂,旁徹皮毛,渾身躁熱。

《內經》云:「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明確指出,出上竅,發腠理,實四肢者為清陽,是指飲食物中營養物質之輕清者,而濁陰則指營養物質之稠濁者,或殘留的糟粕。臨床上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可出現諸多病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清氣在下除常見之飱泄外,還可見到帶下、淋濁、崩漏下血,同時兼有時時惡寒,喜熱,食欲不振等症。若濁陰不出下竅,或下竅不利而受到壅遏,即為「脾胃下流之濕閉塞其下」,郁而化火,逆而上沖,就形成了陰火上沖。常可見胸中滿悶,不定時躁熱,自汗,頭昏腦脹,或出腎竅而見到耳鳴、耳聾。

中醫之謂,榮氣上升,則為清陽,榮氣下流則為脾濕。其致病之關鍵是脾胃損傷,脾胃之氣越下陷,下焦之濕越重,很容易「閉塞其下」而出現陰火上沖。治療之法當求之於脾胃,必以補中益氣之法,藥用人蔘、白朮、黃芪、甘草、升麻、柴胡等物,降陰火可酌加茯苓、澤瀉;利下竅,加黃連、黃柏直瀉陰火,此正所謂「甘溫除大熱」之意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中醫五皮飲加減治蕁麻疹
中醫內經中的壯火與少火的區別
從中醫的角度探索火與疾病的關係
淺析中醫中的五輸穴,臨床價值非常重要
蟲咬後得了皮炎怎麼辦?試試這些中成藥吧

TAG:神黃中醫智庫 |